藍燕
【摘 要】分析新型社會對廣西體育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針對廣西體育職業教育現狀,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社會轉型 學校體育職業教育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177-02
“社會轉型”是一個戰略問題,是以社會結構為核心的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變的過程。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全方位的,是以經濟體制的轉變為核心來帶動結構的整體轉型。社會要轉型,就是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等發生深刻變化,教育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核心,教育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社會要轉型,首先要從教育開始,在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教學結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緊密結合我國社會轉型的特點而進行改革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的整體轉型。2015年4月24日,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的建設,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入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向學習型社會建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在這種形勢下,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點——體育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不斷提高體育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是“體育人”的使命,更是其職責所在。然而,由于我國體育職業教育發展較晚,經驗不足,各方面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本文試圖對社會轉型背景下廣西體育職業教育的有效發展進行研究,為廣西體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一、新型社會對廣西體育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
在當前信息化、都市化的時代,腦力勞動逐漸地取代了體力勞動,高度肌肉緊張也慢慢為精神緊張所取代,隨著廣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人生活的環境、習慣、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等因素,不僅能導致現代人的人體疲勞,而且對人的身體機能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一些類似于心臟病、肥胖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文明病”的出現,影響了人的發展,甚至影響了國家的發展。面對這一形形勢,體育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時轉變觀念,讓體育與健康緊密接軌,大力培養全面的體育與健康教育人才,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結構、形態和以傳授競技技術的教學形式。應根據當今社會的需求,調整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的開課比例,在傳授技能的教學過程中,將學科課程和技術課程有利地結合起來,適時補充文化的營養成分,培養出具有較強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體育人才。
二、廣西體育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一)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不夠科學。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盡管廣西有些體育院校在體育人才培養上做過一些調整,但目前的辦學理念、目標定位和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構建仍存在“重學輕術”的趨勢,淡化了體育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學校體育職業教育中的“職”和“體”的特性難以體現出來。“體育人”走上社會,呈現的是只會“武”,不會“文”的狀態,導致體育職業人才難以滿足動態的市場需求,進而顯得教育理念模糊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因此,體育培養院校在在培養“體育人”的過程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綜合素質為基礎,體育技能為特色,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重點,確保“體育人”的文化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及時更新辦學的理念和思想,始終以在職運動員、退役運動員和廣大人民體育的健康需求為目標,提高“體育人”體育職業技能水平的同時又能確保體育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師資結構不合理。廣西的大部分體育職業院校的師資在學歷、專業職稱等方面都不符合專職教師的要求,他們中大部分是退役的運動員回到隊里做教練,學歷偏低,不曾充當過教師的角色,缺乏專門的文化教育,對教學實戰、社會實際情況了解不多,實踐經驗匱乏,常常會理論和實際相脫節。同時,廣西學校體育職業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缺乏適合自身的教師職務評聘體系、“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各專業教師比例失調等現象。以上種種因數造成廣西體育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三)辦學主體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缺陷。根據《職業教育法》,體育職業教育可分為學校體育職業教育和體育職業培訓兩種,而我國的學校體育職業教育主要有體育系統、體育行業系統辦學和教育系統相結合辦學模式。在社會市場經濟商業化的背景下,不管任何辦學模式和培訓項目,都會遇到大小不一的新問題和困難,且在辦學主體上也存在利益沖突、權責不清和歸口不一的明顯特征。相對職業培訓,長期以來,國家更多注重的是學校職業教育,至今,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體育職業教育的總體發展,雖然學校體育體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成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單一性和封閉性,隨著社會的轉型,在生源和人才輸送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和提高,學校職業體育教育培養出來的“體育人”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面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克服當前學校體育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使學校體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理念、更加科學、合理,適應現今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是我們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廣西學校體育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創新教學理念,優化專業結構和內容。體育職業教育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目前,廣西學校體育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絕大部分是參照普通院校的課程設置,沒有突出其本身的職業性特征,一些新的體育職業隨著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而踴躍呈現,我們應及時抓住機會,在原有的辦學經驗上,優化課程設置,處理好教學與訓練兩者之間的關系,對運動員訓練和學習實行分散管理制度。學校體育職業教育應緊扣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堅持面向體育特長生和運動員,并開設與學校自身資源、學生自身特點相對應的新專業,在培養一批新型“體育人”的同時為運動員退役后的就業提供更多的途徑,避免運動員退役后只懂技術不懂學術,甚至不能獨立生活的尷尬局面。
(二)以社會需求為背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市場經濟化時代,我們要確保體育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和質量,那么,教育模式不能停留在單一的模式上,構建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 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對社會的適應性、對社會信息的應變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模式上,我們還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業和學校發揮的“雙主體”的作用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的方式和手段上,我們可以情景式引導,讓學生在某些事情的體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加強學校體育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水平在學校教育中決定了教育質量,為了適應社會轉型下學校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們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教育技術的資源,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師隊伍的質量,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在不影響教學的過程中,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制度,倡導學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走進課堂、參與教學,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師德建設,樹立教師良好的人格形象,著重的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能力,突出體育職業教育應用性、實踐性原則,重視課程更新教學內容。
四、結束語
我國社會面向著全球“信息化”轉變,學校體育職業教育不僅承載了社會需求的重任,而且還承載了個性需求的重任,是為社會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教育。加強學校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是體育人才戰略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社會轉型背景下,以適應職業變化能力和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促進學校體育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走內涵發展之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化、技術化和信息化的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保障體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和學新.社會轉型與當代中國的教育轉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2]王清連,張社宇.職業教育社會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李云峰.新時期我國體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職業技術,2015(3)
[4]雷艷云,李艷翔.社會轉型期中國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向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