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清 章 琳
(福建省龍巖衛生學校)
中職學生樂觀程度與情緒現狀調查及相關分析
◆周 清 章 琳
(福建省龍巖衛生學校)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索影響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為從源頭上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干預。以學生的樂觀程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作為影響心理健康的變量,探討三者之間相關聯系。研究采用“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和“樂觀測驗”量表測試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及線性回歸分析。中職生樂觀程度與積極情緒通過歸因分析顯示呈顯著正相關。正向干預可激活學生的心理能量,為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干預提供新的路徑,并獲得良性健康發展。
中職生 樂觀 情緒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下稱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國內已有多人開展研究,在使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篩查中發現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等,本研究試圖通過其他的一些測試,找出中職生學習焦慮、自責傾向等問題的更深層原因,為進一步干預找到精準的靶向與方法。
在當地一所中職校一年級800名新生中,采用整群抽樣調查法隨機抽取202名女學生進行測試。其中年齡為17~19歲,學生經華師大《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篩,沒有發現特殊情況。
采用美國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中“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39、樂觀測驗91”二種量表測試,并根據其提供的記分辦法獲得各項分數判定測試結果,數據可靠。基于塞氏量表主要針對成年人設制,測試前對中職生未涉及且不理解的個別條目在不改變測試意圖的前提下通過咨詢專家對名詞進行釋義,經預試驗求證后展開調查。調查由心理學專業教師采用統一施測的方式和指導語,將學生集中于大教室進行團體施測,并當場收回問卷。
將數據錄入EXCEL建庫,spss19.0對學生情緒及樂觀測試進行描述性分析、配對T檢驗;對學生情緒與樂觀程度的相關性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處理。
1.學生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狀況。學生總體情緒表現偏向積極。高積極情緒表現為0(積極情緒>40分,消極情緒<10分),較高積極情緒占40.8%(積極情緒>30分,消極情緒<20分),中間狀態占42.3%,高消極情緒占1%(消極情緒>40分),較高消極情緒占15.9%(積極情緒<20分,消極情緒>30分,經配對T檢驗有非常顯著性意義(見表1)。

2.學生樂觀測試狀況
樂觀測試的解釋分為四個維度和五個因子。積極維度顯示學生的樂觀程度占29.4%,悲觀程度占23.1%,保持在平均水平占47.5%,消極維度顯示學生的悲觀程度占38.6%,樂觀程度占39.1%,保持在平均水平占22.3%,積極維度與消極維度比較有非常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永久性維度顯示保持在中等樂觀以上的學生占22.0%,保持在平均水平占38.6%,悲觀程度占39.4%。普遍性維度顯示情緒保持在中等樂觀以上的學生占46.6%,保持在平均水平占31.1%,悲觀程度占22.3%,永久性維度與普遍性維度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永久好與普遍好、永久壞與普遍壞之間比較有非常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3.學生情緒與樂觀程度的分析
將學生樂觀程度與兩種不同情緒的相關性以線性回歸方程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11.8%和11.5%的學生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對希望分有影響,但均無統計學意義;永久好的樂觀認知對積極情緒有統計學意義(P=0.018),其他均無統計學意義。積極情緒對學生普遍好與普遍性維度影響面較大,分別為56%和37%;消極情緒對學生永久壞、普遍性維度與普遍好影響面較大,分別為15.3%、17%和12%(見表3)。

正值風華正茂的中職生其樂觀程度與積極情緒的建構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和生活的質量,指導職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增進中職生習得積極情緒。中職生的情緒表達中以積極情緒為主,但需要特別關注16.9%高消極情緒的群體,這與白燕萍獲得的研究結果相同。正確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情緒,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減少中職生的無助感,使他們習得積極情緒與良性行為應引起中職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關注,在心理教學活動中重視積極心理理念的滲透與應用。
2.提高中職生希望維度。找到積極事件的永久性和普遍性原因,對消極事情進行暫時的和特定的解釋,是構建希望的兩個重要支柱。本次調查數據表明39.6%與38.6%的學生處在永久性維度與消極維度的悲觀范圍,這對于學生的成長相當不利,應采取相應措施積極干預。中職學校教師應客觀面對學生群體,看到學生的主流意識,并以積極的心態正面引導鼓勵學生,使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很快重新振作起來,當成功時則繼續努力。37.1%的學生對自己悲觀無望,同樣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建議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應用,或進行團體輔導干預;而對于非常悲觀的個別學生應進行個體跟蹤訪談,避免不良事件發生。Staats等學者們認為希望不僅是認知層面的,還是情緒層面的。從認知角度,希望是愿望和預期二者的交互作用結果;從情緒角度,希望就是預期目標實現時的積極情緒與預期目標沒有實現的消極情緒間的差異。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依據學生個體能力培養設置適當的目標,對其心理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3.積極引導中職生習得樂觀。本次研究發現,學生樂觀測試因子對情緒影響的相關性不大,是否與中職生處于青春期可塑性大,固有觀念小有關有待進一步研討;永久性維度中永久好的樂觀認知與積極情緒呈顯著相關(P=0.018),即中職生永久好的樂觀認知越多,其積極情緒體驗越強烈,從而進一步表明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必要性與實際意義;永久壞的悲觀認知與消極情緒存在一定的呈正相關性,但不夠顯著(P=0.060)。這一結果與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理論相符,塞利格曼認為失敗后就“認命”(我就是這樣的),表現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職生如果出現習得性無助,容易產生否定自己,破罐子破摔的消極行為。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做積極的歸因,產生樂觀認知,面對消極事件的失敗歸因不是永久性、普遍性,而是暫時性、特定性,通過后天習得,形成習得樂觀。
Luthans將希望與樂觀看作強有力的心理資本與心理優勢。希望與樂觀是一種積極認知和情緒體驗以及心理資本和人格力量,是人生未來成功路上指引的目標導向和結果強化,因此在未來的心理教育教學中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入課堂心理教學,通過系統學習、完整練習,課堂推進與評價,探索積極心理學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同時由于國內目前尚無相關常模,本次調查樣本較小,未來可擴大調查研究范圍,總結出一套中職生樂觀程度與情緒心理常模。
[1]周清.中職生心理健康調查及教育干預辦法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23).
[2]馬丁.塞利格曼 著.洪蘭 譯.真實的幸福[M].北京:北方聯合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萬卷出版社.
[3]白燕萍.積極心理取向團體輔導對降低中職生自卑水平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4]陳海賢,陳潔.希望療法.一種積極的心理療法[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5]劉慧婷.希望與樂觀:引導人生成功的積極心理力量[J].中國健康心理學,2013,(11).
課題項目:2015年福建省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DY2015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