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杰 林雪娟
?
△指導老師
失眠誤診誤治原因分析
肖俊杰1林雪娟2△
1.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2014級(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證研究基地(福州 350108)
摘要:目的探討失眠臨床常見誤診證型、疾病及誤診原因,以求減少和避免誤診誤治情況。方法通過臨床經驗的總結及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結果筆者發現由于失眠臨床證型比較多, 且易與其他生理或病理性睡眠障礙相混淆,故常會產生誤診誤治的情況。結論筆者認為通過對臨床誤診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能夠有效避免誤診誤治的情況。
關鍵詞:失眠;誤診;分析
失眠又稱不寐[1],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其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的不足,常見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多夢易醒,醒后難以入睡,甚者徹夜不寐,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或社會功能[2]。本病為常見的中醫內科病證,由于臨床證型比較多,因此在臨床上常易被誤診誤治,而且本病也易與臨床其他生理或病理性睡眠障礙相混淆導致誤診。
1.1痰熱擾心證誤診為肝火擾心證痰熱擾心證之失眠是由于痰飲阻滯于內,郁而化熱,痰熱博結,擾亂心神,產生心煩不寐之象,臨床診斷中常易把失眠痰熱擾心證誤診為肝火擾心證。肝火擾心證是因肝火亢盛,上擾心神,導致神志不安而不寐。兩者臨床都有情緒上的煩躁,可伴有頭暈,口干及飲食消化方面的癥狀,且因都有熱象,從舌脈上可見有舌紅苔黃,脈數的表現。所以二者的臨床表現相似之處頗多,極易被混淆,其中尤易把情緒癥狀首先與肝的功能失調相聯系,而導致誤診誤治。但痰熱擾心證因痰濁內阻,氣機瘀滯,會有胸悶脘痞的阻塞憋悶感,而肝火擾心證胸悶痞塞感不多見,其情緒反應更為明顯。所以在臨床診斷時還需抓住主要病機,注意與臨床癥狀相鑒別。
1.2心膽氣虛證誤診為心脾氣虛證心膽氣虛證與心脾氣虛證二者都是因虛而致失眠,臨床表現都有神疲懶言,面色無華,心悸健忘,舌淡脈細等虛的特點。故在辨證時可因都有虛證的表現而產生誤診的情況。然而心膽氣虛證是由心膽虛怯,心神失養而致虛煩不眠。心主神志,膽主決斷,心虛則神志不安,膽怯則善恐易驚,所以心膽氣虛證在精神情志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心脾氣虛證因心脾虧虛,心失濡養,不易入睡,脾氣虧虛,運化無力,不能輸布水谷精微,故脾胃病變較多,所以應在情志、飲食和二便上多加鑒別。
1.3心腎不交證誤診為肝火擾心證清代陳士鐸在《辨證錄》中談到“人有晝夜不能寐,心甚煩躁,此心腎不交也。”腎水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于腎,故“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心腎不交而致失眠者因心火上炎而呈虛火熱盛之征象,因表現有熱像,故臨床診斷易誤診為有實熱證候的肝火擾心證。但心腎不交不僅有火熱表現亦有腎虛癥狀,可伴有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虛火旺的常見臨床表現。所以不能見有熱象就診斷為實熱證,而應結合病證,辨清標本虛實,四診合參。
2.1短睡眠誤診為慢性失眠短睡眠和慢性失眠臨床都表現為睡眠時間短。但短睡眠為生理性少寐,而慢性失眠則為睡眠功能紊亂[3]。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短睡眠者即使因睡眠時間較常人短,但其睡眠質量并未降低;而慢性失眠患者,表現為睡眠時間減少且伴睡眠淺、多夢等睡眠質量差的問題,對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故二者需根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來鑒別診斷,必要時可運用現代診療技術加以輔助診斷。
2.2抑郁癥、焦慮癥誤診為失眠臨床中抑郁癥、焦慮癥患者常以失眠為主訴就診,患者長時間對睡眠的質和量感到不滿意。抑郁癥、焦慮癥的主要伴隨癥狀即為失眠[4],其臨床表現與慢性失眠癥很難鑒別。焦慮癥、抑郁癥的長期失眠會引發身體其他不適的癥狀,又加重自身的抑郁和焦慮程度,造成惡性循環。所以臨床應注意患者的情緒特征以免失治誤治而延誤病情。
3.1患者因素患者常因自身表達水平有限對某些癥狀不能夠準確的描述,或因自身原因對醫生隱瞞病史,都會導致醫生不能全面有效的獲取病情而產生誤診的情況。如心腎不交型失眠的患者,因主訴為失眠,其對失眠描述會比較全面詳盡,而對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認為與失眠關系較小的腎虛的伴隨證則提及較少,這就會影響醫生的判斷。另外,患者的自我感覺能力不同,或體質耐受力不同,對癥狀的描述也會不同。如短睡眠者雖然睡眠時間較常人短,但其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但在描述病情時患者會憑自我感覺而對睡眠情況進行自我診斷,夸大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這也會對醫生的診斷產生影響。
3.2醫生因素四診信息采集是臨床辨證的重要前提,只有獲取真實有效的患者資料,才能為診斷提供完善的辨證依據[5]。若醫生把病人片面的描述當做全部有效的信息記錄,或其自身對某些癥狀的認識有誤都會使信息采集不全面。有些醫生中醫基礎薄弱,難以與臨床有效結合,會造成誤診誤治的情況。抑或因為對病人的主訴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依據經驗而忽略整體辨證,也會產生漏診誤診的情況。在失眠的診斷上,一些老年患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所以醫生要詳細詢問病史,詢問服藥治療情況和其他伴發癥,才能有效的避免誤診誤治。
通過對失眠常見的誤診證型、疾病和誤診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的誤診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醫生自身的原因。所以醫生應該認真掌握專業知識,加深與臨床的結合,確立完善的中醫臨床思維,不斷的進行經驗總結,對于失誤和不足要進行深入分析,避免再次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6.
[2]王洋,唐志立.中醫藥治療失眠癥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0):2273-2275.
[3]李衛公,陽燕,溫秀蘭.短睡眠67例誤診為慢性失眠原因探討[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9):32-33.
[4]禹海航,崔靜靜,袁紅,等.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狀況調查[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4):400-401.
[5]李燦東.中醫誤診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3-5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0.020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0-1392-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金李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