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春,井 璐, Rauschenbach Thomas, Karimanzira Divas
(1.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2.江蘇省“世界水谷”與水生態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江蘇,南京 211100;
3.河海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江蘇,南京 211100; 4.Fraunhofer TOSB,Ilmenau 98693, Germany)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世界水谷”全球體系建設的戰略問題
黃德春1,2,3,井璐1,2,3, Rauschenbach Thomas2,4, Karimanzira Divas4
(1.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2.江蘇省“世界水谷”與水生態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江蘇,南京211100;
3.河海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江蘇,南京211100; 4.Fraunhofer TOSB,Ilmenau98693, Germany)
摘要:針對海洋新型技術的匱乏、海外園區建設經驗不足、文化交流水道形勢嚴峻等問題,結合產業、教育、科技、資本、創業等協同創新方式,構建“世界水谷”全球體系,包括協同創新的商業模式、總部和分谷的組織體系、全球化戰略目標等。通過戰略需求分析,得出:“世界水谷”全球體系將滿足海上絲綢之路對海洋合作的經貿需求,對海外水產業園區及中國-東盟水安全共同體的建設需求,對水產業的資金支持以及水文化交流和水科學創新的訴求等結論。
關鍵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水谷;全球體系
2013年,我國提出“兩帶一路”戰略,以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推動開放向深度擴展。海上絲綢之路作為由陸向海轉型的通衢之路,是我國搶占海洋戰略先機、實現陸海統籌規劃的載體。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海洋戰略空間的重視。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2013年初國務院批準《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2013年10月,習近平訪問東盟國家,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互通互連的海洋合作關系。據相關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4 803.94億美元,同比增長8.3%。2014年第一次全國范圍的海洋經濟調查正式啟動,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59936億元,比上年增長7.7%,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水作為戰略性永恒資源,與我國實行海洋戰略、開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密不可分。2010年12月31日,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經濟轉型時期水利改革的新思路。“世界水谷”[1]全球體系的建設,作為支撐創業、金融、科研、文化與知識融合的協同創新綜合體,將解決水問題與水人才培養、水科技孵化、水產業集聚巧妙地融合,對我國重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強化海洋興國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1“世界水谷”全球體系的構建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問題分析
當前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制衡我國實現新世紀“中國夢”的關鍵約束。水是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永恒資源,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長遠問題。
1.1“世界水谷”全球體系的構建
1.1.1協同創新的商業模式
“世界水谷”是以水為元素、產學研政金協同發展的國家級產業綜合體。“世界水谷”依托世界性水文化活動的發展,集聚人才、創業、資本、產業、文化、研發等要素,是搶占21世紀全球治水制高點的重大戰略決策。“世界水谷”的內涵從本質上來看,是我國對水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有效性探索。當前我國水行業面臨著大量問題,特別是在科技創新的結構、模式等方面還不完善。“世界水谷”以人才、研發、創新的協同發展為出發點,為我國水要素市場的發展健全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其次,“世界水谷”是推動世界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發展的著力點。文化作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軟動力,必須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世界水谷”借助市場的力量,為我國重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覆蓋面廣、傳輸速度快的水文化交流網絡,有力地推動了全球水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發展。
1.1.2總部和分谷的組織體系
“世界水谷”全球體系的總體構思是總部和分谷的組織體系。“世界水谷”的總部設立在南京,能夠有效整合江蘇省內的水利高校、產業、水科技企業,具有較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品牌價值,實現協同化效應。從國際、國內兩大分谷出發,根據各區域特性劃分為四大分谷:國際區域或特色分谷如東北亞分谷、中西亞分谷、非洲分谷、南北美分谷等;特色水利分谷如黃渤海農水分谷、深圳游艇分谷、西北淤地壩分谷等;中國海洋分谷如黃海分谷、渤海分谷、東海分谷、近海分谷和海岸分谷等;中國江河分谷如長江分谷、珠江分谷、黃河分谷和淮河分谷等。各分谷根據區位和資源特性,發揮產業、資金優勢,形成沿海海洋產業帶。
1.1.3全球化的戰略定位
“世界水谷”全球體系是基于南京總部形成的總部集聚效應和功能輻射鏈條,形成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最佳整合。通過水谷組織架構和治理體系,并根據國家重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需求,落實水谷戰略品牌平臺的實施,開發水生態文明和水科技升級的關鍵問題,利用金融集聚平臺和主導產業優勢,組建高水平創新隊伍,促進“世界水谷”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通過“世界水谷”品牌文化的凝聚,推進世界一流水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世界水谷”全球體系模式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世界水谷”全球體系模式構建
1.2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主要問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深化海洋經濟貿易合作、開拓新世紀海上水道、參與全球水文化活動、推動海洋戰略決策的互聯互通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國漢學家沙畹提出的。現有的研究大多關注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體系中的戰略地位。陳萬靈等[2]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定義為經濟轉型時期的海上國際貿易網,界定三條狹義概念的航線:東南亞航線、南亞及海灣航線及印度洋西岸航線。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重點是以東南亞地區為依托,以海洋經濟為載體的經濟貿易合作網絡。拓展海上地緣經濟利益,支撐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布局,全毅等[3]提出以自貿區、區域合作聯盟為核心的七大戰略支點。中國—東盟自貿區是海上絲綢之路“五通”定位的戰略樞紐,為滿足沿線腹地經貿往來的客觀需求,盧昌彩[4]認為自貿區的升級版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是助力中國經濟轉型的平穩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美國TPP戰略對中國東南亞經貿一體化進程的阻力。面對新世紀的發展訴求,重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仍然面臨著多重的問題和挑戰。
1.2.1海洋戰略新型人才、技術匱乏
海上絲綢之路是以海洋經濟和海洋戰略為支點的。但由于我國海洋戰略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和產業方面的基礎還很薄弱,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5]。隨著世界經濟格局和貿易關系的迅速變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將更加復雜。首先是海洋戰略新型人才、技術的匱乏。人才是發展和創新的根本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需要高水平、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既包括管理和科技人才,也要求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而目前我國真正能夠從事海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海洋新興產業尖端技術開發、市場預測、產品營銷研究的“軟科學”人才屈指可數,相應的海洋戰略高新技術的發展仍落后于世界優先水平[6]。
1.2.2建設海外園區的經驗不足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海外園區的建設保障。海上絲綢之路要想走的更遠更長,不僅需要國內資本的支持,更需要適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訴求,吸引當地外資的投入。國外現有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臺灣新竹園區、英國劍橋工業區、新加坡海外工業園區等,都是海外產業園區建設創新的開拓者。但國內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園區的典范很少,難以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提供創新性的借鑒。因此要建立沿線海外產業園區,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家、各地區的市場研究,了解其特有的投資環境、市場特點、貿易習俗等;引進外資優勢,探索產業園區雙向投資,構筑協調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有效途徑。
1.2.3文化交流水道形勢嚴峻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友好交流、借鑒的重要水道。但目前嚴峻的地緣形勢、領土和安全糾紛、動蕩和武力沖突等頻繁發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塑形成了不可忽視的阻力。借助市場的力量,建立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可以為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著力點。因此,為了充分發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輻射作用,需要疏通文化交流的渠道,引導各國文化交流的水道源遠流長。
2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水谷”全球體系建設的戰略需求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實現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世界水谷”是以水為核心要素的世界性開放式的水科學基地,其在產業、創業、金融支撐、文化交流、科研、創新等方面的集聚能力,將彌補我國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和創新意識的不足,擴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和實踐力,為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突破點。
2.1深化海洋合作的經貿需求
海上絲綢之路從古到今一直是東西方經濟交流的重要橋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促進海上貿易、要素自由流動的必經之路,是連通海洋經濟、沿線腹地及港口城市的經貿之路[7]。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中國與東盟的命運共同體關系更加緊密。同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對國內水務公司的海外業務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的海外業務沿海上絲綢之路覆蓋到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等地,承包老撾南累克水電站工程,投資老撾南立1-2水電站,2012年協助斯里蘭卡莫羅嘎哈勘達水庫渠首工程開工。這些業務不僅關乎中國、東南亞、印度洋航線的利益,甚至輻射到非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世界水谷”的建設動機是以水為核心,符合海洋經濟的發展潮流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可以利用“世界水谷”基地引導國內各類水業公司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地區進行水產業合作,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與東盟及周邊國家共建合作機制。“世界水谷”倡導的水創業模式,以全球水利服務系統為平臺,推動水業跨國公司的建立。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相連接,推出一大批重點支撐項目,涵蓋中、印、巴、孟多國農業水利領域的合作。“世界水谷”的建設將有利于緩解該地區水質性和資源性缺水問題,將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相連通,從而謀劃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
2.2海外水產業園區的建設需求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相結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紛紛實現了跨國化、跨海式經營。但是單個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面對的障礙性約束太多,如信息不對稱、信息成本高昂、法律咨詢不暢等問題,難以獲得規模效益。而如果多個企業采取抱團策略實行跨海化經營,則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產業集聚是海外園區成功的重要因素,生產要素的專業化程度為海外園區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競爭優勢。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背景下,“世界水谷”為水事企業海外產業園區的建立提供了水產業平臺。“世界水谷”的產業定位是引導相關水利產業發展、建立水業跨國公司等,形成高端水產業集聚。“世界水谷”將連接相關涉水企業與政府,形成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水利基地,實現跨國水利集團、公司、研發機構的集聚。“世界水谷”作為協同創新基地,不同于現有大多科技園區“官產學”結合、“企企”結合、“產企”結合的協作方式[8],而是將“產學研政金”5個協同主體結合起來,為現有水利企業工程項目發展乃至跨海經營、海外水產業園區的建立提供集約化和一體化的專業水利服務,形成海洋水產業鏈,達到集聚共生、合作共贏的效果。
2.3建設中國—東南亞水安全共同體的合作需求
安全共同體是以不同地區或國家的集體認同度為基礎,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合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9],最早由Wagene提出該概念,Deutsch于1957提出該理論的系統界定和分析。2003年10月,東盟宣布構建“東盟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構想。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以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海洋經濟合作為核心,關系到各國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新時期下中國與東南亞區域水安全紛爭形勢嚴峻,水資源聯合開發的安全化認識不斷加深。“世界水谷”提出建設水安全共同體的國家水安全模式,以求構建東南亞水安全合作區域,現階段已規劃的區域有:中印雅魯藏布江合作區域、中緬獨龍江—恩梅開江合作區域、中緬怒江—薩爾溫江合作區域、中緬老瀾滄江—湄公河三國合作區域。通過全流域水電項目開發,如水網建設、深遠海資源開發、海水淡化規模化基地建設等,建立經貿合作,形成東南亞跨界水安全合作帶狀區域。“世界水谷”通過加強國際社會在海洋領域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推進國際區域分谷,在東北亞、非洲、南北美、歐洲等地形成世界海岸帶分谷基地,利益共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海域爭端,緩解水危機。
2.4水產業資金的支撐需求
目前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大多集中在一些傳統領域,新興海洋產業的投資很少。如2013年制造業FDI項目數為6 504個、批發零售業為7 349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方面的投資項目整合只有122個。而2014年以來,FDI項目急劇放緩出現最大幅度下降,7月同比下降17%,8月同比下降14%。“世界水谷”的資本集聚功能,主要目的是為水利活動、水務投資提供專業化的平臺,并引導水權交易、水金融、水風險投資的進入,滿足海上絲綢之路對沿線經濟帶水利投資的需求。此前中國與東盟成立了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銀行聯合體,主要為企業在交通運輸、公用設施、石油開采等礦產資源方面進行的對外經濟合作提供融資支持和相關金融服務,對涉水行業的融資支持很少。因此“世界水谷”要穩步推動融資支持,首先可以以政府支持發行水投資基金、水債券信托等間接融資形式為主,吸引產業資本投入水利市場;其次可以推動水利企業進行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形成水業板塊;最終成功對接國際資本市場,形成特色的水利金融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金融資本的支持。
2.5水文化交流、水科學創新的迫切需要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同東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文化是一種無法量化的因素,作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種軟實力,也正是眾多海外園區成功所無法復制的主要原因。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提供海洋經濟貿易合作的契機,更為沿線各國各地區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途徑。水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命資源,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的交流發展,是開發利用水資源、應對全球共同面對的水危機的必然選擇。應對水危機需要戰略性、制度化和模式上的創新,不僅是國家戰略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是企業、社會乃至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權衡的問題。“世界水谷”加大對水科學創新的研發力度,整合世界性的治水英才、研發機構,以求提高應對水危機的能力,增強水科學研究的效果。“世界水谷”基地平臺的建設動機之一是形成水文化交流區,設立國內外水利活動交流平臺,如世界水論壇等國際性組織活動的分支機構、國際水科學館、水博物館、國家水數據庫等,聚集思想,培養創新沃土。因此,“世界水谷”的建設將為海洋絲綢之路的重塑提供強有力的水文化、水創新支持。
3結語
進入21世紀,伴隨著陸上空間的開發和利用,陸地資源正處于不斷耗竭的狀態,海洋資源的優勢地位逐步顯現,近年來我國也不斷加強對海洋戰略空間的重視。因此,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兩帶一路”戰略的實行和海上強國戰略的發展視角出發,分析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水谷”建設的戰略需求,其中主要包括海洋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水領域合作的經貿往來需求、建設海外水產業園區的訴求、共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水安全共同體的需求、水產業資金的支撐需求以及水文化交流和水科學創新的需求幾方面。
建設“世界水谷”的根本出發點是立足于水資源的國家級世界性的戰略作用、不可或缺的永恒性地位以及解決水問題的重要考慮而來的。“世界水谷”是旨在解決水問題、改善水狀況的綜合性創新體,將政府、企業、學校、金融體系和科研單位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資金、技術、人才等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得到擴充,推動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創新,從而彌補我國在創新意識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
參考文獻:
[1] 鄭大俊,張陽,章恒全,等.關于建設“世界水谷”的戰略思考[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3): 49-52.
[2] 陳萬靈,何傳添.海上絲綢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經貿定位[J].改革,2014 (3): 74-83.
[3] 全毅,汪潔,劉婉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與建設方略 [J].國際貿易,2014 (6): 57-61.
[4] 盧昌彩.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若干思考[J].決策咨詢,2014 (4): 5-9.
[5] FANG Y Z,YUAN X L.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actics in it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2014,2(11): 31-35.
[6] 姜秉國,韓立民.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內涵與發展趨勢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1,19(5): 76-82.
[7] 張遠鵬,曹曉蕾,張莉.江蘇省與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4 (11): 3-7.
[8] 高雪蓮.上海張江與臺灣新竹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比較研究:基于鉆石模型的案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0): 48-51.
[9] 唐世平,張潔,毛悅.中國東南亞研究現狀: 制度化闡釋[J].當代亞太,2006(4):3-12.
Strategic issues of constructing global system of World Water Valley under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HUANG Dechun, et al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Jiangsu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orld Water Valley 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njing 211100,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problems of deficiency of new maritime techniques, shortage of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overseas water-industry parks and severit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terway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ital and venture, the global system of World Water Valley is constructed, including commercial mod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headquarter and branches, and strategic obj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c dem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lobal system of World Water Valley satisfies the economic and trade needs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for maritime cooperation,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water-industry parks and China-ASEAN water security community, capital support for water industry and pursui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for water science.
Key words: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orld Water Valley; global system
(收稿日期:2015-09-20編輯:方宇彤)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511(2016)01-0064-04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1.017
作者簡介:黃德春(1966—),男,江蘇海安人,教授,博士,從事金融和產業經濟研究。E-mail:huangdechun@hhu.edu.cn
基金項目: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IRT1306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168); 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端外國專家項目(GDW20153200137);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蘇政辦發[2014]22號);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14SZB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