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將從博弈論的視角來分析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問題。無論是從世界層面各個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或者是就我國而言不同區域之間,合作都是一個非常重要值得關注的問題。對于我國來說,地區之間的差異很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存在著顯著的經濟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合作與非合作的收益分配如何對其區經濟效益的實現情況尤為重要。
關鍵詞:博弈論;區域經濟;經濟合作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可以按照不同標準分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靜態博弈/動態博弈。
近代對博弈論的研究開始于策梅洛、波萊爾及馮.諾依曼。1928年,馮.諾依曼闡述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同書寫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博弈論引入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理論和基礎體系。從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博弈論專家開始,到目前共有7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博弈論的研究有關,博弈論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經濟問題的研究中。博弈論發展的如此之快,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現代經濟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從事經濟活動的各方更加注重對抗,更加注意自身競爭力,尤其是市場競爭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加強競爭力和管理層決策已經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經濟活動的博弈性越來越強。2.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為博弈論在經濟活動的運用創造了新的條件,間接促進了博弈論的發展。3.經過多年的發展,博弈論已經形成了比較科學而完備的體系,對決策過程的指導和分析更有效率,因此人們愿意在經濟活動中貫徹博弈論的思想,實踐進一步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
博弈論對經濟發展有如下意義:首先,經濟學是研究個人在各個經濟活動中行為的學科,它的研究前提是理性人,以理性為基礎設定各種約束,從而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如何最大化經濟活動的效益。因此,經濟學研究往往更加關注個人行為,而博弈論側重于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博弈論傾向于研究個人在做決策時他人行為對決策人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廣泛運用使得經濟學越來越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得經濟學研究方法和結果可以廣泛運用于其他領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經濟學的影響力。其次,博弈論應用于經濟分析,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研究領域。
因此,我國東、中西部之間的經濟合作也可以運用博弈論來作為指導,提高合作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假設各地方政府是各區域的利益主體, 以追求地方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可被視為理性經濟人,現有如下假設:(1)各地方政府作為地區經濟活動的決策主體,在做經濟活動決策時有兩種戰略選擇: 合作,即各地區之間不反對資本、勞動力及產品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相互開放市場, 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不合作,也就是保護地方的經濟獨立性,對外來資本、勞動力、產品等的流動設置壁壘,對外來企業產品征收高額地區稅務,抵制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請求。(2)地方政府的行動不僅取決于自己的決策,還要考慮對方預期的行為對自己經濟活動可能的各種影響。在了解對方經濟決策的前提條件下,每一方都選擇對自己最有力的舉措,最終出現一個各方效益最大化的選擇組合,從而達到納什均衡。
基本模型:
假設甲方代表我國沿海的發達地區省份,乙方代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省份。當甲方和乙方都做出不合作的選擇時,雙方都只能從本地市場中獲得利益,設雙方本地市場能獲得的利益均為5;當雙方中有一方采取合作的方法,而另一方仍然固執的不肯合作,不合作的一方不僅可以單獨獲得本地市場的收益,還可以額外獲得對方市場的部分收益,不合作方可獲得的收益為11,選擇合作方的預測收益則為4;當雙方都選擇合作時,雙方共享市場,各自不僅可以從本地市場獲得收益,還可以獲得對方市場的收益,方收益均為10。由此推論,可得到以下博弈矩陣:
博弈過程:
1.第一階段。先觀察甲,甲先選擇策略B,即甲選擇不合作而億選擇合作,因此甲獲益11,乙獲益4,在此情況下甲沒有改變選擇的必要,因為無論甲作何改變,其收益都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站在乙方的角度,如果甲方不改變選擇,乙方必然會改變自己的選擇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因為在甲堅持不合作的態度前提下,乙方作為理性主體必然也會選擇不合作的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從4變成5。如果乙方開始就選擇不合作而甲方選擇合作,結局不會有所改變。由此可知甲乙雙方行動的納什均衡解是策略A,但與此同時,納什均衡解A也不是最優解,由上圖可以明顯看出甲乙雙方博弈的帕累托最優解的組合是雙方都選擇合作,即策略D。
2.第二階段。雙方對第一階段的博弈應該都不會滿意,因為第一句階段的結果不夠穩定,甲乙雙方隨時可能因為對方策略的變化而遭受損失。如果雙方都選擇合作,即策略D,雙方都可以穩定的獲得收益10,這是該博弈的最優組合。為了獲得穩定前提下的最優收益,雙方政府可能會進行協商,保證合作共贏一起發展,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雙方可有可能追求最大的效益,也就是隨時采取不合作的選擇使自己獲得理論上最大的收益11.一旦有人選擇撕毀約定,雙方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兩方都會收到損失,帕累托最優組合就會被打破。
3.重復博弈。盡管甲乙雙方變換經濟發展的策略都是為了獲得收益最大化,但是如果陷入了納什均衡的發展怪圈,雙方的收益都會不斷下降,難以獲得帕累托最優組合所獲得的收益。
以上博弈過程的分析展現了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合作現實存在的困難: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東西部的區域經濟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利益分配格局,長久的區域經濟合作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畢竟理性的經濟主體總是會采取任何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此時,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補貼采取合作的地區,對不合作的地區額外征收一部分稅收,以平衡雙方的收益。
假如對采取合作態度的地區政府財政補貼收益2,同時對不合作地區征收額外的收益2,此時博弈矩陣變為:
此時即使一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而另一方愿意合作,由于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合作的一方收益從原來的11變為了9,收益已經不如雙方都選擇合作,即帕累托最優組合,此時雙方都獲得最大的收益12,即在任何情況下選擇合作都是自己最佳的選擇。在此模型中,策略D已經成為收益最高的選擇,同時他也是最穩定的,相對于原來的策略D,甚至策略B、C其收益都是最高的,保證了雙方合作的基礎,同時增加了收益。
我國的自然資源大部分分布于中西部地區,但由于歷史原因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卻更為發達,擁有更強的物質生產力和大量的經濟發展要素。這種格局一方面使得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彼此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構成合作基礎,實現共贏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產業鏈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局限,雙方合作時中西部地區往往處于不利的位置,往往會導致利益遭到損失。如何中西部地區一直不能獲得自己應得的收益,雙方的合作很難持續下去,最終會耽誤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局。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時需要中央政府加強協調,領導建立起穩定的區域合作,以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改變雙方獲得的收益,改變雙方博弈結果,從而達到穩定的帕累托最優組合,在此基礎上雙方獲得自己可以獲得的最大收益。
進行區域經濟合作的最根本目標,就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性力量在遵守市場基礎規范的同時,掃除區域行政壁壘,促進不同區域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區域經濟合作中,最大的風險來自于信息不對稱和利益不對稱。因此政府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工作應該重點關注信息的及時傳達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為此,政府應該切實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溝通體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及恰當合作管理機制,促使區域經濟合作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下開展。
作者簡介:程晨,單位:安徽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