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首先對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總結,然后采用1952年-2014年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與城市化率互為格蘭杰原因,而第二產業比重僅是城市化率的格蘭原因,第三產業比重僅是城市化率的格蘭杰結果。最后,通過以上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調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產業結構;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城市化率越高,一般該國家或地區經的濟發展水平也越高,同時,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也較高,可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互影響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的產業結構也再不斷的優化升級。產業機構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具有密切相關的關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才能不斷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又能進一步的促進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第一產業比重最高,然后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而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逐漸上升,逐漸轉變為第二產業比重最高的產業布局,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實現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第二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比重最低的產業格局。因此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的進程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和全面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對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進行相關研究,對于促進我國城市化和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
城市化與產業結構都可以從量與質兩方面進行相關分析,本文則側重于從量的方面研究產業結構和城市化的關聯性。從量的角度來看,城市化即是城市人口的比重,產業結構即是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我國城市化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新中中國成立到一五計劃結束(1949年-1957年)是我國城市化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低,是典型農業社會階段。第二階段為大躍進時期(1958年-1960年)是我國城市化的過渡推進階段,我國城市化率突飛猛進,3年的大躍進,我國城市化率提高了4.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1.5個百分點。第三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1961年-1978年)的停滯階段,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城市化水平也停滯了增長。第四階段是恢復發展時期(1978年-1991年),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經濟基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了極嚴重的破壞,這一階段我國城市化進程平穩發展。第五階段,為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1992年-至今),由于改革開放前10年,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基礎,這一階段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開始快速推進。
從產業結構的發展階段來看,可以將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工業化階段(1949-1969年),該階段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最高,第二產業的比重次之,第三產業的比重最低。該時期,我國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二、三產業在初步發展的階段。第二階段為工業化初期階段(1970年-1994年),該階段是我國工業化初期發展的階段,在此階段,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并且與第一產業的差距在逐步的擴大,而第三產業則也開始穩步向前發展。第三階段為工業化中期階段(1995年-2012年),該階段我國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維持不變,第三產業的比重則表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第一產業的比重則快速下降。第四階段為工業化后期階段(2013年-至今),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表明我國正式邁入了工業化后期的階段。該階段,主要表現為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開始逐漸下降,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的特點。
二、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研究
本文選取1952年到2014年的我國城市化率(y),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1)、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2)、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3),進行相關的實證分析,來研究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全部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在對1952年-2014年我國的城市化率與第一、二、三產業比重進行因果分析之前,為了防止出現偽回歸的現象,首先需要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相關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利用evews8.0軟件,進行ADF檢驗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城市化率、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的ADF檢驗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認為各變量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而檢驗結果還表明滯后一階的城市化率,滯后一階的第一產業比重、滯后一階的第二產業比重,滯后一階的第三產業比重的ADF值都小于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拒絕原假設,即認為滯后一階的各變量是平穩的時間序列。
2.協整檢驗
雖然城市化率、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都是非平穩序列,但是它們都是一階單整,因此可以進行協整檢驗,以驗證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是否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本文采用Engle-Granger檢驗,首先分別將y對x1、x2、x3分別進行OLS回歸,回歸結果如下所示。
從以上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比重每降低1%,城市化率提高0.97%,而第二產業每增加1%,城市化率則提高0.96%,第三產業比重每增加1%,城市化率則提高1.49%,因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對城市化促進作用最高,第一和第二產業對城市化率的影響大致相當。
設r1、r2、r3分別為以上回歸方程的殘差,對這些殘差分別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殘差的ADF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比重都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分析城市化率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
3.格蘭杰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城市化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還需要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做進一步的討論。
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首先要確定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最優滯后階數,本文綜合考慮LR、FPE、AIC、SC、HQ等準則,來確定最優格蘭杰因果檢驗最優的滯后階數。關于格蘭杰因果檢驗最優滯后階數確定的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4格蘭杰因果檢驗最優滯后階數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城市化率與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最優滯后階數都為兩階,因此,我們做滯后兩階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的比重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的比重是相互影響的。而第二產業比重是城市化率的格蘭杰原因,城市化率不是第二產業比重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城市化率與第二產業比重是單向影響的,即第二產業比重影響到城市化率,而城市化率對第二產業比重的影響不顯著。相反,第三產業比重不是城市化率的格蘭杰原因,而城市化率是第三產業比重的格蘭杰原因,即城市化率提高影響到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對城市化率的影響不明顯。因此,結合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相互影響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但總體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第一產業比重的降低有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2)第二產業比重的提高有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3)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第一產業比重的降低。(4)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
三、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發現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夠推動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又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城市化的影響。制定適宜的產業政策,不僅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有利于城市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同時,在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我國城市化全面推進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產業結構的影響,制定合適的城市化政策,不僅要推進城市化的進程,還要讓產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的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1.穩定發展農業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產業比重與城市化率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第一產業比重的降低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化率的提高也有利用第一產業比重的降低。所以,第一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農業的發展是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保證農業的穩定增長,才能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保障。雖然農業產值在國民總產值的比重有所降低,有利于城市化的推進,但是農業產量,農業產值的絕對量的穩定增長,才是健康的產業調整,健康的城市化推進的過程。否則只會出現像1958年-1960年一樣的城市化過渡推進的現象。這種過渡的不健康的城市化推進或產業結構調整,一定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愿意面對到的。因此,要堅定不移的穩定的發展農業生產。為了提高農業的產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第一,要正確的認識目前我國嚴重農業發展形式,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重視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第二,要堅定不移繼續實施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制度,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不能讓谷賤傷農的現象發生,要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增加農民對國家制度、對農業發展的信心。第三、要完善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減少農產品交易中的交易成本,進而間接的提高農民的收入,保證農業生產的健康良好的發展。
2.加快工業的轉型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有利于推動城市化的進程,但是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下,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而有助于第二產業比重的降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步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服務業比重的快速增長,工業比重的下降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工業產值比重降低的同時,更要注重高精端工業產品的發展。我國的工業產品,很多都是簡單加工產品,在國際競爭中根本不具有核心技術,因此,處于產量大、利潤低的狀態。為了擺脫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的現狀。第一、大力發展戰略新型產業,戰略新型產業是未來世界競爭的核心產業,只有大力的發展戰略新型產業,才能夠彌補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工業生產上的差距,才能將我國變成工業強國。第二、淘汰落后的工業企業。現階段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只會逐年的下降,而在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的同時,要保證我國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只有淘汰落后的工業企業,騰出更多資源為高精尖企業的發展。同時,淘汰落后的工業企業,有利于提高城市化的質量,隨著城市化質量的提高,人們觀念意識的改變,又會促進對落后工業企業的淘汰。在這種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會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第三、促進自主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我國的工業產品,很多在國外被稱為山寨貨,被當作劣等品、次等品的象征,這也是雖然我國的工業產值可以傲居全球,但是工業利潤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卻是少的可憐的原因。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工業企業缺少核心的生產技術,因此,要大力鼓勵我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3.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
根據本文實證研究的結論,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提高。第三產業的快速崛起是我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的標志,今后我國產業發展的龍頭軍,就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在重視第三產業發展中,不能只關注第三產業發展的量,更要注重第三產業發展的質。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大量勞動力的就業,更能夠提升我國勞動力的素質。因此在第三產業發展時候,一方面要考慮到它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作用,另外還要考慮到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總體效益。在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幾方面。第一,改革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體制。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為了提高我國的生產總值,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更是對居民思想觀念、能力素質的改造。因此,在第三產業管理中一定要去除掉官僚主義作風,消除掉行政管理體制,為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二、以市場為導向,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鼓勵多種形式的第三產業發展。第三、改變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傳統觀念,重視服務性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曹宗平,吳思思.我國產業結構變遷與城市化水平提升間互動關系研究[J].城市觀察,2014,06:67-76.
[2]周莉萍.城市化與產業關系:理論演進與述評[J].經濟學家,2013,04:94-99.
[3]Sylvette Puissant,Claude Lacour.Mid-sized French cities and their niche competitiveness[J].Cities.2011(5):11-13.
作者簡介:李成全(1991- ),男,漢族,籍貫安徽,碩士在讀,蘭州大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