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吳迎春
摘 要:本文對財務造假問題頻繁發生原因進行思考,從進行各個角度分析,由此提出相關建議,指出商業倫理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財務造假;商業倫理
現如今,財務造假問題數年層出不窮,國內外屢見不鮮,這些財務造假問題不僅干擾人們對公司的判斷,給股民帶來傷害,也對資本市場、監管機構、整個行業、甚至對一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都有影響。本文對此進行財務及商業倫理道德角度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改善建議。
一、原因分析
股票市場中,上市公司為了避免被戴上ST的帽子,往往想各種方式,尤其在其實際經營不能滿足時業績需求時,公司有時就會采取調整財務報表的錯誤方式來粉飾業績,為此產生的財務舞弊案層出不窮。加上各種新聞的不斷刺激,會讓一些人在實際經營不能滿足條件時自然想到通過財務方式達到目的,而這種方式大多是違背商業倫理道德的,甚至是法律所不允許的。這些行為,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企業高管和會計人員的商業倫理道德問題。企業在面對對自己不利的市場環境,或者面臨企業管理或經營問題,不是采用合理合法途徑從根本上來解決企業問題,而是利用會計操縱手段,雖然可以一時掩蓋,但選擇違背企業會計準則的“捷徑”這種不道德的方式并不是解決之道。
其實大多數高管和財務人員并不是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行為,但為何還是有公司有財務舞弊現象,且屢禁不止呢?
1.操縱人員有僥幸心理。報表操作人員會覺得自己的調整報表的手段高明,不會被發現。僥幸心理存在的原因無非是代價小,收益大。高收益和低成本才會有投機心理,也才有人不斷嘗試,觸碰法律底線。究其原因,首先是法律的處罰力度不夠。相比近來財務造假的東芝公司被罰款總額或將超過7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罰單,中國對企業或個人目前開出的最高幾十萬的罰單顯然不足以震懾企業鋌而走險的不道德行為。再者就是公司可以從調整財務報表中獲取其想要的利益,比如獲取高額融資和債務資本。
2.企業和個人的商業倫理道德教育的缺乏。大多數學校在本科階段并沒有此課程,不少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甚至覺得會計的作用就是做假賬,就是粉飾業績,不少企業也產生只有會做假賬的會計才是有價值的會計的錯誤觀點。社會人員在考取會計資格證明時也缺少會計倫理道德相關課程的學習。因此在公司工作中,把聽從上級的意見為第一要務,而有些高管并不是很了解會計的相關要求,這就難免導致了違法會計準則行為的發生。
3.缺少對會計人員的保護機制。值得肯定的是,的確存在有職業道德精神的會計人員,并且大多數會計人員不會主動進行會計舞弊,只是迫于公司高層對業務要求的壓力。雖然面對這一問題法律上已經做出了改善,但在發生后查處時會計人員提出證據來免責畢竟是事后,并不能發揮會計人員的作用來制止會計造假的發生,不能把違反職業道德的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而對于勇于拒絕和指出甚至披露公司財務問題的會計而言,一次違背企業意愿可能導致整個職業生涯被冷落,甚至在很多家公司都“榜上有名”,導致跳槽都沒有企業愿意接受,使得這些會計人員不能被保護。由此也能看出,提高公司高管、董事和股東的商業倫理道德以及改善整個資本市場的風氣也是極為重要的,亟待解決的。
4.不同公司高管的關聯性較大。比如,公司的董事長、監事的關系比較微妙,若這二者有利益或者控制關系,會使得公司缺乏了相互制約,削弱了平衡作用,也加大了企業間提前了解行動,相比小股東獲得不對稱信息的可能。也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和機會。
5.監管力度不夠。監管部門對企業的監管力度不夠,且由于上市公司企業眾多,難免會有監督不到位的情況,缺乏對企業財務的突擊審查。企業之間也沒有互相監督的機制。社會團體的監督也較弱。首先是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對企業的財務信息并不是很了解,對企業可疑的財務報表不敏感。再者是對企業進行年審的人員經常是換人不換所,容易導致企業和審計公司形成舞弊聯盟,彼此遮掩。同時,監管部門和團體應對企業有所針對性,對可能有問題或已經出現的問題應該加大審查力度。有時監管部門對企業的懲處是在新聞或者個人發表相關披露文章才有所行動,存在滯后性。
6.公司內控制度不完善。每個會計軟件幾乎都會設置各個崗位間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記賬模式,但是實際操作中卻會出現一個人有幾個賬號幾個密碼,可以來回操作賬表的情況。這樣會使企業的賬表輕易被一個或者極少的幾個人控制,這樣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7.會計制度不完善。很多會計舞弊行為其實都是在鉆法律的空子。比如沖回以前年度多計提的稅等,會計制度對此并沒有相關的限制。在稅金的核算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應該對調整的金額相對企業利潤總額來說有一個合理的范圍或者數額限制,防止企業通過類似手段加大會計利潤。
8.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業的信用體系和信用制度。因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短暫,之前也沒有過很完善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國的信用文化在這方面沒有得到好的傳承,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運用到市場經濟中去,造成現在企業的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比如一個人或者一個公司存在舞弊行為,市場沒有一個體系來供大家記錄和查詢,這樣就使得這些缺乏商業倫理道德的人不被投資者所熟知,不方便大家辨別。
二、相關建議
1.完善法律和制度,提高投資者對報表的辨識度。首先法律要加大對財務造假等不道德的商業行為的懲罰力度。其次投資者們要加強自我的財務修養,比如增加對財務知識的學習,增加對財務造假行為的辨識度,增加對可疑財務數據的敏感度。當這些都比較完善的情況下,企業的財務造假行為成本上升,成功率降低,也會減少企業的不道德行為。
2.增強道德建設。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如果僅僅依靠法律而不注重會計和高管人員的道德提高,只能是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而不能積極地防止問題的發生。靠法律解決問題時,往往已經對股東和相關企業造成了傷害。因此根本上要增強企業高管和財務人員的商業倫理道德意識,加強商業倫理道德的宣傳。在大學生人才培養方面,大學開設會計課程的學校,在學校應該首先教育學生有商業倫理道德,開設商業倫理道德相關課程。因為大學生在學習會計知識時是一張白紙,在這期間如果培養好了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就會對其整個職業生涯產生很大影響。在社會人才培養方面,對會計人員的各種如職稱考核時,應增加對會計人員商業倫理道德的理論和實際考核。首先會計人員應該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清楚自己的責任。其次針對有過會計造假行為的會計人員應取消其相關考試資格。并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道德培訓和宣傳。要讓他們明白,他們不僅是為這個企業服務,更是為每個股民、每個投資者服務,也是為整個市場服務,因此,提供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是他們的責任。僅會計報表的改善并不能體現他們的能力,認識到會計報表只是一個工具,由會計報表發現問題,進而發現并解決企業實際生產經營存在的問題才是王道,才能展現其價值。
改變企業和人們對ST的認識,ST并不是對上市公司的處罰,而是對上市公司目前所處狀況的一種客觀揭示,不僅是給投資者,也是給行業一個正確的信號,如果公司這種經營狀況消除,也可以恢復正常交易。市場也應提供一些多元化投資,幫助處于困難期需要資金的企業解決問題,這樣也能避免企業為了融資而忽略道德不擇手段。而一但發現企業財務造假,就取消企業再融資和借款資格,也對企業會有震懾作用。
3.增加對會計人員的保護機制。鼓勵會計人員發現本公司的問題,鼓勵公司聘用這些能發現本公司問題的會計人員。對聘用這類公司進行鼓勵,比如增加信任度等。還可以對這些有強烈道德責任感的人加以培訓,使其在會計監管部門發揮作用。
4.加強監管。首先是企業內部設立有效的監管體系,防止一人或有限的幾個利益相關者能單獨決定公司行為,增加公司內部審計崗位,加強企業自身監管。再者是加強對市場的監管,比如增加行業專業研究人員和監管部門的聯合,定期對企業財務進行審查,企業之間也增加互相監督機制。最后是社會團體的監督,對企業進行年審的公司不應該總是有限的幾人,或者是換人不換所,避免企業和審計公司形成舞弊聯盟,彼此遮掩。
5.完善公司內控制度。在公司實行崗位輪換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是使得會計人員熟悉不同崗位上的業務流程,促進人員交流,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也比避免長期從事一個崗位帶來職業便利而形成舞弊。嚴格實行相關會計業務的職責分離,嚴格將會計、審計、出納崗位分開,對會計主管人員的權限也應進行適當的限制。
6.完善會計制度。會計政策制定部門應隨時關注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動態,對可能出現的會計漏洞即時反饋,即時制定新的會計準則防止企業鉆法律的空子。會計政策制定部門也應實時與審計部門進行溝通交流,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
7.完善信用體系。建立企業和財務、高管人員的誠信道德檔案,并讓其在整個行業和投資者等相關范圍內可查詢知曉。對曾經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人員的“知名度”提高,增加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辨識度,提高對其風險意識。
三、總結
解決會計舞弊問題,不僅是需要從立法、完善機制、促進監管、提高投資者財務能力、完善相關制度和信用體系層面來推進財務領域的公正,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我們從道德層面,積極推動傳統誠信觀的現代轉換,形成優良的商務倫理道德規范,化解技術與道德的悖論,構建良性的資本市場。
其實,作為會計和高管人員,應該且必須同時也一定明白的是,講求商業倫理道德是立業之本,否則,他們就會失去大家的信任,失去市場。
作者簡介:張瑩,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專業:會計專碩,單位:天津財經大學;吳迎春,女,漢族,大專,職位:出納,單位:玉田縣計劃生育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