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 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大數據與會計流程再造的研究
崔立 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引領會計環境變化,會計信息更加多元和立體。目前,傳統的手工會計數據處理流程已經不能和與日俱增的信息量相匹配。對此,基于大數據的時代特征,應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推動會計流程再造,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滿足信息使用者日益個性化的需求。
大數據 會計信息 數據挖掘技術 會計流程再造
會計作為企業的一項管理活動,主要是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會計數據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與分析。隨著多樣、動態的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會計環境也受到相應影響:會計信息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會計數據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趨勢,會計信息結構日益復雜,會計核算難度增大。那么,如何突破傳統的會計流程模式,采用新模式應對大數據的新形勢?本文通過立足于大數據的基本概念、特征,論述傳統會計流程的缺陷,繼而研究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會計流程再造,促進會計信息向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最終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升會計價值。
大數據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至今尚無確切、統一的定義。維基百科中對大數據的定義為大數據是指利用常用軟件工具來獲取、管理和處理數據所耗時間超過可容忍時間的數據集。研究機構Gartner 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但是,當前學術界對大數據的特征達成了一致認識,即大數據的4v特點:數據規模大(Volume)、處理速度快且時效快(Velocity)、數據種類多樣化(Variety)、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Value)。
會計流程是選擇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整合數據的過程,具體講,傳統的會計流程是通過原始憑證收集數據,運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存儲,最終利用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輸出會計信息。但是,大數據的來臨使得傳統會計流程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暴露出了其固有的缺陷:
(一)數據攝取單一、片面。會計是通過對會計數據的確認、計量、報告與分析來幫助信息使用者決策,并向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會計信息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數據主要分為三類:描述數量、金額的定量數據;形容質量、好壞的定性數據;非結構化、碎片化數據。從會計數據使用的角度看,局限于定量數據,而非結構化數據,例如:人力資源數據、客戶評估、產品市場分析等因為難以用貨幣計量而一直被忽視,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部的相關信息,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和相關性。
(二)數據處理核算量大、成本高。傳統上,由于受信息技術的約束,對會計信息的處理方法主要是高度匯總后,再通過會計人員手工核算,進而傳遞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顯然,在這個過程中,蘊含巨大價值的非結構化數據被人工自動“篩出”,造成有價值的會計信息沒有被充分挖掘,高度匯總的信息不僅掩蓋了大量的運營細節,而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增加了會計成本。
(三)數據輸出時間滯后、格式固化。會計工作的特點是事后反映,傳統的財務會計報告也是事后編制。一方面,年度財務報告由于受股利分配的限制,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的財務報告也要延時兩個月才能“面世”,財務報告的延后報送且報送周期長的特點導致會計信息缺乏時效性,不能靈敏地反映市場經濟瞬息變化,不能為信息使用者實時決策和預測未來提供專業化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財務報表披露方式單一,一成不變的表格化數據表現形式和固定的資產項目不能滿足千差萬別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大數據以其數據挖掘分析方法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和數據量等優勢,將推動會計流程再造,豐富會計數據的來源和內容,把描述性數據和碎片化數據快速轉變為會計數據,充分開發會計信息的價值,提高會計數據的時效性和重要性,繼而為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大數據提供更加綜合的會計信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在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廣闊,信息維度更加立體。一方面投資決策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企業外部和第三方的數據已然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除了傳統會計流程中會計人員關注的信息外,非結構化數據中也蘊藏著高價值的會計信息。大數據為拓寬信息渠道和搜集碎片化信息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非結構化數據與企業價值之間相關性分析,能較為準確地找到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發現特定的趨勢和關系,進而轉化為對決策者有用的會計信息,提升會計信息價值。
(二)大數據挖掘技術搭建會計數據系統平臺,提高數據處理速度。會計數據日益海量化,而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和快節奏生活對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大數據挖掘技術順應了時代趨勢,引入處理能力特別強的計算機,及時、準確的對會計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并通過系統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交換,避免了各部門對會計數據的重復分析,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縮短了核算周期,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時效性。
(三)大數據壓縮報送間隔,創新財務報告表現形式。互聯網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會計信息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變化,這對財務報告的報送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大數據借助發達的信息技術,能夠實時反映市場變化并迅速處理數據,采用定期報送和實時報送并存的形式,壓縮報送間隔,讓財報由事后編制轉為事前預測成為可能,為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支持。另外,大數據在處理會計信息時,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可自動生成折線、曲線等更為直觀形象的圖表,并能根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生成不同風格的報表,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要求。
大數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會計的影響涉及數量、來源、數據結構、核算周期、財務報告報送周期等多方面,面對大數據給傳統會計流程帶來的挑戰,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應對,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推動會計流程再造,促進大數據和會計信息融合,保證獲得充分、高效、更有深度的會計信息,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時效性和重要性,從而更好地為會計界服務。
[1]夏紅雨,劉艷云.大數據時代對會計基本認識的影響探討.商業會計,2016(14)
[2]程勇.對大數據下財務會計報告問題的思考.財會學習,2016(6)
[3]張王飛,張根文,朱衛東.大數據、會計流程再造與財務報告質量提升.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