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 西南大學含弘學院
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以梁平縣為例
潘佳 西南大學含弘學院
依據梁平縣2009-2015年的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化率等數據,對重慶市梁平縣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通過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主要從城鄉收入差距和產業結構方面分析對該縣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和評價,總結該縣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為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思路。
回歸分析縣域經濟統籌城鄉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由縣域經濟構成區域經濟,再由區域經濟構成國民經濟,它的發展影響著全部國民經濟的運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從中共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要求至今,縣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個地方省市的重視。本文以梁平縣為例,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索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形勢和現狀并提出發展建議。
梁平縣地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距離主城170公里,東邊與萬州區相鄰,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南邊與忠縣、墊江縣接壤,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在其北邊。轄8個鄉、26個鎮,有316個村。主產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還曾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是重慶市的農業大縣。農業經濟在梁平縣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另外,梁平縣的礦產、水能資源豐富,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自重慶市直轄以來,梁平縣經濟蓬勃發展,梁平縣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以生態涵養發展為目標,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發展方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逐年調整產業結構,全縣經濟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從199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僅有21.43億元到2010年突破百億大關,再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2.33億元,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5年城市居民收入達到26427元,農村居民收入達到11268元。在2016年梁平縣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出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目標。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梁平縣2009-20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數據 ,首先對其進行描述性分析,其對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產業結構和城鎮化率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總結出梁平縣近年來經濟發展特征和規律。
梁平縣的城鎮化率由2009年的33.38%逐年上升,到2014年已經達到了40.3%,城鎮化的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舊和經濟情況較好的區縣以及全重慶市城鎮化率的總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產業結構方面,逐步從以一一二產業為主向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向轉變,特別是第二產業逐年發展起來,在GDP貢獻率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截至2014年梁平縣第一二三產業在GDP貢獻率中的約為15:54:31,但和重慶市2014年三次產業貢獻率3:55:43相對比,梁平縣的第一產業仍然占據了區域生產總值中很大的一部分,且第三產業發展明顯不足,產業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總體來說,梁平縣在重慶市的區縣中經濟屬于中等水平,和全市平均水平相比都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無論是資源開發程度還是投資力度都還有遠遠不足,發展還具有很大的潛力。
(二)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率


用城鎮居民收入減去農村居民收入的得到變量income_ distance,繪制income_distance與GDP_growth_rate(GDP增長率)的散點圖,發現二者近似呈線性關系,故采用線性模型進行回歸。
回歸結果顯示,在顯著性水平為0.1下,由于F統計量的p值為0.099375小于0.1,故認為模型是顯著的。常數項系數的p值為0.016,變量前系數的p值為0.0994,二者均小于0.1,故認為參數也是顯著的。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533179,擬合效果不是很好,這可能是由于樣本容量過小造成的。
模型表達式可寫為:

這可以說明梁平縣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率之前存在負相關關系,收入差距越大,經濟增長率越小,即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放緩。根據近幾年數據顯示,梁平縣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要求其要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才能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走上新的臺階。
(三)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率


Ratio_21表示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比重,Urbanizaton表示城鎮化率。觀察Urbanizaton和Ratio_21的散點圖,發現二者具有明顯的線性關系,故采用線性模型進行回歸。
回歸結果顯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下,F統計量的p值為0.001388小于0.05,故認為模型是顯著的。常數項的p值小于0.05,Ratio_21前系數對應的p值為0.0014也小于0.05,故認為參數是顯著的。同時擬合優度為0.939787,擬合效果非常好。
所以模型表達式為:

說明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比重每增加一單位,城鎮化率將增加0.036101。


Ratio_32表示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的比重,Urbanizaton表示城鎮化率。觀察Urbanizaton和Ratio_32的散點圖,發現二者呈雙曲線關系,故采用雙曲線模型進行回歸。
回歸結果顯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下,F統計量的p值為0.004933小于0.05,故認為模型是顯著的。常數項的p值小于0.05,1/Ratio_32前系數對應的p值為0.0049也小于0.05,故認為參數是顯著的。同時擬合優度為0.887540,擬合效果很好。
所以模型表達式為:

直觀可以看出隨著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的比重的增加,城鎮化率是逐漸減小的,但是減小的速度是變慢的。
綜上分析,在梁平縣縣域經濟現今發展階段,第二產業是影響城鎮化率的至關因素,第二產業占的比重越大,城鎮化率越高,并且應適當控制第一產業比重。而目前梁平縣以傳統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尚未得到改變,原因可能是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和地域經濟發展特色。因此,推進梁平縣城鎮化率的增長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走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從梁平縣2009-2015年的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經濟總量偏小,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城鄉收入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亟待優化。需要加大對縣域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視力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在以上結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擴大對外開放力度
梁平縣位于重慶的東北部,距離主城較遠,消息封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因此,必須要有對外開放的意識,才能贏得更多的機遇。這里的對外開放,即充分發揮梁平本土的區位、資源、文化等優勢,同時,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吸引外來資金、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為梁平的大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2.發揮縣城帶動作用
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表明,中心城市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心骨,它能夠將產業、生產要素都集聚在一起,還可以發揮其影響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經驗同樣適用于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城應當加強對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視,由縣城輻射帶動臨近鄉鎮的經濟發展,再由鄰近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的鄉鎮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狀況較差的鄉鎮。形成以城市帶動鄉村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發展、城鄉互動、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增強縣城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對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構建平等公平的城鄉關系。
3.加強區域間合作聯系
區域間經濟合作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縣內要加強縣城和鄉鎮的聯系,促進勞動力、資源在縣域內的流通,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彌補城鎮勞動力的不足,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另一方面,梁平縣要加強和市區、周邊區縣的緊密合作,以優帶劣、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4.發揮本地區位優勢,發展新型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優勢,改善產業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發展新型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首先,梁平先作為農業大縣不可忽視農業發展在梁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腳步,根據本地發展農業的條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立足生態涵養發展,建立特色農業體系,例如梁平縣竹資源豐富,大力發展竹產業,就是在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同時,又要將新型工業化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接收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吸引大量投資。還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例如梁平縣有燈戲、竹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雙桂堂、“百里竹海”等頗具特色的旅游景點,說明其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有著較大的潛力和良好的前景。最后,新型縣域經濟要求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并進,經濟發展要與城鄉統籌并進,不能盲目追求GDP的增長,還應該考慮到城鄉發展的平衡性和綠色發展,從而實現縣域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
[1]廖翼,周發明,唐玉鳳. 湖南縣域經濟差異變化的實證研究[J]. 經濟地理,2014,02:35-41.
[2]辜勝阻,李華,易善策.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新思路[J]. 經濟縱橫,2010,02:34-38.
[3]四川縣域經濟發展課題組. 以城鄉一體化為動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四川大邑縣發展縣域經濟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 農村經濟,2005,09:61-64.
[4]凌耀初.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分析[J]. 上海經濟研究,2003,12:3-11.
[5]張秀生等.中國縣域經濟發展[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潘佳(1995-),女,漢族,現為西南大學含弘學院2013級吳宓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