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袁磊 謝錦炎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贛東北供電分公司
電力體制改革對公司經營的影響與應對研究
李海燕 袁磊 謝錦炎
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贛東北供電分公司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使得國內電力企業市場競爭的態勢愈演愈烈。未來國電公司明細的資產江北劃分為電網和發電兩個彼此聯系卻又相對獨立的業務經營,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改,有效解決制約國內電力行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電力行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電力體制改革 影響 重要性
輸配電價改革后,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將由“統購統銷、價差收入”轉變為“輸配服務、準許收入”模式,價格監管方式將由“先投資、再核價”的事后監管,改為“先核價、再投資”的事前監管;輸配電成本也將受到嚴格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
(一)有利于電力行業快速發展
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打破以往電力行業“獨買獨賣”的傳統束縛,從根本上改變指令性計劃體制和政企不分、廠網不分等問題,進一步促使國內電力市場形成主體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具相關信息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發電機容量總數為13.6億千瓦,而發電量為5.5萬億千瓦時,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的線路回路長度達到57.2萬千米,其中220千伏及以上的變電容量達到30億千伏安,電網規模和發電能力穩居世界第一[1]。
(二)有利于服務水平的提高
通過對農村電網有效改造和農村電網管理體制改革等工作的開展,農村電力供應能力和電力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使得農村供電更加具有可靠性,從而在一定基礎上實現城鄉電力同網同價一體化,使各項農村用電問題得以徹底性的解決。
(三)有利于市場體系的改變
隨著國家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在發電方面,組建了多層面多種所有制、多區域的發電企業,除了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以外,還組建了內蒙古電網公司等地方性電網企業,為了使地方性電網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還在輔業方面組建了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并行施工和設計一體化的企業。
(四)有利于逐步完善國內電價
隨著國家新電力體制改革的內容得以實施,致使發電上網桿價得以實現,在輸配環節方面,對大部分省的輸配電價進行有效的基礎核定,在銷售環節,針對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居民階梯電價相繼出臺一系列管理政策。從而有利于逐步完善國內電價的統一。
(五)有利于建立電力市場化交易監管制度
隨著國家對新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視,對電力市場化交易和監管進行有效的探索,使國內電力行業在網上相繼開展競價,從而實現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進行交易、發電權交易、跨省區電能交易,不必通過國內電網公司及其他程序進行購電,在很大程度滿足國內各大、中、小型電力企業對電力市場化交易的購電需求,為日后的電力監管積累了重要的實踐經驗。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電改9號文),提出了新電改的重點和路徑: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放開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深化區域電網建設和輸配體制研究,強化電力統籌規劃。
(一)售電側面臨激烈的競爭
9號文甫一發布,使國內眾多電力企業的售電側面臨更加緊張和激烈的競爭局勢。根據《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同時利用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對國內售電公司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電網企業的售電公司;第二類是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網,并擁有一定的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第三類就是獨立的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不承擔保底供電服務。同時規定,同一供電營業區內可以有多個售電公司,但只能有一家公司擁有該配電網經營權,并提供保底供電服務。同一售電公司可在多個供電營業區內售電。雖然電網公司有著比較專業的人才和成熟的技術以及信息系統,但是隨著國家多售電業務明確范圍后,電網企業在售電側方面無疑更加具有競爭能力。自2002年國家電力體制改革以來,售電業務一直被國內電網公司獨占,如今隨著9號文的發布,使售電側已經開始向社會資本放開權限,曾經的“獨買獨賣”的售電方式變成“多買多賣”的售電方式,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必然增加電網公司間的激烈競爭態勢[2]。
(二)電網盈利模式改變
為了貫徹和落實電力體制改革,2015 年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公布了6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共同描繪出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基本“路線圖”,使電力體制改革進入實施操作階段。在以往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參與者中就有電網公司參與,現如今成為了“被改革”的對象,電網企業不再以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價差作為收入來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同時,原本被電網壟斷的配售電業務也向社會資本敞開了大門,其承擔的交易業務也被獨立出來組建為被政府監管的電力交易機構。電網企業的盈利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往依靠買電賣電賺“差價”,變成了“只收取過網費”即輸配電價[3]。
很久以來,國家在電價的成本方面就已經是牧戶不清的狀態。根據相關數據信息顯示,國家電網的輸配環節電價為157.2 元/兆瓦時,南方電網的輸配環節電價則為93.96元/兆瓦時,從此項數據可以看出,兩家電網公司在輸配電價方面的不同之處,甚至是成本值差距巨大。而國內電網企業的輸配電力成本構成中,其他材料費用和維護費用的使用情況也是缺乏監管,致使輸配電價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內電網企業的發展[4]。
以某企業為例,該電力公司屬于地方的國有供電企業,經歷了區域電網到省網并網的發電過程,企業的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的組織結構也在不斷的完善,是當地見識的電能支撐單位。在電力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某發電企業還是保持著在當地電力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是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壟斷的現象很可能被打破,出現對個電力企業競爭的局面,面對這一競爭,某企業的應對措施如下:第一,發電企業應該積極開展新電改方案的研究,追蹤配套細則,密切關注改革試點地區的動向。第二,要摸清發電機組家底,積極參與電能直接交易,做好成立售電公司的準備。第三,要轉變工作重心,由過去的“跑政府”轉變為“跑市場”,主動與大客戶、政府部門、競爭對手溝通協調,防止惡性競爭,實現多方共贏。第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電力市場營銷體系。第五,控制電源的發展節奏,加強優化配置,提升設備可靠性,增強競爭力。第六,兼顧政府要求與社會責任,努力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要避免借改革名義發展高耗能產業,使直接交易等改革探索變成降低高能耗企業成本的特殊政策。同時,防止重復建設配電網,實現售電市場合理競爭[5]。
隨著國家對電力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國內電網公司的“獨買獨賣”壟斷式電力經營已不復存在,隨著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政策相繼出臺并有效實施,國內眾多電力企業可以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在競爭中實現自身企業發展價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電力市場交易的大好形勢,推動國家電力事業穩定、持續發展。
[1]宋總濤,高賜威,李揚.電力需求側管理資源潛力調查方法與流程研究[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6,02:16-20.
[2]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J].交通財會,2016,04:79-86.
[3]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全力做好“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發展改革工作[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6,Z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