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學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黃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學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經濟金融改革發展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至2011年7月,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全部上市,不僅對我國銀行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且,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樣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它不僅開啟了我國銀行業發展的新時代,而且也開啟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時代。
十年前的2006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國有商業銀行之年”。繼建設銀行2005年10 月27日在香港成功掛牌上市后,中國銀行分別于2006年6月1日、2006年7月5日在香港聯交所、內地A股市場成功掛牌上市。時隔100多天后,于2006年10月27日,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成功實現首次公開發行,超額配售形式后A+H總發行規模達220億美元,成為迄今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項目。五年后的2011年7月15日,最后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也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至此,中國四大行終于走完了各自的上市之路。
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H,1398.HK)于2006年10月2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交易,首開A股和H股同時上市的先河。當天工行在上證所和港交所的成交額分別為87.25億元和374.5億港元。
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H)繼在香港上市后,于2006年7月5日登陸內地A股市場上市。中國銀行的總股本在當時上市時的滬市名列第一。中行的A股上市公告書顯示,中行A股的總股數為1778.19億股,上市第2個交易日收盤時的總市值達到6614.9億元,比當日中國石化的總市值多出1404.08億元,更是招商銀行總市值的7.08倍,寶鋼總市值的8.76倍。06年12月,中行的成交量累計達到5.39億股,排名第三。累計成交額分別為 20.4億元。
世界各國商業銀行上市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金融企業占上市公司的比例較高,成為股票市場中的龍頭,截至 2011年底,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銀行900多家,占上市公司總數30%強,在NASDAQ上市的銀行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 19%,在香港注冊的31家持牌銀行中有19家是上市公司或已被上市銀行控股。全球大銀行幾乎都是上市公司,都在各自國家的證券交易所占有重要位置。在美國,資產排名前20名的商業銀行都是上市公司。
就目前的證券市場而言,金融板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板塊,另一類則是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券商、信托概念。相信熟悉股市的人們都應該知道或有所感受,金融板塊是目前證券市場中影響力最大的板塊。工商銀行上市后,以總股本計算,單獨工商銀行的總市值就接近2萬億元,而中國銀行的總市值也接近了1.3萬億元,金融板塊的市場權重進一步提高,如果以總市值計算,金融板塊的市場權重非常高,在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從某種意義而言,如果看好中國證券市場的未來,那就是重點看好金融板塊,這也是機構資金重點向金融板塊傾斜的重要原因。隨著未來更多金融公司在國內市場進行IPO運作,金融板塊將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中最為重要的戰略做多力量。
其實,國有銀行的上市并沒有在股票指數上顯示出多激烈的影響。從之前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其上市的國家控制味道較濃,如此大的權重股不是用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漲跌之勢的,它們是想在大盤非常時期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以盤大、行業等優勢穩定住虛高的指數,從而使投資者恢復理性投資的心態。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樣的作用也不是十分明顯,因此還需要有關部門和投資者的共同努力。
相比對于股指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對于相關政策的影響就明顯得多。此前,周小川曾撰文探討國有商業銀行為充實資本金在資本市場公開上市的可能性,并指出通過股份制改造在國內或在海外股票市場上市是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一種有效選擇。從國內的現行法規內容看,商業銀行上市必須符合《公司法》、《證券法》、《股票發行管理暫行辦法》、特別是符合《商業銀行法》對商業銀行管理的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未對銀行上市制定專門的政策約束條件,從信息披露的角度對發行證券的商業銀行做了規定。從證監會批準的上市規范性文件分析,國內銀行上市的政策約束條件是:盈利記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比率和人民銀行制定的一些監管比例和規定。
綜上所述,我認為,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對我國資本市場具有積極影響 ,具體表現為:
(一)銀行績優股板塊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為穩定的基礎板塊,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由價格投機型向價值投資型轉化,國內資本市場迎來了由大藍籌股帶動的“大而穩”時代 。
1.工行和中行上市后,已成為中國股市最大的權重股,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針”。對于炒作者而言,這樣的“龐然大物”一般很難操控,對于減少資本市場的過度投機具有正面意義。
2.國有商業銀行板塊以其穩健性和成長性回報構成了整個銀行板塊的估值基礎。對于投資者來說,國有商業銀行股是典型的低風險、有穩定收益的價值型投資品種,它們的入市增加了我國資本市場價值型股票的供應量,有利于市場“良幣驅逐劣幣”,從而引導我國資本市場由價格投機型向價值投資型的轉化。
3.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一大批藍籌股支撐,才能和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相適應,并逐步成熟起來。工行和中行銀行A股上市成功,預示著由大藍籌帶動指數的“大而穩”時代的到來,對結構性牛市具有標志性意義。工商銀行成功實現了A+H同步發行、同步上市的模式,為大型國企的上市和回歸打通了渠道。如果中國在未來有更多像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中石油、中移動這樣的代表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中國的證券市場將真正成為具有國際意義的藍籌股市場,其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功能將得到更充分地發揮,而國內投資者也將有更多的機會分享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
(二)資本市場成為銀行營運資本、擴展業務、獲取收益的新平臺
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籌資并不是上市的主要目的。上市將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實現市場化體制轉軌,迫使其按照國際準則完善公司治理。同時,上市為國有商業銀行搭建了更為寬廣的綜合經營平臺,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經營轉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對于境內銀行,經營模式和結構由信貸為主的傳統銀行業務向綜合經營的成功轉變是生死攸關的,而轉型的制勝關鍵在于非銀行業務及其收入的增長,國有上市銀行的經營重點將逐步轉向資本市場及其連帶業務,將摻入證券業、保險業、基金業等,合法從事多種金融業務,在促進自身資產多元化、為自身創造多種經營收入的同時,也將促進和繁榮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并且國有商業銀行在上市過程中籌措了大量資金,將通過并購等資本運作提升效益,反過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活躍內地資本市場。
[1]葉德磊.中行上市對股市意味著什么[N].解放日報,2006年07月11日
[2]袁媛.丁燕敖. 建行A股今日上市對大盤影響幾何[N]..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2007年9月25日
[3] 沈曉暉.邵智賓.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進展和建議[J]..中國金融.2007年04月18日
[4] 田國強.外資銀行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
[5] 王立軍.“入世”對中國銀行業的挑戰及策略選擇[J]..濟南金融.2000年2月
[6] 王松奇.WTO:給中國金融業帶來些什么?[J]..金融與保險.2000年1月
[7] 梁艷芬.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銀行業[J]..金融與保險.2000年1月
[8] 鄭澤輝.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的沖擊和對策[J]..金融科學——中國金融學院學報.2000年1月
[9] 李惠.我國商業銀行上市分析[J]..資本市場雜志.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