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 中國農業銀行臺州分行
新經濟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創新
陳榮華 中國農業銀行臺州分行
“三農”作為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發三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面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影響了對三農的有力支持.本文試從銀行從業者的角度,探討如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更好地開展“三農”金融服務創新。
隨著國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規模不斷擴大、范圍不斷擴展、層次不斷提升,既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對“三農”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作為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新型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有測算表明,每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平均需要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萬元,未來十年我國小城鎮基礎設施合計約需投資4.5萬億元,除此之外,未來還有2-3億農民要進城落戶、生活、就業和創業,對個人信貸、理財保險(放心保)和各種代理業務等金融需求巨大。
(二)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重點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未來農業區域化布局和產業鏈整合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科技農業、都市農業、園藝農業和休閑農業等多功能農業將進一步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縣域產業集聚加快。目前,縣域二三產業正加快向工業園區、服務功能區集中,一大批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產業集群不斷涌現。可以預見,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將對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當前我國“三農”金融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多層次性,既有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較大規模客戶的金融需求,又有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種養大戶等中等客戶的金融需求,還有數量龐大且非常分散的小額農戶的金融需求。
農村市場客戶受自然、政策環境等影響較大,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是欠發達區域,農民經濟實力欠強。盡管近年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這種狀況有所改善,但與城市金融業務相比,農村金融業務風險較大、成本較高、回報率相對較低等問題仍然客觀存在。特別是對大型商業銀行來說,在服務“三農”實踐中更是面臨著不少矛盾和挑戰。
(一)金融服務“三農”面臨的問題:一是“三農”客戶分散化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集約化之間的矛盾。為降低成本和防控風險,商業銀行基本形成了一套集約化發展的運作模式,而“三農”客戶的特征卻是規模小、分布散、實力弱,在現有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面臨準入門檻高、決策鏈條長、經營效率低等問題。
二是“三農”客戶信息不充分與現代風險管理體系之間的矛盾。現代風險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對客戶進行標準化內部評級授信的基礎上的,客戶評級的前提要求是客戶的財務報表、權屬憑證等“硬信息”要規范、真實和完整。但“三農”客戶往往難以提供這方面的有效信息,對其風險狀況的識別更多的要借助人品、周圍的社會關系等“軟信息”和客戶經理的經驗等,很難做到直接套用現代風險管理制度和技術。
三是“三農”客戶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與商業銀行現有產品體系之間的矛盾。一般而言,商業銀行在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對城市客戶考慮的多一些,對“三農”客戶考慮的少一些,而且很多是制式化的產品,難以滿足“三農”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三農”金融服務創新的最終目標是持續擴大“三農”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縮小金融服務的“城鄉差距”,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像城市市民一樣享受到豐富快捷的現代金融服務。但前提是要保持金融機構自身的商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不計成本、不計風險的“輸血式”“三農”金融服務,不僅使金融機構在財務上難以持續,也無法長久地為“三農”提供有效金融服務,有可能還要靠國家財政買單。
(二)三農服務的改革創新方式。為此,金融機構開展“三農”金融服務,必須始終把商業可持續作為首要前提,在體制機制、產品服務和風險控制方面不斷強化改革創新。
一是要構建有利于服務“三農”的體制機制。二是要創新“三農”金融產品。產品是商業銀行做好服務的基礎,沒有好的金融產品,也就沒有好的“三農”金融服務。目前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在產品和業務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客戶需求。三是探索適應“三農”業務特點的風險控制體系。
“三農”金融服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面臨諸多復雜的問題和困難,這其中有些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加快創新加以解決,有的則有賴于整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例如,農村擔保體系建設、“三農”風險補償機制、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普及等對“三農”服務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單靠金融機構自身無法完成,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努力。
(一)從農村擔保體系來看。缺乏有效抵押資產是農民貸款難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現實和法律原因,作為農民最主要的有效資產的土地能否抵押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破題,但隨著國家穩步推進以農村土地改革為核心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預計這一問題將會取得重要突破。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累計確權登記620萬宗,發證率為94.7%,未來五年將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土地確權頒證,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工作也已全面啟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迅速發展。據《人民日報》報道,截至2012年底,全國流轉土地面積約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這都為“三農”金融服務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擔保機構也是制約農民貸款難的重要瓶頸。國內外實踐表明,政府牽頭組建財政出資為主的專業擔保機構是解決“三農”貸款擔保難的有效手段。例如,農業銀行與甘肅省政府合作推出“雙聯惠農貸款”,由省財政一次性注資7.8億元,在58個貧困縣全部建立融資擔保公司,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成功的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大量的金融資金來服務“三農”,農業銀行計劃從2012年9月起在5年內向甘肅投放總額300億元的貸款,將為甘肅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供有力幫助。
(二)從農村風險分擔機制來看。與城市金融業務不同的是,農村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災害,這些風險是不可預見、難以避免和無法轉移的,單靠銀行或農民都是無法承受之重。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進而分散農村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步伐加快,涉農保險承保品種范圍穩步擴大,覆蓋面快速提升。但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需求相比,農業保險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提升,對涉農信貸風險的分散和補償能力有待提高。為此,要把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積極創新和大力推廣適合“三農”需求特點的險種,不斷提高農業保險覆蓋率。在銀行信貸中引入保險機制,將投保情況作為授信要素,引導更多農民使用農業保險產品,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風險抵御能力,緩解銀行貸款風險。
(三)從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普及來看。我國的農村地域廣闊,農民居住分散,通過傳統物理網點提供服務的成本高、人員不足,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在服務渠道和服務模式上進行創新,通過電子化手段,低成本地將現代金融服務延伸到更廣闊、更邊遠的地區。這既需要金融機構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關機構的協力推進。例如,農業銀行創造性地開展金穗惠農通工程,依托原有的物理服務網點,以惠農卡為載體,通過加強與商務、電信、衛生以及基層“兩委”等合作,在農村商店、衛生室、農資店等布放金融電子機具、設立惠農通工程服務點,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捷的查詢、轉賬、消費、取現等金融服務,實現了農民“人不出村”就能辦理大部分金融業務,改善了農村金融支付結算環境。
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首要的是要靠金融機構自加壓力、銳意進取,通過孜孜不倦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制約“三農”服務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與“三農”金融需求的匹配度。但同時也要看到,金融機構開展“三農”金融服務往往面臨更大的商業化經營壓力,而且從國際經驗看,對農村金融進行合理、適度的政策扶持,是調動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性,促進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農村金融扶持政策,實行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實施一系列稅收優惠,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免除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費等,這些支持政策較好地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但從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來看,現有政策支持覆蓋范圍有限,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強。為此,要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和業務補貼等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并逐步由對特定機構的“特惠制”向對所有農村金融機構一視同仁的“普惠制”轉變,發揮好支持政策在調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三農”方面的杠桿作用。要實施優惠貨幣政策和差別監管政策,對金融機構“三農”業務的存款準備金、信貸規模和不良容忍度等給予區別對待,提高金融機構“三農”服務的能力。要梳理現有支持政策體系,提高各種支持政策的協調性,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抵消,強化支持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為農村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農”金融服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道遠。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金融機構絕不能以老眼光、老方法對待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和新要求,必須以創新持續改進“三農”金融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為新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