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
淺析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對教學的影響
張媛 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
本文主要闡述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羅杰斯的觀點,由此得出對我國教學制度改革的一些啟示。
人本主義 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羅杰斯的學習理論對教育產生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對克服傳統教學中的一些弊端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就是他的主要教育理論。
由于人本主義強調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習,因此學習并非教師以填鴨式強迫學生順從地學習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覺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識。他把學習分為兩類,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他認為對學習者有真正價值的是有意義學習。這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為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它不僅能增長知識,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因此,學習者需要全神貫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要有內在的愿望主動去探索、發現和了解事件的意義,在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并對自我學習狀態作出適當的評估。只有整個人都參與,并左右腦都共同發揮作用的學習才是有意義學習,學習者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其潛能,逐漸形成最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潛能是自我實現的,而不是教育出來的。如果教育可以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大環境,人的潛能就能夠自動的調動出來。這里,知即認知,情即情感。羅杰斯認為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融為一體的。即在面對處理事情的時候,即要用情感的方式,也要用認知的方式才可以。學生學習時,在情感的參與下,認知和情感的協同活動能使認知活動達到一個單憑認識能力本身所不能達到的高水平。換言之,當情感和認知結合起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活動時,就能產生一種整體效應。羅杰斯認為,傳統的教學只注重人的理性發展,片面地訓練人的認知能力,忽視學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體性。在這樣一種教學環境中,人際關系緊張,人的感情受到壓抑,先天的自我得不到充分發展和實現,由此而產生的僵化、刻板、墨守成規,使得他們對當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無所適從。只有從情感和認知兩方面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他還認為,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說并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而這并不是憑借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教育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只要具備了合適的條件,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從而能夠適應促進外界的變化。所以,學校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人本主義重視的是教學的過程而不是教學的內容,重視的是教學的方法而不是教學的結果。
羅杰斯激烈抨擊傳統教育不能使學生適應變化的社會,導致學生知情分離等弊病。他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他認為教師應該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書籍、雜志、實驗設備等,創造良好學習氛圍。而在所有學習資源中,他認為教師是學生最重要的資源,教師應在不施加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給學生以幫助,例如可以向學生介紹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驗、特定的技能和能力;從學生已有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提出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到教學中去;鼓勵學生獨立地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調整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培養等,這些都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他們可以選擇的、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教學情景中感到自信、輕松和安全,這樣學習自然就會取得進展,這是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前提。
人在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生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羅杰斯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從而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于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做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總的來說,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學習和行為中人的因素。我們應該積極借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適合我們的理念,把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注重學生的個性價值,賦予他們學習的自主性,發展學生自身的潛能,從而達到“完美人格”和“自我實現”,成為“完整的人”;同時要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學生自我的真正成長。
張媛,女,遼寧錦州人,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研究。
[1]丁亞媛.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在《護理導論》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04).
[2]劉宣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