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汶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經濟新常態下加強高職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
肖汶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加強高職工科專業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的需要,是適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是適應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是使學生學會生活,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經濟新常態 人文素質 高職工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新常態,現代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工業4.0”、“智能制造”、“互聯網+”席卷而來,這都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教育部在2015年7月發布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中,提出 “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中,經濟新常態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我覺得對高職工科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時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斷涌現出許多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新的業態,一些污染環境、落后產能的企業會淘汰,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會導致許多企業隨時可能會重組、合并甚至消亡,因此企業人員的職業崗位將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轉行或者轉崗”成為絕大多數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為解決這樣的問題,適應“不穩定”的職業崗位,完成新的、變化的工作任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隨時應對“轉崗或者轉行”帶來的變化,還需要培養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別人溝通合作共同完成復雜任務的能力。而這一切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因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深化人生價值的反省、啟迪人的生存智慧,它所涉及的范圍涵蓋了人生整體及其全部歷程。
然而,許多高職學院迫于就業壓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極力強化對學生進行謀職教育,重視某一具體崗位的技術培訓,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特別是高職工科專業在這方面顯得尤為突出,致使高職工科專業學生片面發展成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技術人”。當這樣的高職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人文素質的缺失而造成的工作不適應,發展后勁不足的情況可以說比比皆是。因此,加強對高職工科專業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推動經濟社會在新常態下健康平穩發展,迫切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創新型人才是建立創新型國家的保障。通過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證明,深受人文素質教育影響的人有著極強的創新能力。如20世紀杰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早年學習過音樂,在回答“什么對他以后的成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問題時,他特別強調正是早年的音樂教育,如果沒有當時的音樂教育,無論哪一方面他都將一事無成。還有他的相對論的提出得益于他深厚的哲學功底。可以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一個人的文化知識越豐富,他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性就越大,也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所以,加強對高職工科專業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和基本前提,也是適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提高,中國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就需要大批精通相關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國際型人才。人才是興國之本,國際型人才更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寶貴資源,那么,什么樣的人屬于國際型人才呢?日本學者營野交友博士提出了“T”型復合人才理論,豎向表示其專業造詣,橫向則表示以管理為主的人文知識。也就是說人才素質綜合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培養人才的共識。據麥可思調查,在國際通用的 28 項核心知識中,除了各專業對應的專業知識外, “營銷”是最重要的核心知識。其次,是“心理學”知識。這反映出工科畢業生需要通識教育,尤其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身處的社會環境,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的需求,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了解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使他們具有更開闊的視野,能更好地參與到全球競爭中來。
總之,快速變化的時代,需要人文精神,需要人文關懷。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已占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其中高職工科專業學生占到七成以上,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他們的人文素質如何,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代人的整體素質水平,影響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再談高職工科院校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要性,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肖汶,女,副教授,江蘇太倉人,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1]莊壓紅,制造業的發展對高職工科學生就業影響的幾點思考[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5,11.
[2]胡立智,李澤文, 溫煒堅.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