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慶顯 黃六蓮 陳禮輝 馬曉娟 胡會超(福建農林大學 材料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
高校輕化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苗慶顯 黃六蓮 陳禮輝 馬曉娟 胡會超
(福建農林大學 材料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我國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對高校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推動高校勢必要進行教學改革。結合福建農林大學輕化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在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的改革措施,并確立和實踐了符合實際情況的輕化工程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以期為具有輕化工程專業的相關高校在教學及教學改革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輕化工程 教學 課程改革 實踐教學改革
輕化工程專業屬于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包括制漿造紙、皮革、染整和添加劑化學與工程四個方向。該專業應用性強,學科之間交叉突出,所包含的基礎和內容廣泛[1]。福建農林大學于1958年創辦林產化學加工工程專業,1986年在林產化學加工工程專業基礎上,創辦制漿造紙工程學科,并設置制漿造紙工程本科專業,1998年按照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和規范調整為輕化工程專業[2]。作為福建省唯一一所擁有輕化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已培養了大批輕化工行業高素質人才,推動了輕化工行業知識創新、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全球化和多樣化,對輕化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更高和更加全面。因此,根據輕化工程專業的自有特色,依據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和“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教學、教學方式方法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建設和改革,確立了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輕化工程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并進行了初步實踐和探索。
高等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寬厚的文化基礎、出色的專業技能,而且要使他們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接受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新的生存觀念和生存方式。人才的培養本質上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素質教育。通過優化教育資源把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人才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智力、體能、精神、情感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講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飛躍。秉承我校“加強基礎、拓寬知識、培養能力、激勵個性”的人才培養思想,落實人才培養的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在改革中堅持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貫穿于教學團隊的建設中。變人力資源開發為智力資源開發,實現從知識積累到智力開發的轉變,堅持“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即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創新通識教育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厚基礎、寬知識、精專業和強能力的創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根據我校輕化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體中,推選出黃六蓮教授作為本專業教學的帶頭人,負責召集本專業的教師制定輕化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等。根據我院輕化工程專業現有專業教師的人數以及結構,從職稱結構、學歷水平、年齡梯隊和學緣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和加強。近兩年從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引進輕化工程類優秀博士生5名,充實了本專業的教學隊伍。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知識能力的提高,為教師的深造創造條件。從2009年起本專業相繼派出3名青年教師到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和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進行深造,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鼓勵支持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擴大教師的知識面,從而提高本專業教學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通過教學督導反饋,年輕教師的知識面得到拓寬,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近三年來,本專業共有3名青年教師獲得校級青年教師“最佳一課”競賽三等獎以上。
2.2 教學資源建設與課程改革
根據“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注重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鼓勵創新、增強學生適應性”的指導思想,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推行模塊化教學,加強教學資源建設[3]。在進行課程改革過程中,基礎理論模塊,突出一個“厚”字;基礎課模塊,突出一個“寬”字;專業課模塊,突出一個“精”字。2.2.1 構建輕化工程課程平臺
實現輕化工程專業寬口徑教學,即以輕化工程大類為平臺,進行模塊化課程設計,建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模塊與模塊之間層層遞進、相互支撐、有機結合。按照“厚基礎、寬專業、高素質、強能力”的原則與“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要求,輕化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跨學科類四大模塊。公共基礎課全校工科專業打通,學科基礎課輕工類、化工類打通。合理配置課程模塊,突出方向性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的“新”和“特”,增強了課程的引導性和學生的選擇性;各個模塊內又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模塊,學生除了必須接受必要的基礎教育和專業知識外,還可以自由地選擇和組合課程,達到了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目的。同時,壓縮必修課學時,增加了選修課學時,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時比例確定為70%~80%與30%~ 20%。這一改革為學生選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明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2.2 加強精品課程的建設
根據福建省教委《關于申報評審精品課程的通知》制訂新的課程建設規劃,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系統建設。到目前為止,本專業《化工原理》、《制漿原理與工程》、《植物纖維化學》和《造紙原理與工程》已列為校級精品課程。2.2.3 按照教育規律和輕化工程專業課程特點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完善教學內容。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邀請本學科范圍內的社會知名人士和專家舉辦學術講座,確保每年邀請2~4名專業內知名人士和專家介紹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空間,加強學生人文與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及能力的養成和提高。
2.2.4 建立嚴格的教材選用評估制度
如果企業是侵權人的,企業應在接到權利人通知后及時核實是否侵權,并通過以下幾方面尋找合理的抗辯事由:如不侵權抗辯,即被控侵權產品未落入專利的保護范圍;二是自由公知技術抗辯,被控侵權產品使用了專利申請日前的技術;三是專利權無效抗辯,通過無效對方的專利權來達到不侵權的目的;四是先用權抗辯,主張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使用的;五是合法來源抗辯,僅適用于銷售者;六是法定不侵權抗辯。
根據學校制定的《福建農林大學本科教材選用及供應管理辦法》和《福建農林大學教材認證暫行辦法》等文件,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優先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或獲獎教材;專業課教材的選用側重于適合學校專業特點,優先選用規劃教材、推薦教材、獲獎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勵選用由學校教師編寫的、體現學校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并由國家級出版社或知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目前本專業的授課教材有85%以上選用的是國家級規劃教材。雙語授課課程積極引進了外文原版教材,強調教師要采用外語(或雙語)授課,其中利用外語授課的比例不得低于60%。
2.3 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2.3.1 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通過在本專業內開展教學示范課活動,每月組織一次集體聽課活動,針對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可供大家學習的地方,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討論。發揮校級和院級教學督導組的導向作用,通過平時聽課及課后交流幫助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啟發式、案例式、探討式、自主學習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2 改革考試形式,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
原有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雖然能夠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督促學生努力學習,但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4]。本專業鼓勵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改革考核方法,在嚴格筆試的基礎上,靈活采用課堂考試、課程論文、調研報告、設計作品和自主設計實驗等輔助考核形式,將學生的最終成績與平時的課堂研討、提問、作業、實踐操作的成績掛鉤,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參與課程考試改革的課程,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各占50%,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3.3 將科研思路及成果融入課堂教學
深入貫徹啟發性、研究性教學理念,融傳授知識、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為一體。有的教材內容相對比較落后,趕不上專業技術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看到的技術資料、自己科學研究的想法、思路以及研究成果融入到課程內容中,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通過創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研究、暑期開放實驗室等創新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組織學生申請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或者加入本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支持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和早進科研隊伍。我院福建省植物纖維材料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實驗室100%對外開放,開放時間從8點至22點。編制《輕化工程專業大學生科研課題選題指南》用以指導學生積極加入專業教師的科研團隊。
2.4 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密切聯系且又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其重點是強化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強化和技能的拓展[5]。目前我校輕化工程專業擁有植物纖維化學分析實驗室、制漿實驗室、造紙實驗室和制漿造紙分析檢測實驗室。同時還在福建優蘭發紙業集團、福建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團等多個公司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實習和實踐訓練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2.4.1 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由“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創新意識培養”三個層次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設置實驗獨立開課模塊,對實驗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整合,如將植物纖維化學、制漿原理與工程、造紙原理與工程等課程內容中分別設置的實驗課,歸為一門課程“制漿造紙分析與檢測”開展,減少演示式、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與工作實際環境相同或相似的應用型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提高該類實驗的比例。以國內外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開設研究創新性實驗,使“創新教育”貫穿于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突出應用能力主線,本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為40周左右,把總的實踐教學環節總學時數,控制在教學計劃總學時的30%以上。在實踐教學中強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求主講教師承擔相應課程的實踐教學工作,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
2.4.2 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設
通過課程設計、課程實習、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采用校內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法,在校內建立中試生產基地開展實訓,同時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合作關系,如福建恒安集團、福建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優蘭發紙業集團等輕化工程專業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和實踐訓練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在校外實習,安排教授、副教授承擔實踐教學,并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上實踐課;由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部分教師組成校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對校外實習和實訓工作的管理;建立了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合理評定。
2.4.3 引入項目教學,強化畢業設計環節,加強工程實踐的畢業設計
項目教學是結合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進行課程設計的一種教學形式,具有產學研一體化的應用性和復合型特征,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畢業設計的題目主要來自實際工程領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從市場調查、資料收集、工藝流程設計、物料平衡計算、設備選型、車間布置、全廠平面布置、技術經濟分析的整個實戰過程,并撰寫設計說明書。延長畢業設計的時間,使其由原來的一學期延長到覆蓋一學年。這樣可以使學生盡早地參與到導師的工程設計中,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我校通過輕化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積極適應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厚基礎、寬知識、精專業和強能力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這一教學改革還會隨著我國及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而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并努力建設一套更有成效的輕化工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志杰,張美云.制漿造紙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 2002(1):13-15.
[2]王雪芳,陳禮輝,黃六蓮.輕化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3,3(3): 91-93.
[3]王雪芳, 邱仁輝.“四模塊、四層次”網狀工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3(1):73-76.
[4]王強,范雪榮,王平.輕化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淺議[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25(1):46-51.
[5]侯慶喜,姚麗華,李旭.輕化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09(3):43-45.作者簡介:
苗慶顯(1979.7 —) 男 副教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及制漿造紙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
聯系郵箱:miaoqingxian@163.com;
聯系電話:15606069179
項目資助:福建農林大學《造紙原理與工程》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項目號:01jp10012福建農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輕化工程專業畢業實習環節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號:111415047。
通訊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上下店路15號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郵編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