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漢語是母語,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接觸,但真正要學好語文,并不容易,那么,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下面談談學習語文的看法。
一、學語文要有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問題,一件事情,我們有興趣了,就好辦,就容易辦,而且可以辦好。杜甫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本來是漂亮的鮮花,悅耳的鳥鳴,到作者筆下卻變得“濺淚”、“驚心”,何也?作者心情不好,沒興趣賞花。學習,一樣如此,有興趣,就輕松,研究問題,津津有味;沒興趣,就沉重,讀起書來,味同嚼蠟;所以說,興趣是第一任老師。生活本來有滋有味,語文一樣有滋有味,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興趣品味。
二、注重朗讀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教第一課時時,教師要不惜時間,范讀幾遍課文。讀書要充分,課文不讀熟不講課。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那么上課寧可延遲。理解課文的根本途徑或者唯一的途徑是讀,尤其是朗讀,朗讀的意義不可估量。葉圣陶說:“能夠把課文讀得很有感情就說明你理解課文了。”朗讀也是訓練說話的最好途徑。語文學習如果離開朗讀就是沒有意義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死的。朗讀可以使人感動,可以使人淚如雨下,小聲讀不行,默讀也不行。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首先要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所以,我把朗讀作為講課的第一要領。當我把一篇課文讀好的時候,就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每節課的第一課時我都會范讀。長課文讀關鍵段,短文章全文都讀。
三、注重基礎,注重預習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它。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提高成績。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要自己學習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得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得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提高了學習能力。
四、注意課外積累,增加閱讀量
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適當的課外閱讀很有必要。 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都說明我們要注重課外積累。但現實情況是學生一開學就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不可能再有大量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絡上獲取信息,并有條理地做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生活。
五、加強寫作訓練,總結方法技巧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好好寫,經常動筆,不寫是遺憾的。經驗不及時凝固起來就自生自滅。寫,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有話說。但寫作的問題,首先不在寫,而在思考,在于有一顆善良的心。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說寫作在思考。一個人沒有善良的心,就會沒有思想,沒有觀點,很難動真情,那么說什么,寫什么?所以,寫作的關鍵在于思考,有了觀點,有了見地,文章一揮而就,輕而易舉。
其次,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積累寫作素材。如果腹內空空,則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地記日記,有感而發地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精益求精。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最后,寫作要勤動筆。當我們有了思想、有了觀點,而不表達、表述,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就無從得到鍛煉,這就是會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的原因。學習過程中,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寫作是其中的一種重要能力,所以一定要勤思考勤動筆。
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定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習慣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橋梁,因此要養成以下良好的習慣:多朗讀,勤思考,多寫多練,增加課外閱讀量,還要特別重視書寫的美觀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