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雪梅
摘 要:漢語中的動構式到底有怎樣的句法表現?這個問題學界尚未有定論。本文對漢語中的動構式進行界定。通過和英語中動構式的比較,發現漢語中的“NP+V起來+AP”和英語中動構式在句法和語義上有眾多共同點,又通過與漢語主動構式、被動構式、話題句的比較,得出“NP+V起來+AP”結構就是漢語中動構式,并指出“NP+V起來+AP”有內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動句。
關鍵詞:“NP+V起來+AP” 漢語中動構式 界定
1.引言
中動構式(middle construction)是一種特殊卻普遍存在的構式。然而,對中動構式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印歐語言中,對現代漢語中動構式的研究起步較晚。Sung(1994)第一次把漢語里“NP+V起來+AP”格式作為中的動構式加以研究。自此以后,語言學界開始關注漢語中的動構式,然而,很多研究者把漢語里的中動構式當成一般話題句(殷樹林,2006)或者受事主語句(徐盛桓,2002),認為漢語中不存在真正的中動構式。更多的研究者承認漢語里存在類似于英語的中動構式,卻沒有對它進行界定。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漢語里的中動構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對其有更清楚的認識。
2.漢語中動構式的存在
2.1 漢語“NP+V起來+AP”結構和英語中動構式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承認英語中動構式的存在(Keyser & Roeper 1984;Fagan 1988;Iwata 1999;Rapoport 1999;何文忠,2005;李炎燕,2011)。典型的英語中動句如:
(1)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2)The wall paints easily.
英語中動句具有“NP+VP+Adv”的形式,表示事件以某種形式發生的潛勢,具有非事件性和類指性的特征。比較發現,漢語“NP+V起來+AP”結構跟英語中動構式在形式和意義上有眾多共同點。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NP+V起來+AP”結構和英語中動構式是同類構式。
2.2 漢語中動構式與主動構式
主動句是指該句主語是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發出者的句子,它和主動句有著多方面的不同,二者屬于不同的構式:A.從形式上看,中動句需要形容詞性修飾語,而主動句不需要;B.從主語和謂語的關系看,中動句的主語一般是謂語動詞的受事,它們之間多是動賓關系;而主動句的主語一般是謂語動詞的施事,它們之間多是主謂關系;C.從時體特征上看,中動句一般用一般現在時,不能用進行體。而主動句則不受時體限制,可以用各種時態;D.從意義上看,中動句描述主語的內在屬性,具有非事件性和類屬性的特征,而主動句本身沒有這種意義。
2.3 漢語中動構式與被動構式
研究漢語中動構式的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動構式是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其實無論從形式還是從意義上看,中動構式和被動構式都有本質的不同。主要表現在:A.就句子主語來說,被動句的主語完全是無力的、受影響的客體,處于被動地位。而中動句的主語則對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的發生負責任;B.從形式上看,被動句有明顯的被動標志,其謂語動詞不需要任何副詞性修飾;而中動句則需要副詞性修飾;C.從意義上看,被動句表達的是事件,而中動句具有非事件性,強調的是主語的內在特征。
2.4 漢語中動構式與話題句
石毓智(2010)指出,話題句不能進入從句層面,如(3)。劉道英(2001)認為話題不一定是謂語動詞的受事,還可以是其他論元角色,甚至可以是非論元角色,如(4):
(3)書小王看完了。→ ※ 這就是書小王看完的地方。
(4)在天津,我住了27年。
可見殷樹林(2006)把“NP+(狀)+V起來+AP”格式看做很常見的一般話題句有待商榷。綜上所述,漢語“NP+V起來+AP”結構從形式和意義上和英語中動構式有諸多相似之處,而且它不是主動構式、被動構式,也不是話題句,因此,漢語“NP+V起來+AP”結構是漢語中動構式。
3.“NP+V起來+AP”的內部分化
很多研究者將以下句子也歸于中動構式的類型(曹宏,2005;李炎燕,2011),如:
(5)他看起來很有文化修養。
(6)那聲音聽起來倒像是有了幾分復仇的快意。
仔細研究發現它們和中動構式有本質的不同:中動構式的“V起來”不能隨意刪除,也不能移到句首NP的前面;而(5)、(6)這樣的結構則可以刪除“V起來”,或將它前移到句首NP的前面。可見(5)和(6)的“V起來”不同于中動“起來”。它像是一種插入語的角色,在句中不是謂語中心,是動趨結構“V起來”的虛化形式。
從意義上看,(5)和(6)與中動構式有明顯差異。中動構式表達:NP的屬性,使任何人在執行V NP的動作時,均以AP的方式發生。AP一般通過“V起來”間接指向NP,也有些中動句的AP指向隱含施事。(5)和(6)中的AP不是狀語,而是表語,是謂語中心,在語義上直接指向主語NP。因此,像(5)和(6)的句子雖具有“NP+V起來+AP”結構,卻不屬于中動構式范疇。
4.結語
本文通過漢語“NP+V起來+AP”結構和英語中動構式的對比發現這個結構和英語中動構式在形式和意義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它和英語中動結構應該屬于同類構式。另外,通過與漢語中的主動構式、被動構式、話題句的比較,指出漢語中動構式不同于其他任何構式,也不屬于其他任何構式,從而確立了漢語中動構式獨立的構式地位。最后,文章指出不是所有表現為“NP+V起來+AP”的結構形式都是中動構式。
參考文獻:
[1]Fagan,S.The English Middles[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2]Fagan,S.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3]Iwata,S.On the Status of Implicit Arguments in Middl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9.35:527-553.
[4]Keyser,S.J.& T.Roeper.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 1984.15:381-416.
[5]Rapoport,T.R.The English Middle and Agentivity[J].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147-155.
[6]Sung,Kuo-ming.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geles.1994.
[7]Vendler,Z.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M].陳嘉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曹宏.中動句的語用特點及教學建議[J].漢語學習,2005 (5):61-67.
[9]何文忠.中動結構的認知闡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0]李炎燕.英漢中動構式的認知視角[J].外語研究,2011 (1):30-34.
[11]石毓智.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2]殷樹林. “NP+(狀)+V起來+AP”格式與英語中動句的比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 (1):59-65.
[13]徐盛桓.語義數量特征與英語中動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6):43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