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雪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不僅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與計算的必要性……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算法多樣化。那么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中算法的多樣化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體會。
一、創設“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環境
1.在課堂教學空間方面。
為了有利于學生多向交流,促進參與,在學生座位編排上,我們可以不局限于兩人一桌、面向講臺的“秧田式”坐法。根據教學內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圍坐,甚至坐成半圓弧的形式,便于小組協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學習空間。
2.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方面。
我們要努力創造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用商量的口吻與學生展開探討。我特別同意數學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這一觀點。如果學生能夠在平等的環境中學習,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在多樣化的算法中自然就會找到好的、適合自己的方法。
二、創設趣味化的學習情境
在以往的數學教材中,許多計算內容都是以單純的算式形式出現的,缺少現實情境,我們為什么要算,其結果意味著什么學生全然不知。
實際上,計算本身就是從實踐背景中來的,在教2+3的時候,2+3就是對應了一個情境,將這樣的情境抽象化,就變成一道算式題。課程改革提倡“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盡量以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激起其強烈的學習欲望。
有一次我借班教學“9+幾”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先由教師演示分兩次往口袋里裝小棒,第一次學生和教師一根一根地數,一共裝了9根。第二次我隨意拿了幾根,裝進口袋,并用手捂起來,使學生產生神秘感。然后教師提問:口袋里一共有幾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你能想出幾種方法?學生在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創造”出了多種方法。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拓展了思維,而且情緒高漲,精神飽滿,喚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1.獨立思考——圍繞“你想怎樣算”讓學生醞釀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學生從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提煉出算式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讓學生個體摸索出計算方法。這是實現算法多樣化的必要前提。
現在有一些教師喜歡出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根本就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與“算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是不相符的。“算法多樣”化追求的是學生群體方法的多樣化,它以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得出的結果為基礎。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基礎,那么學生群體方法的多樣化將是一句空話,那些學習自主性較差的學生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他們在課堂上將會是人云亦云。
2.親身體驗——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
自己的思路、想法是否行得通,還需要學生實踐——自己計算,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驗證自己的思路、想法是否可行。通過實踐,學生能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感受知識的內在魅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幫助、指導和鼓勵。
四、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算法多樣化”的情況時,只是根據學生的回答將不同的算法在黑板上加以羅列,認為只要呈現了多種算法就可以了,沒有創造機會讓全班學生進一步理解與交流這些多種算法,這樣的處理是有所偏頗的。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教學建議中指出:“對于學生的多種算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并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可見,不要求學生掌握各種算法,并不意味著學生除了自己的算法之外,對其他算法置之不理,課堂中本來就應該有多少名學生就有多少名老師。學生在傾聽、理解別人的算法后,將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算法,在比較中完善自己的算法。學生在經歷了學習與借鑒的過程后,完全可能放棄自己原來所想的算法,而選擇別人的算法作為自己的最優化選擇,這個過程本身就還含有優化算法的功能,所以不應該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五、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積累學習經驗
算法多樣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學到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我在執教“9加幾”這節課總結時,先讓學生回顧了剛才自己使用的學習方法及同伴的學習活動,體會了幾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最后指出:“我們計算9加幾的題目時,可以用數數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這里我沒有給學生一個結論性的東西,也沒有限制學生的算法。通過總結反思,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等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