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慕峰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一新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一,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英語新課標教材中的詞匯量劇增,語法難度增大,加之老師不同的教學方法,面對這種突變,學生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學生英語水平相差較大,來自不同的學校班級,原來所學的英語語音、語調也有所差異,很難適應高一英語學習。高一是初中向高中過渡階段,易造成兩極分化,怎樣才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從初中向高中英語過渡呢?作者認為高一英語老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高一英語教學 銜接 對策
由于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育逐步普及,但隨之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不少高中英語老師感到高一英語越來越難教,抱怨學生的英語基礎差、詞匯量少、學過的句型不會用、學習習慣不好,等等。
毫無疑問,由于初中升入高中的門檻大大降低,英語基礎整體下降是正常現象。但是學生的基礎差是高一英語難教的主要原因嗎?筆者在高一教學反思中試圖對其中的原因作進一步思考和分析。
一、高一英語難教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所任教的兩個班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基礎差加大了高一英語教學的難度,這是高一英語難教的重要原因。但教師對學生“起始能力”認識不足,也是當前高一英語教學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
1.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適應過程。有些學生由于初中時英語基礎不是十分牢固,對高中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2.不少教師對初中英語教學內容和要求了解不夠。初中階段英語教學要求學生掌握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的語法知識。而高中教材內容豐富,知識容量大,要求掌握的詞匯多達3500,在初中的基礎上注入了大量的語法點、知識點;同時側重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金融、網絡、文學、廣告等諸方面,更貼近現代生活,時代信息較濃,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
3.高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英語學習的基礎和能力差別較大,有些教師常常忽略了這一點,習慣于用統一的要求進行教學,沒有搞好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是必然的。
因此,筆者認為,高一英語難教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起始能力”認識不夠,沒有使教學主動地適應學生的具體情況,不能真正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
二、對策——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生的“起始能力”現狀
所謂“起始能力”,是指學生的原有基礎,亦即為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應必備的知識,包括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方式,由學生在學習英語新知識時能回想出的詞匯、短語、句型、語法等相關知識構成。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學生能否學到新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已有的相關知識的互動作用。要全面把握學生的“起始能力”,僅僅依靠經驗是不夠的,教師還應研究現實情況,選準教學的起點,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策略,幫助學生更快適應高中的英語學習。筆者認為,全面把握學生的“起始能力”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鉆研初高中英語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了解初高中教材總體上的差異,根據初高中教學的不同要求,研究初高中教材銜接的問題。高一英語老師如果仍按照以前的經驗實行教學,教學就必然會出現困難。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弄清弄透教材體系,準確把握大綱要求,了解初中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變化情況,在高一教學中找到初高中英語知識銜接點與生長點,由淺入深,才能使大多數學生較好地習慣高中英語學習。例如高中定語從句部分的教學,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熟悉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先復習初中時重點強調的賓語從句,再恰當地引入定語從句,讓學生通過討論、思考、交流、分清定語從句的賓語從句的區別,這樣才能恰當地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順利實現初高中知識的對接。
2.研究學生的特點。高一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學能力不斷提高。因此,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3.從學生的作業和回答問題的情況中了解學生“起始能力”的個體差異,以便進行穩性分層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起始能力”的個體差異,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依據。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回答的情況進行分析,初步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作業布置及作業批語各方面進行分層處理,使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4.上新課前設置相關內容的討論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學生的“起始能力”。
5.運用教學策略,放慢起始教學進度,逐步加快教學節奏,做好初高中英語學習的四個銜接,使教學盡可能與學生的“起始能力”相吻合。
(1)心理銜接。中考英語較簡單,學生只要跟緊老師,考的內容不會超出所學太多。而高中學習是為了將來高考做積累,多數題目都是既熟悉又陌生,尤其閱讀部分的題目,更是比課文內容上了一個臺階。所以課本只是個例子,要求高中學生自主地、廣泛地學習。高中教師要通過自身豐富的知識、較高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品德征服學生,采用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循循善誘,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使其身心和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定語從句“It was the park that they talked about yesterday.時”,筆者讓他們對比:It was in park that they talked for three hours yesterday.既加深了定語從句的印象,又復習了所學的強調句型。
(2)教法的銜接。建構主意理論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應當是認知行為的主體,而教師是認知行為的主導,“只能起助產士作用”。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沒有主體參與,教師的任何傳授將毫無意義。根據這個觀點,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創造知識建構的環境,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一些語言材料分析、講解,盡量讓學生自己練習、歸納、發現,從而習得新語言,提高起始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在高中詞匯教學中要突出主題語境。詞匯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貼切的主題語境?!敖虒W方式傳統,致使學生對詞匯的學習只停留在識記的層面,達不到充分的運用和交流”,而要想達到“運用和交流”的層面,教師非在語境的設計上下大工夫不可(宋德龍,2008)。在上閱讀課時,如何進行詞匯教學一直是很多英語教師的困惑,而且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常常會忽視詞匯教學。因此,利用語境可以讓詞匯的意義更加明確和具體。這樣設計使得詞匯教學部分和整個閱讀教學設計的融合更自然、貼切,教學效果更顯著。
利用語境進行詞匯教學
[初稿設計]
教師以問題形式導入課文。具體問題是:
Do you know the man on the screen?
Do you like him? Why?
When we talk about Zhao Benshan, what kind of image appears in your mind?
在導入問題之前,利用多媒體呈現趙本山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盡管本文主要談論的是單口喜劇和美國著名的單口喜劇演員Billy Crystal,但是學生對其并不了解,所以經過考慮導入部分采用中國著名笑星趙本山的圖片,讓學生盡快猜到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與喜劇有關。
在介紹趙本山的同時,可以趁機引入comedian這個單詞,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到單詞的意思“喜劇演員”,但是不急于要求他們說出中文含義,而是要求他們利用英文解釋英文“an actor who makes people laugh by telling jokes or funny stories”,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這個要求,而且學習之后印象深刻。
[教學反思]
首先教學目標不明確,此教學設計的初衷是利用lead-in部分快速導入課文,同時引入新詞匯,進行詞匯教學。但是,詞匯教學在導入部分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只出現了一個新詞comedian(戲劇演員),而課后練出現的tease, behave, visual, technical, howl, amuse六個生詞并未出現。其次導入方式過于單調,用來導入課文的問題過于簡單,設計的三個問題未能有效展開,層層深入。
針對在初次設計所暴露的不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改進和加強。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教學片斷]
T: Do you know the man on the screen? ( He is Zhao Benshan. )
T: Zhao Benshan is a famous comedian in China, who acted in many comic dramas. So what does comedian mean? ( An actor who makes people laugh by telling jokes or funny stories.)
T: Who is your favorite comedian? Zhou Libo is my favorit comedian. This year he came to our city and made a wonderful performance for us.
Zhou Libo creates his own stand-up comedy called “Shanghai Style Small Talk”, where a stand-up comedian may tease an audience and make jokes about someone in a friendly way. During his performance, he often depends on visual humour and imitates famous people and tell jokes about the way they behave. The audience can not only appreciate his funny jokes but also watch his exaggerated justures. He plays the role of Premier Wen Jiabao in a famous shoe-throwing incident that happened during Wens visit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England last year. The audience howled with laughter. Zhou has the ability to amuse people all over China and even mak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laugh and smile.
教師在設計詞匯教學時,應盡量站在語篇的高度,從語篇入手,在語篇中結束,因為語篇可以提供相對真實而完整的語境(常萬里,2010)。
在導入階段,筆者根據課文內容設計編寫了以上一段對話,并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感知生詞的含義,學會正確理解運用詞匯。如visual這個詞,學生可以根據后面watch his exaggerated justures判斷這個詞和“視覺”、“看”有關系。又如amuse這個詞,學生可以根據mak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laugh and smile推測出是“讓某人笑,逗樂”之意。學生在這樣語境中體驗、感知、理解這些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斑@既有利于學生在英語語言實踐中正確運用所學詞匯,又有利于他們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李秀文,2009)。
(3)教學內容的銜接?,F代外語教學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做是教學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做是一種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必須擯棄“教教材”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我們備課組根據學生的“起始能力”對教材進行處理只教每單元的第一三四課。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如第三單元的Warming up講的是某些人的不良習慣對環境的破壞,放在交通方式前面可能略顯突兀,與下一部分的銜接不太好處理。如果放在第三課前作為圖片導入就會更自然,如果學生的基礎較差,還可以大膽刪減或替換教學內容。
(4)學法的銜接。高中與初中的英語教材相較,明顯體現出“深、難、多”等特點,因而要培養學生使用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不但可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因此,在高一入學時,我們要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和培養。比如我們備課組指定了高一學生英語學習規范,包括聽、說、讀、學、練、等技能訓練要求,課文各部分學習基本規范及課外英語學習指導,讓學生嚴格地按規范學習,培養優良的學習品質。
教師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整體“起始能力”和個別“起始能力”的狀況,以此確定教學的起點,教學才可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較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德龍.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與測試策略德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8):29-32.
[2]常萬里.英語高效課堂之師生知“多”“少”[J].中學教學參考,2009(19):129-130.
[3]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