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向明
素質教育從實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教育,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因此,從終極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又是創造教育、全人教育。語文活動課以此為宗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認知,情感統一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營造更廣闊、更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片新天地里更自由地成長、飛翔。而且語文活動課在豐富學科知識、提高語文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蘊含大量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可培養因素。
一、語文活動課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1.拓寬視野,體驗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活動課通過舉辦社會調查、生活寫實、讀書看報、辦報、浮報、演講辯論、朗讀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把學生的視野從“書海”引向現實,從學校導向更精彩活潑的社會生活。我班(高三年1班)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安溪慈山農校進行社會實踐回來后,寫起作文妙筆生花,字字珠璣,情真意切,可見“實踐出真知”。實踐活動不僅把書太知識轉化為了學生的“能力資本”,而且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使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成為真正會學習的人。
2.充實學科內容,提高語文素質。
語文活動課以靈活的形式拓展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在自由、活躍的氣氛中灌注更多的“人文精神”,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氣質、情感、稟賦等,培養他們的獨特性和獨立性,這是隱性作用;它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多維度、多類型活動中,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把學習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這是顯性作用。比如開展猜詞活動、故事接龍比賽、辯論賽、多媒體創作等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同時向能力遷移的新高度邁進。
3.激發創新,發展個性。
21世紀教育最灼熱的焦點是能否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是一種具有高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思維過程。錢學森說:“人的腦力勞動中最深奧的是創造。”語文活動課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推向發展個性的舞臺,解放他們的思想,啟動他們的直覺思維活動,鼓勵他們敢想、敢闖、敢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更有利的空間和條件。像語文活動課里的綜合性學習,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綜合表達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組織策劃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
4.提高智商,培養健全人格。
語文活動課側重于集體合作和社會實踐,它教會學生怎樣與人相處,如何與人合作,可以提高他們的情感智商,發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一個人的成功,高智商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是不可或缺,像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天才就是見證。就拿我校高考來說,參考學生高中入學成績最好的在全縣名次經常是1000多名,面對這樣生源素質,縣教育局要求上本科人數不會超過20人,而這些莘莘學生常常一鳴驚人,創造奇跡,考上本科人數上百人,上重點大學幾十人。他們的成功與其說是智力因素起作用,不如說是他們具有異乎常人的創造性格起作用(這與學校極力倡導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是息息相關的)。
二、上好語文活動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1.講究實效,合理安排時間。
在活動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效率,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標和意義,切忌在活動中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無暇顧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或者因為疲勞而產生懈怠心理,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以前教過一位學生,他的成績名列前茅,由于迷上了看課外書,荒廢了學業,成績一落千丈,這就有背于活動要求,可見要妥善處理好“量”和“度”的問題。
2.尊重差異,一視同仁。
在對待優等生和“差生”這方面,老師要做到公正合理,絕不能有“大小眼”的傾向。特別是在這種農村學校,后進生占絕大多數。因此,在活動課當中,老師首先應對后進生進行多鼓勵。美國作家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對后進生要尊重他們,要信任他們,幫助后進生樹立信心。其次要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那么在活動中要對后進生多表揚、多商量、多啟發,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滿足他們的成功感,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預定目標。
3.內容要貼近生活、觸摸時代脈搏。
開展語文活動課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老師在選擇活動時,要盡量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社會、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認識美,從中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4.注重引導,挖掘潛力。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在活動中要多講究方法和策略,訓練他們的求同、求異思維和形象、抽象思維,培養他們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獨創性。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待開發的“金礦脈”,每個學生心靈中都有“沉睡的智力巨人”,老師要讓學生少走“彎路”,多提供一定的情景和各種條件,讓學生把潛藏的創造力盡可能地釋放出來。
5.注重評價和反饋。
每次活動必須有總結,有評價、有反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始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信心、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適時采用師生互評、父母評議等形式,激勵內在動機。不能放任自由,有始無終,讓活動流于空泛和形式,達不到真正的訓練目的,那就收獲甚微。要善于引導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多角度、多層次認知事物,從而獲得扎實牢固的新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不斷完善認知結構,不斷拓寬和深化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活動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如何更好地開展活動課的首要問題,應該是站在素質教育第一線的我們——教育工作者本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工程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催新精神的學生。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從“以知識為核心”的觀念轉變為“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觀念,從“以教師為本位”的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不斷地探索教育新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使自己不僅是“一桶水”,而且應該是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