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 要: 回族形成與成長過程中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凝結成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他們心系中華,并且在民族成長過程中具有開放、溝通、兼容的民族特點,使得這一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具有善于溝通的對外交往的親合力。
關鍵詞: 回族 親和力 發展歷程
回族是中華大地上一支獨特的具有許多優良傳統和文化習俗的民族,他們形成于唐宋元時期,是西方的阿拉伯民族與華夏民族(主體是漢族)不斷融合而成長起來的民族,這一民族經過一代代融匯了西方的阿拉伯文化與東方的儒家文化的智慧,形成了兩種文化形成互補的優勢。在其形成和成長過程中,這一民族心向中華,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緊緊與國家和整個中華民族命運和前途結合,而且,這個民族的開放、兼容性,在與包括與漢族其他民族兄弟交往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民族交往、團結的經驗,表現出了這個民族善于溝通的對外交往的親和力。
一、回族融入中華大家庭的歷史淵源
中國歷史上的唐朝時期與世界史上的阿拉伯帝國時期是同一時期存在的文明帝國,也是兩種文化交流、交融的鼎盛時期。從大唐開始,西亞、中亞的阿拉伯商人、傳教士、學者、使者、能工巧匠就連綿不斷地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后來不斷遷徙到中國各地。宋元時期,隨著中國對外交往對外貿易的增多,阿拉伯人遷徙到中國的現象越來越多。他們所到之處,馬上就能與當地的漢族和諧相處,相互幫助。很快,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商人與當地的漢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這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民族:回族。他們經過世代的繁衍成長,融會貫通了阿拉伯文化和東方的漢儒文化,使得回族秉承了兩種文化的優勢,他們既從父輩們那里繼承了善經商、善貿易、善科技、數學、天文、醫學的基因,當然還有伊斯蘭教精神,又從母輩們那里得到了漢儒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天地寬廣之胸懷。
《古蘭經》教導人們要去惡從善、要親愛他人。它宣傳人要尊重天下尊重自然,善意待人、要誠信、要寬容……從回族形成后,穆斯林們在中國不傳教、不攻擊包括漢儒思想在內的其他文化思想。
中國的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是“和為貴”,人要以誠信為本,仁者愛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兩種文化有很多相同,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在精神道德方面進行修養,這是回族與中華大家庭能夠和諧共生的歷史文化原因所在。
由于回族的形成是伊斯蘭文化與漢儒文化的開放與包容的結果,他們的父輩與母輩相結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因此回族形成時就與中華民族大家庭結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運體。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強大,回族有極其重要的貢獻。
二、回族的開放、兼容性
由于回族的文化得到來自伊斯蘭文化與漢儒文化的雙重浸潤,因此這個民族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包容性。
由于回族的祖先是從遙遠的阿拉伯帝國遷徙而來的,他們原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一個善經商的民族,但他們到達的中國卻是一個固守家園的農耕民族,在與漢女子通婚后,賴以生存的經商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可能行不通,隨著不斷遷徙、定居,他們亦農亦商、亦農亦工,很快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因此,他們在本民族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兼容并蓄,吸收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民族的文明,因此使這個民族得以在祖國各地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友好共生,從來沒有發生一起分裂民族、分裂國家的事件。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基金的繁榮及城鎮化的發展,各民族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各地都能看到回族同胞參與市場經濟的活躍身影。在筆者所在的城市沈陽,回族是最早參與市場經濟的群體之一,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就下海經商,最早進入廣州深圳,現在有的人在國外建起了實體。在城市,中華老字號熠熠生輝,回族經營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家店鋪,濃郁的穆斯林特色吸引著祖國各地的群眾。
在鄉村,回族群眾亦農亦商。憑借著距離沈陽市郊的便利條件,成為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地。他們與漢族一起,實行集約化大生產,源源不斷地進行糧食、蔬菜、牛羊、乳制品的生產、供應、銷售服務。
回族的親和力還表現在與其他民族兄弟交往時熱情大方,秉承著伊斯蘭的“散給”精神,與人交往不吝嗇、以誠待人,并好客大方。
在民族觀念上,基本認同“天下回回是一家”的觀念,但在現今的民族交融和交往中,在信守伊斯蘭教義的同時,他們認為自己是穆斯林,卻是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下的一個家庭成員,56個民族之一。
回族的開放兼容,使回族善于溝通、善于交往,具有親和力。
本文是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散居回族社區文化變遷中的“三力”優勢研究-以沈陽為例”,編號L14BMZ0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