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英
要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就要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的合作者。
傳統教學中,課堂上教師是“神圣”的,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是學生必須服從的行動指導。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而應以組織者的身份進入角色,使課堂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
隨著教育改革原本不斷深入,教師對“填鴨式”、“抱著走”的教學不斷反省,逐漸讓自己成為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傳授者。如上完《兩只小獅子》時,我問學生:“你們喜歡哪只小獅子,說出為什么?”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甚至說自己喜歡懶獅子,因為它知錯就改。教師只在一旁稍加點撥,把學生引入探究情境,使原本等待教師傳授,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知識轉變為引入知識的探究中,思維真正得到鍛煉,變傳授為指導。
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教師總讓學生感到高深莫測,師生距離就無法縮短,良好的師生關系、民主的課堂氣氛就無法形成。如能改變觀念,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成為他們的合作者,我想課堂氣氛一定會很活躍。相信許多教師在這方面深有體會。
一、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掌握主動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教學中設計“強性化”問題更易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語文教學要煥發生命活力,教學設計就必須充分考慮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生命潛能的開發、個性發展及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為此,設計問題時應注意抓住教育重點并有一定的問域和思維度,即“強性化”問題,擯棄過去設計問題時把問題編得“十分細碎,由一串問題循序漸進走向目標”的做法。這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計劃,而不受太多牽制。
2.轉變觀念,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低年級課文教學中,我采用了一個大體模式:一讀,讀通課文,了解大意;二讀,互相交流,理解內容;三讀,體會感情,積累語言。例如,教學《小狐貍賣空氣》時,我采用以問導讀的方法,并把文中長句變成短句,折疊成紙條,讓學生一讀、二讀、三讀……反復誦讀。一堂課結束后,全班都能流利地讀完課文,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難點不攻自破。語文學習主要在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現行新大綱要求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在讀通、積累而忽略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證明,讀的時間變長,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學生積極情緒調動,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轉變觀念,加強書本知識和生活內容的溝通。
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割裂狀態會使語文學習成為枯燥抽象的符號記憶,導致過重的學習負擔。對此,我認為應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內容的溝通,并對現在教材內容加以適度補充或重新組合。這樣一來既活化教學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從而增添課堂活力。例如,教學《春曉》、《春風吹》、《找春天》(小學第二冊)時,可以把這三篇課文組合在一起。教學這一組課文前,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尋找春天”,讓他們對春天景物有真實的感知。教完課文后,指導學生誦讀補充教材《迎春花》等課文之后,再開展“畫春天”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對春天有較全面的感受和深入的認識,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學生興趣盎然,充滿活力。
二、使課堂充滿活力
日常教學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現場條件的限制,有些知識的理解、難點的突破用投影、學具操作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利用多媒體演示,能及時調控,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直觀、形象地演示知識發生過程,揭示概念,使教師少費口舌。教師還可以控制演示速度或添加停頓,既可作為新知識的講解,又可根據班級情況再現,還可以在復習鞏固階段使用;同時教師可節省大量板書時間,避免動手操作時手忙腳亂,從而贏得教學時間,使基礎知識的講解更詳盡,課堂練習內容更廣泛有趣,使課堂生機勃勃。
不過,制作課件時,要求教師恰到好處地處理好畫面的美感、動感及所配音樂的悅耳和整體的協調性,創設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總之,要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轉變傳統觀念,充分利用身邊現有有利條件,讓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快樂地、生氣勃勃地學習,讓各層次學生都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