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婷
摘 要: 課堂發言是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在表達過程中幫助記憶,促進思考,訓練思維。課堂發言質量的優劣體現出學生能力的強弱,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依賴于教育的連續性培養。長期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習慣于應試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應試能力較強,而其他相應的素質卻較差。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對教師依賴性強,學習較難擺脫教師的“攙扶”。學生課堂上發言的質量,傾聽的狀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意識和能力等都表明學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傾聽的習慣、反思的意識和能力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培養。
關鍵詞: 課堂發言 現狀分析 指導措施
一、學生回答問題的現狀分析
(一)學生舉手發言的現狀。
學生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天經地義的事,小學課堂更顯熱鬧,學生回答問題時總能積極舉手,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學生在舉手之前真的已經對問題進行了透徹思考嗎?看似熱鬧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真的開放了嗎?我們要鼓勵孩子舉手發言,更要教會孩子在發言前學會思考。
(二)學生傾聽他人發言的狀態。
課堂上專心傾聽,既是一種文明禮貌行為,又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課堂上的傾聽可以分兩層涵義,一是學生傾聽教師的課堂講解,二是學生傾聽學生的課堂發言,但不管是聽誰的,都要聽得清楚,聽得完整,聽出重點,聽出實質。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表現欲強烈,總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別人說的都是錯的,老師叫別人發言,不叫自己發言,心里非常不平衡,往往忽略了發言同學說的內容,這就影響了傾聽的質量。課堂上除了關注學生的發言外,教師更要有效指導其他學生如何傾聽,這不僅是良好習慣的表現,更是數學學習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三)質疑和反思的能力分析。
質疑與反思是數學思維的兩個相關聯的方面,是數學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建構主義學說是這樣認識數學學習過程的:“學習數學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不是單純的復制與同化。它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建構,因為數學知識是對自己活動過程不斷進行反省抽象的結果。”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學生傾聽質量較差,質疑和反思的意識較弱,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程度不夠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學生整體質疑和反思能力較差。
二、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措施
(一)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接受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善于設疑,使學生感到有問題要探究,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給他們創造質疑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仔細傾聽同學的發言,分析同學發言中的要點、問題、精彩和不足;聽清同學的發言之后,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或作出補充,或進行反駁,或發表同感和贊賞;要求課堂發言有相互之間的連貫性,避免重復發言。所有這些要求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這需要教師在每節課中都要有效開展課堂討論,并在其中不斷引導,需要做具體的嘗試和持續的實踐訓練。教師本人要做直觀生動的示范,在討論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給予點評或糾正,就會有力地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接受習慣。
(二)教給學生思考技能,培養學生的多維習慣。
1.給學生提聽的要求,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在課堂討論這種環節中是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想充分提高學生和對問題的思考剖析能力,評價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教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方法和思維步驟是很必要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啟發或提醒同學們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即能將所學到的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有關活動中。經常用語言口述的方式提醒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或反駁,或評價,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發現是有價值的,自己的疑惑是有價值的,讓他們有成就感。當然教師對學生的質疑首先要加以判斷,不能隨意對無關緊要的無意義的提問給予贊賞。教師能給學生的質疑做出肯定有意義的評價其實也是給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質疑提供了方向。
2.順著學生思路學,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學生能夠思考的,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給學生有充分發言的機會,從說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開始到說題意、說過程、說思路、說算理直到質疑、釋疑。學生若能說理清楚、語言規范,則說明他們對知識掌握已較牢固,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表達、計算、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如教學“900÷50=?”時,很多學生立即就知道等于16,這時教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說出算理,讓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印象深刻,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鍛煉了表達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知道如何說算理,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3.教給學生進行反駁的方法,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不僅應從正面講清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應啟發學生從反面揭示認識上容易產生的混淆和錯誤,這需要通過列舉反例來實現。運用反例組織教學利于克服學生感知缺陷;運用反例組織教學是防錯、糾錯的有效手段;運用反例組織教學是防止、克服負遷移的好辦法;運用反例組織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大白兔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和牛皮糖都是每千克10元,巧克力每千克20元,把這三種糖取同樣的重量混合成什錦糖出售,每千克什錦糖售價多少元?
解法一:(12+10+20)÷3
解法二:(12+10×2+20)÷3
解法三:(12+10×2+20)÷4
讓學生分析哪一種解法對,哪幾種解法錯?錯誤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解法三是正確的。解法一是“總數”發生錯誤引起的,解法二是“總份數”發生錯誤引起的。這樣學生認識到了求平均數應用題中正確求出“總數”和“總份數”的重要性,便能根據題意,特別是所求問題正確求出總數和總份數。
總之,新課堂下的課堂評價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多方面的狀態,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品質,建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為其人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