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妍慧
摘要:小微企業作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其帶來的效應一直備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因此研究小微企業在實際發展中出現的融資困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本文在對相關概念界定與研究回顧的基礎上,從互聯網金融的角度出發,肯定了其對小微企業融資的現實意義,并結合當下互聯網金融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發展現狀,總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兩者更好地結合與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小微企業 融資困境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3-0099-04
一、引言
新常態經濟下,保持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顯得尤為緊要,小微企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應一直備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布局中的獨特地位也越來越得到凸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統稱為小微企業。據統計,2014 年,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 95.3%,其產值占全國 GDP 總額的 68.4%,創造了全國82%的就業崗位。而形成反差的是,融資難問題一直嚴重制約著小微企業的發展。根據2014 年 11 月的《小微企業負債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中,平均 10 家中只有4.6家能融資成功,反映融資困難的小微企業占比約70%。同時,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也一直備受國家的關注。因此,研究小微企業在實際發展中出現的融資困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和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國內掀起了互聯網和金融行業融合的浪潮,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2013 年,余額寶的出現,標志著我國互聯網金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此后,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始涉足金融領域,同時一些銀行、券商也將互聯網作為依托,重組改造自身的業務模式,使得銀行業與互聯網業的混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互聯網金融在支付方式、理財產品和資金借貸三個領域快速發展,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支付方式、理財方式和借貸方式,而且為處于融資困境的小微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突破口 。
二、文獻綜述
一方面,關于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許多學者從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Stiglitz和Weiss(1981)首次研究了信息不對稱對信貸供給的影響,認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迫使銀行采用授信的方式來均衡供需。而小微企業,因為其經營存在高風險性,財務等信息不能做到公開透明,所以很難獲得其作為主要融資來源的銀行的信貸支持。林毅夫、李永軍(2001)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小微企業既有資金獲取前使用信息的優勢,又有在資金使用中損害資金提供者利益的動機,因此會導致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從小微企業自身、交易成本和制度、銀行以及政府等關聯方方面進行了研究。如李揚、楊思群(2001)認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主要是由于其自身較高的破產比率,加上資信等級較低和資產狀況較差又使得小微企業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物,因此較難取得信貸資金。另外,小微企業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抗風險能力較差都是其難以獲得信貸的重要原因。胡旭陽(2006)認為在我國較為嚴格的金融監管環境下,銀行更為注重風險管理,因此更愿意與擁有較好現金流量及較強還貸能力的大型企業合作,而將未來前景高度不確定的小微企業拒之門外。
另一方面,關于互聯網金融以及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研究,謝平(2012)是我國最先提出“互聯網金融模式”這一概念的,他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同時也在理論上證明了互聯網金融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郭喜才(2014)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是借助于云計算、大數據、電商平臺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而產生的一種新金融模式,可以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功能。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它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破解融資難題方面的作用不斷突顯。張玉明(2014)認為,小微企業可以利用 P2P 網絡貸款、眾籌融資、大數據金融、金融機構互聯網等模式,進行小額借貸、信用貸款、股權和期貨融資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融資。
三、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意義
小微企業較差的自身條件和銀行較高的貸款門檻,導致在我國,小微企業融資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獲得外部融資困難重重;二是融資成本高。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解決信息不對稱、豐富小微企業貸款多樣化和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新方向。
(一)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問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互聯網金融借助于大數據應用和移動互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獲取問題。互聯網企業通過對獲取的電子商務數據和信用評價記錄等信息進行大數據挖掘和處理,可以科學、合理地評估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信用資質等,從而決定是否提供金融信貸服務。而在信用方面,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基礎上,通過對用戶行為、財務狀況的實時追蹤,以及與傳統金融企業的融合與創新,可以在普通公眾和金融機構之間產生更牢靠的信任,進而省略中間環節,讓資金的流通和收益更加有效。
(二)有助于豐富小微企業貸款多樣化。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微企業,它能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供求雙方的資金借貸,降低了籌集資金的難度,豐富了小微企業短期貸款的形式,是現有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同時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商業銀行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延伸,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如建行搭建自身的電商平臺、興業銀行成立直銷銀行等,這都能有效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三)有助于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融資成本高,主要體現為較高的信息獲取成本和違約風險成本。一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評價體系,銀行較難獲取小微企業的信用信息,二是因為小微企業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物和穩定的盈利能力,違約風險大。與傳統的商業銀行相比,互聯網企業通過搜索引擎、大數據挖掘和處理技術,在不需要投入額外費用的情況下,可以在大量收集能夠反映個人及小微企業基本信息數據的基礎上,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信息收集與決策成本,預防違約事件的發生。此外,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進行資金借貸的方式,不僅能節省開設辦公場所和雇傭職員的龐大支出,還可以簡化交易程序,省去金融中介環節,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四、互聯網金融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現狀與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現狀。隨著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其高效、便捷的放貸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小微企業對資金需求期限短、頻率高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借貸模式的不足,為小微企業的融資帶來福音。目前,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可以借助于互聯網金融籌集資金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即 P2P 網絡貸款、非P2P的網絡小額貸款和眾籌融資。
1.P2P 網絡貸款。P2P網絡貸款是個體和個體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實現資金借貸的融資方式。典型的 P2P平臺有拍拍貸、人人貸和宜信等,它們采取的運作模式有一定的不同。拍拍網是全線上模式,為借入借出者提供交易平臺,起到金融企業中介作用;人人貸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資金獲取是在互聯網上,線下則采用傳統方式獲取和審批項目;宜信采用債權轉讓交易模式,在借出人和借款人之間充當中間人的角色。
從 2006 年開始,我國的 P2P 網絡貸款平臺陸續出現,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 2014年底,我國P2P網絡貸款平臺數量有1 575家,同比增長 201.1 %,網絡貸款交易規模達到2 528.17億元,同比增長181.8%。P2P網絡貸款能為小額貸款提供充足且相對低廉的資金來源,在滿足當下小微企業迫切貸款需求的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渠道。P2P網絡貸款不僅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有效補充,更是一種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金融創新。
2.非 P2P 的網絡小額貸款。非 P2P 的網絡小額貸款(以下簡稱“網絡小貸 ”)是指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向旗下電子商務平臺客戶提供的小額信用貸款。網絡小貸憑借電商平臺和網絡支付平臺積累的交易和現金流數據,評估借款人資信狀況,在線審核,能夠提供方便快捷的短期小額貸款。阿里巴巴是電商平臺自建小貸公司的成功代表,主要為淘寶和天貓的客戶提供信用貸款。截至2014年上半年,阿里小貸累計發放貸款突破2 000億元,服務的小微企業超過80萬家,規模為150億元左右。此外,京東、蘇寧、百度也開始籌劃設立自己的小額貸款公司, 以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捷的程序為更多小微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近幾年,小額貸款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 394家,貸款余額8 811億元,2014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18億元。可見,小額貸款的發展前景巨大,而互聯網企業涉足小額貸款是必然趨勢。
3.眾籌融資。眾籌融資是籌資者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籌資項目以期獲得社會上廣泛個體的較小金額的投資,并向投資人提供一定回報的融資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融資模式,自從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獲得巨大成功后,眾籌模式在我國也逐漸興起,2011年,我國第一個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正式上線。隨后眾籌平臺不斷增多,各自專注的領域(如科技、藝術設計、音樂影視等)和項目也不斷細分,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國內眾籌網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以投資對象的產品或服務作為回報,即獎勵類眾籌,典型代表有點名時間、眾籌網;另一類是以投資對象的股權或未來利潤作為回報,即股權類眾籌,典型代表有天使匯、創投網。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有非法集資的風險,眾籌融資很難大規模發展。2014 年上半年,我國眾籌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 423 起,募集總金額為18 791.07 萬元人民幣。可見,眾籌融資還沒有成為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力量。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有關金融行業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這種類似“團購”的融資模式,將會為更多的小微企業服務 。
(二)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存問題。
1.風險控制問題。互聯網金融作為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新興產物,其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金融行業本身高風險的特征,這就向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隨著互聯網金融概念被熱捧,大量社會游資涌入P2P網絡貸款平臺,導致P2P平臺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良莠不齊,一些不法投機分子乘機利用金融創新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尤其是部分P2P網貸平臺直接介入借貸,吸收資金和發放貸款,儼然成為“影子銀行”式的金融機構,為金融風險埋下了禍根。此外,在眾籌方面,因為小微企業的財務信息不透明和多數眾籌平臺不對其資金的后續使用進行跟蹤,導致投資風險較大,易出現道德風險。投資者給予的信賴是眾籌平臺存在并不斷發展的前提,而投資者對于項目的投資很大程度上又是基于其對項目所在眾籌平臺的信任,雖然眾籌平臺會對項目進行審核,但是平臺現有規則并不能完全保證用戶提供的自身及項目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不能保證項目的質量、安全與合法性,因此眾籌平臺并不能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這將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風險。如果詐騙行為增多,不僅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也會影響整個眾籌行業的發展。
2.合法性問題。互聯網金融是市場主體對當前分業監管進行監管套利的結果,其基本游離于現行金融法規制之外。以合同法和非法集資立法為主要內容并對債權交易進行規制的民間借貸立法,以及非法公開發行證券立法,通過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和擅自公開發行證券罪,為 P2P型債權融資和股權眾籌型股權融資,設定了法律紅線。在該法律紅線內,只有符合合同法債權轉讓和居間合同規定的 P2P 交易, 才能被認為是規范的民間借貸的網絡化交易。只有符合合伙、公司和證券法相關規定的股權眾籌,才具有合法性。若P2P借貸平臺采用資金池、專業放貸、承諾回報或公開宣傳等形式,則因具有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和社會性,存在被認定為非法集資罪的風險。同樣的,因為我國《證券法》明確規定,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或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200人的,均構成“公開發行”,所以股權眾籌平臺如果操作不當,也極易演變為非法集資。
3.投資者保護問題。互聯網金融存在著一定的道德風險與信用風險,而這兩類風險的疊加,也會為系統性風險的滋生提供土壤。與此同時,大多數投資者為普通人,對項目缺乏專業的投資眼光和風險判斷能力,易盲目趨從,抗風險能力較低。例如,對于參與者采取“零門檻”的獎勵類眾籌平臺,其投資者往往因缺乏風險意識而遭受損失。事實上自 2013 以來,依賴于擔保或剛性兌付來吸引投資者的 P2P 債權交易或資產證券化交易平臺,已經頻現倒閉、擔保公司破產或跑路的現象;通過小額股權發行、發起人兜底償債和明股實債等形式來吸引投資者的股權眾籌,也出現項目良莠不齊和信息披露不實等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最大的受害者莫過于廣大的投資者,所以投資者保護問題,是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結論與建議
小微企業數量多,分布廣,增長潛力巨大,在當前國家鼓勵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的有利形勢下,如果其融資困境能夠得到有效緩解和改變,那么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同時,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穩定發展也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有著美好的結合前景,互聯網金融能夠很好解決的事,是傳統金融體系所不能做到的,它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雖然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還存在法律、規范與風險等問題。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政府方面。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做到扶持與監管相呼應。一是給予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多的支持,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金融創新,引導互聯網金融積極參與小微企業融資,一定程度上容忍其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沖擊,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二是形成有效的覆蓋機制,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監控其運營風險,避免市場波動,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要審慎對待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的業務中可能存在的法律空白,明確其法律定位。另外,政府對于小微企業方面,要加大融資支持力度,特別是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小微企業主給予特殊政策扶持,更要從頂層設計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提供多種形式的融資平臺,使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
(二)互聯網金融企業方面。首先,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加大風險控制,形成多級交叉防控,尤其是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內的數據交流中心,以保障自身持續發展和維護投資者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其次,進一步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整合資源,大膽創新,對目標客戶群體進行有針對性地區分,從而提供不同類型的貸款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最后,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推介宣傳,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加深社會各界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其中。
(三)小微企業方面。小微企業要學會主動出擊,積極爭取融資機會。一是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通過人才引進、營銷創新等方式實現盈利的穩定增長和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二是進一步加強誠信意識,從而提高自身信用等級;三是積極了解國家政策,進行融資自我教育,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和先進的融資方式促進自身發展。
(四)投資者方面。面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信用、道德等風險,投資者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首先投資者應加強風險意識,可主動尋求風險教育與培訓,提高對項目的專業投資眼光和風險判斷能力,做到不盲目趨從。此外,投資者需要積極了解國家政策、法規,了解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與投資理論,從而能合理投資,創造收益。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10-18.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3]韓杰妮.浙江省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與解決對策研究[J].商業會計,2014,(20).
[4]郭喜才.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2):109-112.
[5]張玉明.小微企業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4,(18):1-5.
[6]徐潔,隗斌賢,揭筱紋.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4):92-96.
[7]李揚,楊思群.中小企業融資與銀行[J].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8]楊東.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