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龍
摘 要:該文論述了塞罕壩風能資源情況,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風能開發的意義,風電場建設情況符合中國開發與節約并存,重視環境保護,合理配置資源,開發新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方針,提出了風電建設主要舉措和發展目標。
關鍵詞:塞罕壩林場;風能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TM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75-03
能源危機的日趨嚴重,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環保的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風能是一種清潔環保的可再生能源,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風力發電技術的不斷發展,風力發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并已在新能源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塞罕壩林場在搞好生態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良好的風能資源優勢,合理開發利用,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產業的重要途徑。
1 塞罕壩風能資源情況
1.1 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
1.1.1 優越的地理位置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北部(也是河北省最北部),屬冀北山地與蒙古高原交匯區壩下、壩上過渡帶和森林-草原、森林-沙漠交錯帶。全場南北長58.6km,東西寬65.6km,林場總面積92 634.7hm2。距承德市240km,距北京市460km。
1.1.2 地質地貌 在地質構造上,塞罕壩位于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屬內蒙古臺背斜的一部分。塞罕壩林場屬于內蒙古高原南段,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余脈的交接地帶。地貌單元由壩緣山地、高原丘陵和曼甸組成。南部為壩緣山地,山高坡陡。西部為波狀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地勢平坦,地面起伏不大。東部、北部多為曼甸。林場既有一般高原的特點,又具有多湖(泡)、灘、梁的特點,林場內海拔1 010~1 940m。
1.1.3 氣候特點 林場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低溫寒冷;春、秋短,干燥多風;夏季不明顯,涼爽舒適。晝夜溫差大,降水少、蒸發量大,風多且大,易春旱,生長期短。大風、干旱、霜凍等災害性天氣較多。年均氣溫-1.2℃,極端最高氣溫33.4℃,極端最低氣溫-43.3℃。無霜期短,不穩定,年均59d。年均降水日數134d,年均降水量452mm,年均積雪日數169d。
1.2 風能資源 風多是本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之一,“塞罕壩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秋刮到冬”,風能資源豐富。
1.2.1 塞罕壩林場場區氣象站觀測的多年數據統計結果:年均6級以上的大風日數68.7d,最多年份達114d,最大風速27m/s,年平均風速3.6m/s,月平均風蒲福級4.1級,以西北風為主。
1.2.2 風功率密度等級 9245#測風塔位置80m、70m、65m、50m、10m高度的風速分別為8.61m/s、8.48m/s、8.4m/s、8.02m/s、6.78m/s,風功率密度分別為546.3w/m2、522.4w/m2、508.9w/m2、472w/m2、296.3w/m2,根據《風電場風能資源評估方法》(GB/T18710-2002),本風電場風能資源達到4級。
1.2.3 風速、風能時間變化 本風電場風速季節性變化明顯,風速、風功率密度在秋、冬季節稍大,春、夏季節小。9245#測風塔風速、風功率密度全年日變化規律性較為明顯,風速于每日9:00~17:00達到最大值,其余時間風速較為平均。
1.2.4 四季盛行風向 9245#測風塔全年盛行風向相對集中,70m高度出現頻率較高的是NW到WNW扇區方向,風能密度分布集中度較高,主要分布在NW、WNW扇區方向,全年盛行風向和風能密度分布方向基本一致,有利于風能的開發利用。
1.2.5 全年有效風速小時數 測風塔80m高度3~25m/s全年有效風速小時數為7 529h,占總數85.9%,70m高度3~25m/s全年有效風速小時數為7 529h,占總數85.9%;80m高度3~20m/s全年有效風速小時數為7 499h,占總數85.61%,70m高度3~20m/s全年有效風速小時數為
7 504h,占總數85.66%。可利用率較高。
1.2.6 風速、風能頻率分布 9245#測風塔80m、70m、65m高度風速眾值區間均為4~12m/s,集中度分別為79.63%、80.01%、80.48%;80m、70m、65m風能分布頻率眾值區間8~16m/s,集中度分別為72.77%、73.4%、73.51%。
1.3 風力資源分布區域 塞罕壩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高原曼甸和壩緣山地山脊線地帶,預計總裝機容量約600MW。一是北曼甸林場十間房、石廟子,預計可裝機200MW;二是陰河林場洪水東部、東腿子,預計可裝機100MW;三是陰河林場前曼甸,預計可裝機100MW;四是三鄉林場莫里莫曼甸,預計可裝70MW;五是大喚起林場天橋梁、小梨樹溝,預計可裝機130MW。以上的5個區域海拔均在1 600m以上,風能資源較好。
2 風能開發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2.1 風力發電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能源,風力發電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建設總體戰略,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和要求,符合國家能源戰略和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可以為國家和當地經濟發展、能源結構調整、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8 277萬kW,占全國總電力裝機的6.6%,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已超過核電,成為我國繼火電、水電之后第三大主力電源。
2.2 風能開發能夠實現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1 生態效益 風電的使用減少以燃煤為主電源比例,從而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效益非常突出。
2.2.2 經濟及社會效益 風力發電是一項建設投入大,運營周期長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項目的實施將對設備制造業、金融業以及國家、地方財政稅收和林場經濟收入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以總裝機規模600MW計算,建設投資約54億元,全部運行后每年理論發電量為25.6億kW·h,年上網電量約為17.9億kW·h,按當前電價計算,每年收入約9.67億元,能給大地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2.2.3 增加綠色能源 風力發電能夠對電網末端起到電源補充作用,在減少燃煤消耗的同時,為華北電網源源不斷輸送綠色清潔能源,同時能夠拉動社會就業。
3 風能開發對于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有利林場產業結構調整 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綱要》功能劃分中,河北省是生態功能支撐區,近期河北省又已列入“天保工程項目”區,而塞罕壩又是生態保護區的重點,今后林木采伐勢必要逐步減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目前塞罕壩仍然是以木材銷售為主體,森林旅游、綠化苗木為輔的林業產業格局,風電產業剛處于起步階段,如何開發利用好風能資源,做大做強風電產業,以減少對木材產業的依賴,逐步實現以副養林的奮斗目標,意義十分重大。
3.2 提高林地的綜合利用率 塞罕壩具備優越的風能開發條件,除了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還具有風電場建設的土地資源和交通優勢,能夠綜合利用原有的道路、防火線和荒山荒地,提高林地的綜合利用率。目前塞罕壩林區內擁有林路830km,防火線779km,荒山荒地2 667hm2,對其充分利用,將大大減少由于修路和機座建設新占林地,能夠減少森林資源消耗。
4 風電場建設情況
4.1 目前開發建設情況 截至目前塞罕壩已與河北建投、圍場東潤2家公司簽約的5個風電場建設項目,已完成“如意河風電場”、“圍場二道溝風電場”2個項目建設,完成總裝機容量92.5MW,實現收入6 000余萬元。另有“圍場長林子(三鄉莫里莫)、圍場富豐(北曼甸石廟子)、圍場小東溝(陰河洪水)3個風電場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完成裝機150MW和2條對外輸出線路工程。
4.2 主要經營管理舉措
4.2.1 充分調查研究,穩妥發展風電 自2005年以來就有公司陸續來場洽談風電開發事項,至2013年實施第一個風電場建設項目,這期間不僅是林場不斷了解認識市場的過程,也是林場對項目實施風險調查研究的過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抓住國家政策和周邊風能資源開發殆盡的有利機遇,實施了項目開發建設。
4.2.2 科學規劃設計,合理安排布局 聘請有資質的專業公司進行風電場規劃及可行性研究,并有總場主管領導、相關科室和項目所在地林場、地方發改委、旅游局、環保局等相關部門現場核實把關,確保項目規劃的合理性。
4.2.3 加強產業協調,減少負面影響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協調風電與旅游、森林管護以及森林培育的關系,趨利避害,盡可能減少對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項目實施地主要選在景區以外森林資源較少、質量較差的偏僻地帶。
4.2.4 綜合利用林地,減少資源消耗 充分利用原有防火線、道路、山脊、曼甸、林場邊界的荒山荒地、采伐跡地、幼林地,因地制宜進行風電場項目建設,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努力實現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換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4.2.5 物以稀為貴,提高補償標準 抓住塞罕壩風能資源目前已成稀缺資源的有利時機,通過艱苦談判,林地補償標準由667m2幾萬元提高到了10余萬元的標準,從而增加可觀的經濟收益。
4.2.6 加強建設監管,落實管理職責 為加強風電產業管理,塞罕壩召開“風電建設專題會”,及時下發文件,明確各部門、各單位管理職責,加強合作。林場專門安排1名主管副場長、資源股股長和項目所在地的營林區主任和護林員對項目實施監管,總場組織相關部門單獨或聯合檢查督導,確保項目建設安全有序。
5 幾點建議
(1)加強護林防火措施的落實,減少安全隱患。現在林場將進入風能集中開發階段,幾個風電場已經簽約并將同時建設,管理難度必將進一步加大,因而要進一步加強野外施工管理,避免人為造成火災和資源破壞。
(2)要監督項目建設方落實防止雷擊起火、設備漏油、漏電起火等措施,采用高質量、高標準設備設施建設,減少安全隱患。
(3)要加強火情火災監控和防火隔離措施,能夠及時發現火情和阻止火災蔓延。
(4)當前隨著國有林場改革逐步落實,林場要研究好有關風電產業的林地、財務制度等方面政策,做到有的放矢,做大做強風電產業。
(5)為合理利用林場良好的風能資源,進一步挖掘產業開發潛力,調整林業產業結構,風電開發應作為一個長期的產業項目謀劃、培植與發展,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6)風電場之間要加強合作,統一規劃使用對外輸出線路,減少對森林景觀的影響。
(7)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對施工過程要全面監管,施工后全面整理路容路貌,清理建筑廢棄物,恢復臨時占地地表植被,避免對項目實施地環境造成破壞。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