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 高朕棟
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
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 高朕棟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國家號召,而在校大學生創業仍面臨諸多問題,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就是創業融資,其具有渠道單一、能力不強和教育缺乏等顯著特征。同時大學生創業融資又具有經濟基礎薄弱、政策實效缺陷及外部環境不足等制約因素。在此情況下,筆者從政府、金融機構、高校和在校大學生等各方面提出解決辦法,以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校大學生 創新創業 融資 困境與對策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明確提出“支持大學生創業,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整合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引導和鼓勵高校統籌資源,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等”。并強調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調查顯示:2014屆、2013屆與2012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分別為2.9%、2.3%與2.0%,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0%相差甚遠,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仍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創業過程中的融資難題。
我國在校大學創業積極性較高,但創業過程中面臨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能力不強及融資教育缺乏。
1.1 融資渠道單一
我國的資本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步成熟,但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的資本市場仍很脆弱,關系融資是大學生主要的融資渠道[1]。由于受到自身經濟能力影響,大學生沒有足夠的自有投入,家庭資源、朋友資源等親情融資成為其最重要的籌資渠道。親情融資具有融資便捷、成本較低的特征,但被借款人考慮到大學生創業成功性不高的現實,借款積極性不高,融資金額也比較低。當創業失敗時,大學生往往面臨難以償還親友資金的現實,造成親友資金損失和親情弱化。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多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大學生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主要依靠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和個人儲蓄一直維持在80%左右,而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的比例僅為1%~2%左右。
1.2 融資能力不強
在校大學生創業項目基本上處于初創期,外加經驗不足、創業項目認可度低、管理團隊不成熟等現實制約,呈現風險高而收益低的特征。再者,在校大學生創業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品,并沒有個人商業信用檔案,創業項目盈利水平不高、還貸能力較弱,銀行、民間資本等借款人考慮到監控成本高、回收難度大等,必然借貸積極性不高。盡管國家從政策上予以擔保,但相關借貸部門仍是反復斟酌,全面評估創業項目,導致創業融資借貸面臨多重難題[2]。另外,畢業即負債是很多學生不贊成的,主要靠父母投資而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就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1.3 融資教育缺乏
政府機構與高校比較重視在校大學生創業指導,但對在校大學生的融資教育還有待加強[3]。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有必要掌握創業融資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畢竟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法律、財務及企業管理等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不能有效完成市場調查、風險防范及財務規劃等綜合性創業評估,難以完成高質量的創業投資規劃,融資教育缺乏必然導致融資信息不足,為進一步通過融資機構的考核埋下隱患,融資機構沒有信心對其創業項目進行投資。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融資教育,一是會增強其融資能力,二是會強化其創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三是會益于其創業風險意識的提高。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緩解當前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壓力大的重要渠道,但在校大學生創業面臨資金匱乏的現實情況,融資環境還比較薄弱,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 經濟基礎薄弱
在校大學生還沒進入社會,父母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還包括親友資助、獎助學金、勤工儉學及校外兼職。高校資助的獎助學金和勤工儉學的額度不高,即使部分學生能通過兼職增加部分經濟收入,而限于校內學習課程繁重,難以獲得大量兼職收入,但大學期間支出涵蓋了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及交往開支等內容,用于創業投資的結余資金就較少。基于在校大學生自身融資能力和國內風險投資環境,大學生創業者也很難通過外界獲得創業融資,尤其是當創業規模擴大需要后續資金注入時,薄弱的經濟基礎成為制約在校大學生創業投資的直接瓶頸[4]。
2.2 政策缺乏實效
各級政府及高校相繼出臺了大學生創業資金扶持政策,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項目科技含量、潛在經濟效應、吸納就業能力及發展前景等進行綜合考察,對符合條件的創業項目進行資金扶持[5]。政府提供的創業貸款扶持需要創業者履行繁瑣的程序,奔走于工商、稅務及街道等各級政府部門,貸款周期長額度低使政策失去實效;高校扶持資金確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在校大學生創業資金困難,但創業基金附加條件多、門檻高、規模小,面對眾多亟需資金的在校大學生創業需求群體,如何評估符合條件的創業項目,甄別最佳的創業項目是政策難以實施的現實問題,扶持政策不能真正落實。
2.3 外部環境不足
優良的外部融資環境能為創業投資提供資金保障,然而在校大學生創業項目信息難以有效地傳遞給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阻礙了融資進程。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還處于探索階段,政府制定了宏觀指導政策,但具體實施配套措施不夠靈活。高校也考慮到在校大學生創業可能影響學業,或者失敗后高校要承擔責任,創業活動基本上是圍繞創業教育或者創業創意大賽展開,鮮有后續實體公司經營。社會閑散資金也多以快速增值為目的,對回收周期長、風險大、收益低的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不感興趣。可見,由政府、高校及資本市場等多種力量構成的融資土壤均不夠肥沃[6]。
為緩解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困境,政府、社會機構、高校及在校大學生均應做出相應工作,為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
3.1 政府落實完善具體措施
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面臨法律文件不健全、法規過于粗糙難以真正落實的情況下,需要各級政府細化具體措施完善相關法律與規范融資市場。各級政府應嚴格貫徹執行中央出臺的扶持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制定出臺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具體細則,做好配套政策考核執行和責任追究工作,杜絕僅為配合中央空談政策,而缺乏具體執行措施。在完善創業項目小額貸款相關政策基礎上,做好創業政策執行總結和經驗交流,不斷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業融資相關制度,使每一項優惠政策都能真正惠及在校創業大學生。
3.2 金融機構降低貸款門檻
在校大學生創業者貸款需要履行繁瑣程序和提供大量資料,諸如質押清單、盈利水平、發展前景及市場規劃等,在校大學生創業者在沒有完成金融機構要求時,難以順利取得創業資金。因此,銀行應給在校大學生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減少貸款的各種限制,從一定程度上降低貸款利息。同時,金融機構可以成立具有獨立性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貸款專營機構,通過不斷加強組織結構創新和信貸技術創新,逐步建立在校大學生的信貸基礎。通過提供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過程中的服務需求,使大學生創業資金真正得到一定的緩解。
3.3 高校增強創業方面的引導和教育
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緩解離不開高校努力,高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健全的科研設備及完備的人才儲備,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物質及智力支持。高校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增加創業融資方面的課程,對在校大學生創業者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融資知識及市場營銷等進行培訓,并組織舉辦針對性的創業融資策劃大賽,形成校園濃厚的創業環境氛圍,通過創業比賽豐富實踐經驗,提升創業融資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的解決。
3.4 在校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創業融資能力
以上三個因素好比是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的外因,而學生本身則是事物的內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而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要將外因環境轉化為現實可能,內因也是極為重要的驅動力量。在校大學生要增強創業融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青年自身的開拓精神和進取意識,加強對融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同時,在校大學生還應積極投身于創業融資實踐,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從實踐中探求真知,為實施創業提供可行性的準備。
[1] 鄭巧.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及對策[J].西南金融,2013(4).
[2] 王小兵,陳聲勇,么新輝.大學生創業融資的現狀與對策[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3] 林雪治,謝鳳.大學生創業融資困境及對策探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3).
[4] 吳海燕,齊躍.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其激勵措施探索一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17).
[5] 謝冰蕾.大學生創業融資現狀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
[6] 王亞娟.大學生創業融資模式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5 (3).
F279.2
A
2096-0298(2016)08(a)-188-02
本文系2015—2017年西安科技大學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我校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高朕棟(1976-),男,山東臨清人,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黨委副書記,工程師、高級職業指導師、高校創業指導師,主要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