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芳
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對比研究
彭麗芳
目的 深入探討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6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同步治療組和序貫治療組,各30例,同步治療組患者在術后行放化療,序貫治療組患者在手術行后序貫輔助放射治療,然后就2組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 經過系統的治療,序貫治療組的治療時間為(24.5±3.1)周,同步治療組的治療時間為(17.8±2.9)周;同步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序貫治療組不良反應率為53.33%,各項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步治療組的局部復發率為3.33%(1/30),序貫治療組的局部復發率為16.67%(5/3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行同步放化療,不僅能夠有效縮短治療的時間,而且綜合治療效果也更加明顯,值得在臨床實踐中予以借鑒。
乳腺癌;同步放化療;序貫治療;臨床效果
結合已有的臨床研究資料來看,乳腺癌是臨床上發生率比較的惡性腫瘤之一[1],而且近幾年來該疾病的發生率上升趨勢迅猛,因此關于該疾病的相關治療也成為了界內關注并研究的焦點之一;從臨床實踐來看,當前,針對具有術后輔助放化療指征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的患者多采用輔助化療后序貫放射治療,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該方法在界內依舊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基于此,本研究就將以實例研究的方式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關于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行同步放化療治療及序貫放化療治療的臨床價值,研究取得一定的收獲,現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區南溪山醫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間收治的6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47.9±4.4)歲,經病理確診所有混著均為浸潤性導管癌[2];采用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同步治療組和序貫治療組,各30例,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研究所選取的60例患者均接受改良根治術,手術完成后予以4 EC(表柔比星+環磷酰胺)序貫4 T(多西他賽)輔助化療;藥物劑量為:表柔比星75~100 mg/m2,第1天;環磷酰胺600 mg/m2,第1天;以上2種藥物均以3周為1個療程,持續4個療程。多西他賽100 mg/m2,第1天,每2周1個療程,持續4個療程。序貫治療組患者完成上述系統治療后,接受輔助放療,方法為:胸壁野均采6 MV X射線,調強放射治療:50 Gy/25 F,5周內完成,對于皮膚侵犯的患者可根據情況指導其使用1 cm厚度的組織補償膜;同步治療組患者,于多西他賽化療開始術后輔助放療,放療方案與序貫治療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每個周期化療前后對患者的心電圖、肝腎功能和血常規進行全面的監測[3];此外,還要對患者的皮膚黏膜反應的程度、改善時間以及出現的時間進行詳細的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的程度以腫瘤放射治療學治療學NCI-CTC為基準[4],將其具體的分為0~4級。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時間對比 經資料整合,研究所選取的60例患者均順利所有放射治療及化療;其中序貫治療組平均治療時間為(24.5±3.1)周;同步治療組平均治療時間為(17.8±2.9)周,治療時間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226,P=0.0000)。
2.2 局部復發率 經過對患者的術后隨訪發現,同步治療組的局部復發率為3.33%(1/30);序貫治療組的局部復發率為
16.67 %(5/30),組間比較同步治療組優于序貫治療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經過統計研究所選取的60例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主要以放射性皮膚反應和胃腸道反應為主;2組患者均未發現比較明顯的藥物或放射相關的肺功能損害患者,研究所選取的60例患者死亡患者為0例。
同步治療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共發生白細胞減少3例,胃腸道不良反應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6/30)。序貫治療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共發生白細胞減少5例,胃腸道反應1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3.33%(16/30)。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比較,同步治療組低于序貫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77,P=0.0000)。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心腫瘤,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范圍內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包括遺傳因素、不育、長時間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精神壓力過大都是導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該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多少患者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5-7]。
就現有的醫療衛生水平來看,手術后對患者使用放療的根本目的在于達到局部有效控制的目的[5],先使用化療然后再輔以放療的模式從臨床實踐來看,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放療開始的時間,而這對于乳腺癌術后患者來說,要想很好的達到局部有效控制,難度無疑有所增加。
此外,從本次研究來看,淋巴結陽性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蒽環類為基礎的方案上序貫使用紫杉類藥物[6],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無疾病進展生存,但是如果患者屬于T>5 cm且陽性淋巴結>4枚的患者,在對其使用改良根治術后輔以化療,并不能夠很好的降低患者的局部復發率,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該類患者的化療強度[8],受到延遲放射治療的影響,患者依舊有比較高的局部復發風險;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針對其中一部分患者采取了多西他賽化療階段同步進行輔助放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就最終的數據統計來看,該組患者無論是放射治療開始的時間,還是治療的平均時間與序貫治療組比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且從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上來看,2組患者的放射性皮膚反應和胃腸道反應的總發生率分別為20.00%和53.33%,同步治療組明顯低于序貫治療組(P<0.05),研究數據與相關文獻記載資料有一定程度的增大,經過分析我們認為與本次研究實際選取的病例數量較少有直接的關系。
從獲益的角度來說,術后同步放化療能夠使外周循環癌細胞和隱匿微轉移灶得到迅速的清除,進而接觸局部壓迫和侵襲癥狀,有效改善患者的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針對晚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行同步放化療治療,雖然沒有直接改變患者所接受的治療[9],較之傳統的序貫治療方法,不僅治療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其他綜合效果比較也有一定的優勢,該方法經過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予以推廣。
[1] 方繩權.深部熱療加同步放化療治療Ⅲb期宮頸癌的臨床及分子水平研究[D].廣西醫科大學,2012,2(12):116-118.
[2] 吳學輝.同步放化療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比較研究[D].青島大學,2013,4(12):98-100.
[3] 李孟圈.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綜合治療[D].鄭州大學,2013,4(11):133-135.
[4] 王爽.乳腺癌術后同步輔助放化療可行性的臨床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12,2(10):111-112.
[5] 王東娟.同步放化療及營養狀況對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D].承德醫學院,2014,2(3):78-79.
[6] 許少榆.術前同步放化療在巨塊型宮頸癌治療中的應用[D].汕頭大學,2012,5(7):56-58.
[7] 田秀明.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三維適形放療長期療效及預后相關因素[D].河北醫科大學,2014,6(2):13-15.
[8] 何少忠,孫新臣.食管癌同步放化療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3(2):179-182.
[9] 尹風玲,路中.乳腺癌術后分階段放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14(20):1571-15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19
廣西 541002 廣西區南溪山醫院腫瘤科(彭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