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珍
(桐城中心校,桐城,231400)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張卓珍
(桐城中心校,桐城,231400)
在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育技術手段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了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轉變。在信息化背景下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是教學理念的變革。因此,加強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小學;語文教學;教育信息化
伴隨著農村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視,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教學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正在向信息化教育模式轉變。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高效的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課堂中,使農村語文教學能夠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中進行,是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重要的任務,一方面要交給學生語文知識,另一方面育人教學的獨特的人文性,也要求在進行育人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由于農村地區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教學手段單一,導致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沒有發揮出來。同時,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缺乏現代化、信息化教學工具,導致教師不能夠對語文課本教學資源進行挖掘,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難以達到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但是,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不斷提高,這保證了農村地區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加強,進而提高了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創設語文教學環境,通過情景模擬能夠使學生在情境交融的立體空間中學習書本語文知識。因此,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實現教學技術的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進而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語文教學中的過程中需要從整體進行把握,考慮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在進行設計時一方面要體現知識需求,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信息技術教學要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相互融合。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媒介和各種工具,并且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不斷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2.1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6歲到12歲之間的兒童,在這一階段的兒童的主要思維方式還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在農村語文教學中要想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工作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特點進行。因此,在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課堂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視頻以及圖片等豐富的形式將教學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能夠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了解到教學內容,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加教學容量,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2推動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過程,利用信息化教學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也能夠進行學習和思考。在進行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能夠利用網絡搜集教學所需要素材,學習先進的經驗,進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信息技術,農村地區語文教師能夠了解到最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對教學觀念念進行更新。除此之外,教師能夠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將教學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通過網絡平臺,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也可以向專家請教,通過探討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而能夠更加自如的應對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例如,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針對農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尋找解決辦法,在幫助學生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總之,在農村地區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工作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這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1構建自主學習環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是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通過建構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來獲取和建構知識。農村小學語文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借助于信息技術能夠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貫徹到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一個靈活和諧的學習范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在教師營造的課堂環境中盡情的發揮表達自己的思想,并通過自身的建構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從而完成自身的知識建構。例如在進行《海上日出》教學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展示海上日出的照片,或者是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海上日出。通過海上日出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進行觀察,完成知識建構。
3.2開闊學生視野。一個語文教材就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書,因此,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進行解讀。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農村地區家庭教育能力比較低下,并且當前農村地區的教師素質偏低,導致了教材中的文化背景難以得到充分展現。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確保能夠為學生豐富感性認識材料,很多教師采用掛圖等靜態的圖像力圖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靜態圖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農村地區語文教學的課堂材料,但是相比于現代信息化技術所提供的豐富的教學材料仍舊比較蒼白。隨著,信息技術手段在農村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借助于現代豐富的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教材信息,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渠道,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和教師能夠一起探索教材中的豐富的內容和信息。
3.3利用信息化技術彌補教師教學中的不足。我國教育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這不僅表現在教學硬件上,更是體現在師資水平上,從整體上看,農村地區師資水平比較差。這導致了農村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難以滿足學生對高素質教育的要求。并且很多教師都無法跟上農村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重新對農村地區的師資隊伍進行重建,又非朝夕可以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在農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教師能力不足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在農村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提高農村地區語文教學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要將信息技術的真正作用發揮出來,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并對教學模式進行積極調整,這樣才能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1]張文波.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5).
[2]袁新瑞,姚遠,丁劍峰.陜西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現狀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1(03).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Zhang Zhuozhen
(Tongcheng central school,Tongcheng,231400)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promote the rural area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change.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means not only a change of teaching mode,but also the change of teaching idea.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formation; primary school;Chinese teaching;education information
G4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