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霞霞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探索
倪霞霞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該以毛澤東“知行統一觀”為指導,堅持知和行的統一,將創新創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成長。
大學生;知行統一;創新創業
毛澤東“知行統一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闡述了“知”和“行”的概念,界定了知行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其中,“知”即“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種動態的認識過程。“知”或者“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達到辯證統一。“行”即“實踐”。“行”或“實踐”指的是人們“根據于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活動。”并且,毛澤東辯證地論述了“知”與“行”之間的關系,指出: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反之,認識用來指導實踐,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再放入實踐中,檢驗這些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是否能成功。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處在發展階段,存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很多高校注重創新創業實踐出來的成果,卻忽略掉創業理論認識的積累,進而影響到創新創業教育實際的效果和質量。以毛澤東“知行統一觀”為導向,指導創新創業教育達到知行統一的效果,對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有著很大的作用。
毛澤東“知行統一觀”中的“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下獲取的對客觀世界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毛澤東的“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性認識:指的是通過實踐,對事物的現象有了直觀的認知,了解到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這是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隨著感性認識的累積,并通過文字、書本等方式習成前人的間接經驗,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認識的第二階段,也是人們大多數獲得知識的辦法。目前,在創業創新教育的大風潮下,要發揮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就需要在“知”上要經歷兩個階段的構建。
2.1 通過直接經驗,獲得創新創業的感性認識
集體教育課程是指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課程,其中最有效的課程形式之一是舉辦全校性的創業創新講座,學校定期邀請在創業領域上有一定成就的企業家、專家特別是創業成功的校友來校開展講座或者演講,向學生傳授自身的創業經驗和技能,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對創業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通過他人的直接經驗來獲得對事物的直觀認知。集體教育課程的第二個形式是通過依托大學生創業協會或者創業社團,通過這些組織發揮全校性的輻射作用,在每學年開學初招納新社員,不斷提供學校的創業創業的新血液,組建最基礎的接受創新創業集體教育課程的客體儲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協會或者社團的創業活動,讓在校生通過一定的實踐獲得創業的直接經驗,進而構建出對創新創業的感性認識。
2.2 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構系統的認知體系
首先,開設創業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包括《創業學》、《大學生創業導論》等課程,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創業的現實意義,明晰創業者所需的素質、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業思維,并做好創業的心理和物質準備。其次,高校要合理有效地構建柔性的課程操作體系。根據學生的自我需求,進行柔性的課程運行機制,結合必修課、選修課、任選課的課程結構,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設計、自我選擇成才方向,充分有效地掌握創新創業知識,把握創新創業內在規律,進而在創新創業的實踐中更有成效[1]。
在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作用因素還有實踐,即毛澤東“知行統一觀”中的“行”。通過實踐獲得的認識,進而用來指導實踐,用科學的認識來推動實踐成效。
(1)項目化實踐模式。項目化實踐是指以項目為主體的創業體驗過程,把創業知識和技能融入到項目開發中,主要包括各類創新創業賽事的項目和課題組、實驗室的項目。比如國家、省級、校級的“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以及各種科技活動創新計劃大賽等等。以這些大賽為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創業項目,在高校老師的系統指導下,進行創業團隊的組建、市場的調研和分析、項目的管理和運營以及資金的引進和財務的管理等等創業過程的實踐,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其次是參與高校教師課題組和實驗室的項目。國家、省市、學校的各類科學研究課題,老師和學生的科研成果以及各類科技大賽的發明成果等都可以作為創業實踐的項目化課程的對象。
(2)模擬化實踐課程。模擬化創業實踐課程指的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應用計算機技術,在虛擬的商業背景下進行創業仿真實踐的過程。在校內創建創業模擬實驗室,依托多媒體的技術,引入虛擬的創業實踐教育訓練系統或者虛擬的創業公司,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親自操作,在虛擬環境中,學生可以體驗到完整的創業過程,增加自身的創業經驗。
(3)實體化實踐體系。實體化實踐相對于虛擬化實踐,即指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到真實的創業過程或者創業體驗過程中,全面積累學生的創業創新經驗和提升創業創新的能力和技巧。實體化實踐體系包括校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搭建以及微型企業實體的組建。首先,在校內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將企業辦進校園,實現校企合作。其次,協助學生成立微型企業實體,在學校的指導下,組建具有企業式的組織架構,由學生自主管理經營、自負盈虧,進行真實的創業實戰過程,讓學生在實戰中充分掌握創業技能,提升大學生創業生存能力[2]。
要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等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人才,高校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踐行毛澤東的“知行統一觀”,重視“寬基礎”的理論認知教育和“重實踐”的實踐教學相互辯證的結合關系。首先通過實踐,對創新創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隨著實踐的積累和間接經驗的系統習得,認識不斷深化,從認識到創新創業的外在情況到認識到創新創業的內在規律和本質,達到一定的理性認識。緊接著,理性認識再進一步地指導實踐,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檢驗對創新創業內在規律和本質的認識正確與否,達到實踐目的,并對認識進行補充和完善[3]。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何增光.毛澤東創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8).
[3]曲殿彬,許文霞.論高等學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Exploration on the new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I Xia-xia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by Mao Zedong's "concept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adhere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combine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張時瑋)
倪霞霞(1988-),女,福建平潭人,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