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女
摘 要: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多媒體的應用使課堂教學“趣”生,使課堂“趣”濃,也使課堂“趣”存。
關鍵詞: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多媒體 整合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的運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對多媒體與學科教學整合的不斷實踐與反思,我們一次次體驗到它給課堂帶來的成功喜悅與快樂。下面我結合初中化學教學實際,就多媒體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整合,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做法,與同仁交流、分享。
一、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課堂“趣”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設計充滿有情趣、刺激的導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劑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奏,使師生往往在會心的笑聲中達到默契,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并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為整堂課的有效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我在《物質的分類》復習課中,設計了這樣的導課:讓每個小組派學生代表品嘗兩杯液體并猜測是什么。其過程如下:“老師從家里帶來了兩杯液體,誰能勇敢地品嘗一下?”教師說。學生帶著的好奇心品嘗其中的一杯液體,教師問:“什么味道?”“沒有味道。”“你能猜測一下是什么嗎?”“是水。”“確切地說是蒸餾水。”學生發出陣陣笑聲,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誰能品嘗這一杯液體呢?”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想要品嘗,其中一名男生拿起一飲而盡,同學們發出愉快的笑聲。“什么味道?”“甜的。”“猜測一下是什么?”“汽水。”“確切地說是雪碧飲料。”又引來一陣笑聲。在這樣的氣氛中,師生心靈的距離拉近了,同時也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此時,我們運用多媒體出示課前設計的概念圖表,并提出問題:蒸餾水和雪碧飲料分別屬于物質分類中的哪類?之后,以兩杯液體貫穿全課,復習了單質、化合物、酸、堿、鹽等十幾個概念。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教師創設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學生強烈渴求知識的欲望在此種情境中油然而生。另外,多媒體的應用還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會自覺主動地探索問題,尋求知識目標,用自己潛藏的內在動力突破難點。
二、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課堂“趣”濃
如果良好的導入使課堂生“趣”的話,那么這種興趣就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石,而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就會促使課堂充滿濃濃的情趣。充滿情趣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愉快的、積極的學習情緒,并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大腦的思維效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之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例如,我在《金剛石、石墨和C60》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配合課前設計的動畫片,編排了幽默詼諧的小品“玻璃店里發生的故事”,引來學生的笑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對金剛石很硬的性質并能刻畫玻璃的用途有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學“石墨的性質和用途”時,我用6H到6B型號的鉛筆在電腦中繪制了一顆心,并結合這樣的語言導入:“送給同學們的愛心和送給支持我幫助我的人的感恩的心。”既滲透了德育教育,又讓學生了解了石墨的顏色和質地軟的性質,使之對石墨能做鉛筆的用途有認識,也幫助學生從元素的視角對化學物質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有進一步認識。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新教材的編排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要給學生參與實踐和操作活動留有“一席之地”,而且要讓活動教學成為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一環。如在《氣體的制取和性質》復習課中,我們設計了幾組用不同儀器、裝置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同時邀請學生參與氣體檢驗的實驗,并把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用數碼相機照下來。在總結中通過計算機回放,讓學生找錯、改錯。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情緒高昂,興趣濃厚,進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歸納、概括和總結與提升。
三、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課堂“趣”存
要讓課堂保持活躍,富有激情,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必須不斷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讓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始終伴隨孩子的整個課堂生活。因此,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尾“趣”存,使學生對課堂留有意念,期待著下節課的學習。例如我在教學《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中,讓學生收集富含維生素的物品,然后在課堂結尾展示,使學生感受到維生素的無處不在。有位男生將收集到的各種奶粉袋,通過電腦展示時幽默地說:“如果誰想具體了解完達山奶粉,下課后咨詢我。”輕松幽默的話語使這堂課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結束。如果把課堂的情景比作一幅展開的畫卷,那么這幅畫卷一定會充滿動感,精彩紛呈,令人回味。
總之,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合、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實踐證明,多媒體的應用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