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蓉


從獲得泉州市教師技能大賽特等獎到參加省教師技能大賽,短短一個月,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這期間,有理論缺失的迷惘,有埋頭苦讀的艱辛,有半夜夢醒捧書夜讀的癡迷,有讀遍書簡頓悟的快樂。這期間,一直在參悟語文教學的“道”,一直在探求語文教學的“法則”與規律。現我就參加比賽感觸最深的幾點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一、提高理論素養
初中一線老師具有較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但是缺乏理論知識,在比賽中最明顯的是觀課品課能力不足。為了提高理論素養,我從網上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如余映潮編寫的“初中語文智慧課堂”叢書和《這樣教語文》,黃厚江著寫的《預約課堂的精彩》和《還課堂語文本色》,孫紹振編寫的《解讀語文》和《名作細讀》,蘇立康編寫的《品課》,等等。除了購買專業書籍外,我還閱讀了幾本語文雜志,如《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還熟讀甚至大段背誦了《語文課程標準》。
在與這些語文大師們的“對話”中,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語文”,了解了黃厚生老師的“本色語文觀”就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就是“要求語文課能夠按照語文的規律去教,學生按照語文的規律去學”,就是“運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明白了余映潮老師提出的語文教師的智慧表現在:“良好的綜合素養”“正確的教學理念”“嫻熟的教學技能”;吸收了孫紹振老師提出的“還原比較閱讀法”指導閱讀教學;樹立了鮑道宏老師提出的先進的“課程意識觀”。
大量閱讀這些專業書籍雜志,既能使理論水平得以提升,在觀課品課時理論指導實踐,又能在片段教學中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二、建構課程理念
鮑道宏老師指出,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語文課程由“教學內容取向”轉向“課程目標取向”,因此,語文教師要強化課程意識,建構課程理念,就我個人的理解,語文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實現強化和構建。
首先,建構課程目標整體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就課文教課文,而是要從課程整體中把握所教課文的地位,要聯系學段、單元和生情進行教學解讀。語文老師對初中六本語文書要整體把握,了解同一種文體在不同的學段有什么不同要求。
為了備考,我對把語文版和人教版共有篇目進行分類,分成敘事類散文、寫景抒情散文、小說類、現代詩歌類、書信類、說明文、議論文和古詩文。并從教材位置、單元目標、文本知識三個方面進行列表解析。
如小說類。
這樣用表格進行整理,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編者的設計意圖,在片段教學中正確確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科書研究與使用中理解單元設計和作業設計的意圖。
其次,樹立課程資源整合意識。
語文教科書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資源,但是只是資源的一部分,語文課程資源還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如學科資源、學校資源,特別是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
這種意識主要運用于觀課評課和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觀課時,觀察語文老師有沒有關注到學生的“經驗狀態及其變化”,與學生展開對話。評價一堂好課,最終的評價標準是學生實際學習的成效。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主動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語文資源,及時捕捉學生課堂生成的內容,形成課程資源。
三、形成批判意識
閱讀專業書籍,在專家學者引領下提高專業素養,但是不能盲從權威、盲從教科書。經過參賽的洗禮,我深刻體會到,在實踐經驗較為豐富,理論素養初步建構的基礎上,對語文教育教學形成獨立的批判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觀課品課既要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品評,又要從真語文的角度進行辨析。本次比賽觀品《醉翁亭記》,執教者沒有帶著學生進入文本,從語言文字的運用角度進行教學,課堂熱熱鬧鬧,但是學生一無所得。在評課時,我按照平時的慣例先找出本課的優點再評判缺點,分數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不敢挑戰權威,在于尚未真正形成獨立的批判意識。
教科書研究與使用這一比賽項目,我吸取觀課品課的經驗教訓,在對單元目標和作業設計體現的教科書編者的意圖進行評價后,我謹慎而又大膽地提出兩個建議。一是不需要設置單元目標,因為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原初體驗,提倡直接讀、裸讀,拒絕二手閱讀甚至三手閱讀;另一個是作業設計只體現單元目標的其中一個,應該增加一個作業,體現單元目標的另一個。結果,這一個比賽,我獲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沿著語文教學的正道直行,善于思考,且行且思,探究規律,從而行得更穩行得更遠。這將是我前行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