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略網
進化到網紅2.0時期,一切開始與經濟牽扯,并開始有人艷羨。
一
什么火做什么,那就是一個無以倫比的坑!
Miss 劉是一個正要奔三的互聯網人士,就職在某互聯網公司的市場部,工作不錯,待遇不錯。但她見天的嚷嚷要去做網紅,已經到了成瘋成魔的地步。
春節前,她終于辭職創業做網紅去了。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她沒有美到空前絕后,嘴里也吐不出蓮花!所以,我們大概能想到結果。
如果去翻翻知乎,會發現:關于怎樣做網紅有小500個答案,排名第一的回答有小5000個贊——嗯哼,有“追求”的人很多。
二
網紅開始泛濫并成為一個人人向往的“職業”,似乎是得益于思聰的女朋友們。在此之前,還是網紅的1.0時代。
那時候,網絡紅人概念剛剛興起,突出特點就是草根成名。一個懷有夢想的社會底層老百姓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是一種反差感,不能再勵志。
進化到網紅2.0時期,一切開始與經濟牽扯,并開始有人艷羨。此時的網紅不再是“草根”,相反,其中很多甚至來自富裕階層,大多通過展現令普通人羨慕的生活迅速積累關注度,而后通過進入娛樂圈或者開淘寶店,迅速變現——簡單粗暴。
而當下,隨著咪蒙、papi醬等的出現,網紅已經進入3.0時代。前者的自媒體大號一條廣告20萬,后者已經簽約angelababy的公司——更有了“職業化”的可能,這些也似乎在告訴我們,網紅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成熟的產業鏈”。
但就像之前被熱炒的IP、網紅的前身草根明星,說實話,現在再面對網紅,已經有點兒“疲勞”了。
三
太多人奔著網紅去,甚至不是人,一條狗、一只貓都可以成為網紅。但是,那些嚷嚷著要做網紅的,你們知道這是一條什么路嗎?
正經的說,從心理學上講,網紅是一種社會心理的變異,“網紅”文化也是一種社群社交文化的衍生。
對于社群心理意識,心理學家賽爾森是這樣解釋的——是對于其他人有類似的知覺、與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給予或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維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較為可靠及穩定的結構的情感。
用大白話來解釋,網紅們一般通過顏值、行為、個性等特點聚合受眾,取得認可。然后,通過這種天然的共鳴,締造出網紅與受眾之間的連接意識,讓受眾與其產生共鳴。而通過社會環境、大眾心理、消費模式等一系列的變化,網紅打破了傳統的機制,得到了內容變現的機會。簡單來說,網紅向受眾傳播的不僅是簡單的產品或者內容,更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消費場景以及個人魅力。
但有一點,共鳴很容易找到,但是粘性確實需要長期維系。所有成為網紅的,無非是在迎合某一種情緒,但是情緒轉瞬即逝。尤其是想通過挖掘或者展示人性的丑惡,比如那些原罪色欲、妒忌、暴怒等,來獲得成功,網紅們必須保證每次的刺激不失水準,甚至比上一次更強,這就并不簡單了。
由于社交媒體信息的流動太快,新陳代謝頻繁,你美到天際就有美到外太空的,你吐槽功力無敵但仍有后來人能靠這個“發電”的,大多數“網紅”不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當下特別火的papi醬,雖然她在內容策劃以及制作緊抓了熱點,但其傳遞的價值觀卻沒有走出吐槽、扮丑、搞笑的圍城,這種模式容易復制,也更容易被覆蓋。
而互聯網上就是這樣喜新厭舊,之前數度出現的各類現象級APP同樣如此命運——更替速度很快,變紅的方式與路徑是很清晰的,但用戶也很容易產生消費疲勞。
四
要么紅要么死,但大多數是墊腳的那個,所以要不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
其實,Miss劉他們對網紅的心生向往,特別像當年的“我們”對于選秀的追逐。
2005年,湖南衛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橫空出世,一場不問年齡,出處、不分唱法、不論外形的電視比賽,迅速火爆全國,造就了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等來自普通家庭的年輕人踏上星途。
受此影響的年輕人前赴后繼的參加各種選秀和電視活動,幻想著一夜成名,這種焦慮本質上和想要成為網紅的Miss劉們并無二致,然而在誘惑面前人永遠是盲目的,即使知道中500萬大獎比被雷劈中的概率還要小,仍然趨之若鶩。
如果網紅們能研究一下超女的歷史,就會發現對于大多數選秀歌手來說,成功的永遠是少數幾位,站在金字塔尖,最成功的到目前為止還是李宇春等屈指可數的那幾位,但那幾屆下來可以被稱為超女的選手卻無法估計,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留下一個身影,便已經匆匆消失。
即便是走到全國十強的幾十位,能夠發片的不足一半,即便是發片的超女中,她們的專輯幾乎被人遺忘殆盡,有多少歌曲被人記住,她們甚至沒有太多通告安排,很快消失在公眾視線之外,有的甚至淪為酒吧駐唱。
這還是在當年全民娛樂壓抑已久釋放的結果。現在,娛樂生活極大豐富,你怎么就自我感覺良好到可以成為網紅呢?
五
之前和創投界人士聊到創業泡沫的時候,大家都會說,其實概率是不變的,即便再多的創業者涌入,能夠成功的仍舊是那千分之一,甚至是萬分之一。
而網紅的成名邏輯與創業大致相同。據說,在社交媒體里也有一個1%定律,指的是互聯網里真正創造內容的只有1%的用戶,是真正的意見領袖;剩下9%的用戶是流行明星,偶爾抓住熱點輸出內容,但生命力不長;最后剩下的90%廣大群眾都在默默圍觀而已。
所以,你到底是1%,還是那9%,抑或是那90%?
所謂“高樓之下,尸骨為基”。我們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只要被發現,就能閃亮登場。但其實,我們都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小塵埃,當浮在空中時,也就是PM2.5。
不久前,一位生活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因美貌坐擁instagram上57萬粉絲的美少女網紅,突然厭倦了這樣虛假的生活,放棄了經濟利益曝光了自己的真實長相和形塑網紅的過程。她將自己的instagram名字改成了“Social Media Is Not Real Life”(社交媒體不是真實的人生)。
有些夢,該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