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瓷紅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省中小樓宇企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機制研究
——以杭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為例
胡瓷紅 浙江理工大學
中小型樓宇企業法律風險常見于企業設立與治理,知識產權,人事勞務,合同管理、行政管理、不正當競爭等領域。中小樓宇企業法律風險防控必須從企業內部風險防控制度和政府公共法律風險防控服務體系兩方面入手。
中小樓宇企業 法律風險防控 公共法律防控服務
為全面深入了解當前浙江省中小樓宇企業的法律風險狀況,本次研究選取了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寧波市北侖區和溫州市鹿城區的部分中小樓宇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研究浙江省中小樓宇企業所存在的法律風險,并提出對應的防控機制對策。
中小型樓宇企業是指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人員規模、資本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企業。浙江省中小樓宇企業規模較小,且人員具有一定流動性。根據杭州市下城區,寧波市北侖區和溫州鹿城區的相關調查研究,50人以下的中小樓宇企業占了近90%,注冊資金大多為500萬以下,且人員流動率在20%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
中小樓宇企業中知識產權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要的產業類型。調研中的三城市中小樓宇企業類型上,計算機/軟件研發等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占據第一位,為31%;保險/銀行/證券/擔保等資本密集金融行業占據第二位,為27%;批發/零售業為第三位17%;租賃業/商務服務業占7%;人力資源等勞務密集型占5%;住宿/餐飲業占3%;其他還包括物流,機電,能源,農業,獸醫,交通等行業。
中小樓宇企業入駐的時間也較短,發展階段各有不同。入駐5年之內的占所有調查企業的90.5%,入駐時間為5-10年的占8%,10-15年的占1.5%。從樓宇企業的發展階段看,有近19%的樓宇企業處于創業階段,26%的樓宇企業平均增長率位于5-10%區間,29%的企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0-20%,15%的企業平均年增長率為30-50%,還有不少企業自認發展略有波折。
(一)中小樓宇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
合同糾紛是企業最普遍遇到的法律糾紛,對中小樓宇企業的交易行為進行法律管理,實際上也是對樓宇企業交易過程的管理。調查研究發現,浙江省中小企業這種過程管理意識相對較弱,有57.3%的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合同審查和管理制度。而對外簽訂合同時,合同形式眾多:書面合同占35%,傳真形式占30.7%,電郵形式占21.3%,口頭合同占9.7%,其他占3.3%。
(二)中小樓宇企業勞動人事法律風險
中小樓宇企業存在一定的員工流動性,這就會產生潛在的企業勞動人事法律風險。其中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是最主要的法律風險,調查中,與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部門經理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簽訂了勞動合同的企業占了58.7%。各種樓宇企業的勞動糾紛中,有43.4%是拖欠職工工資糾紛;解除勞動合同糾紛占24.1%;繳納社會保險待遇糾紛占24.1%;不簽訂勞動合同糾紛占10.4%;工傷保險待遇糾紛占1.9%。
(三)中小樓宇企業不正當競爭法律風險
中小樓宇企業規模小,在市場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不正當競爭,同時企業自身也會運用一些非常規手段去獲得資源。中小樓宇企業認為可以在企業運行中所采用的合理行為中,第一和第二位的是做對比廣告宣傳和使用格式合同,分別占28.3%和20.9%;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從同行那里"挖"人才和送禮物打點關系,與同行共同制定統一價或商量地域的劃分占1.2%。這說明對比其他法律風險,中小樓宇企業在不正當競爭法領域的意識相對薄弱,不少中小樓宇企業仍將違反競爭法的市場混淆、商業賄賂、違反規定的有獎銷售等行為作為企業競爭的手段。
此外,樓宇企業還在企業設立和融資、公司治理的組織結構、行政管理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存在法律風險。
(一)中小樓宇企業自身的法律防控對策
1.增強中小樓宇企業法律素質和法律風險防控意識
增強中小樓宇企業法律素質和法律風險防控意識可有效識別風險。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企業遇到法律糾紛時,有46.3%的企業會向律師和法律顧問尋求幫助,但是仍有21.6%的企業通過找熟人幫忙處理,有18.3%的企業找領導或者找上級處理,還有13.8%的企業通過利用電視媒體曝光、信訪投訴或者私了等方式解決。此外,管理層有必要將法律風險意識融入企業決策、經營、管理活動中去,增強中小企業管理層的法律素養,加強企業與律師之間信息交流和互動。
2.增大中小樓宇企業的法律事務培訓和投入
調查發現,只有29.8%的企業經常舉辦法律培訓;37.5%的企業偶爾舉辦過法律培訓;32.7%的企業從沒有舉辦過法律培訓。企業在法律事務經費年投入30萬元以上的占7%;年投入10-30萬元的占25.3%;年投入3萬元以下的占20.9%;零投入的則占了19.4%。因此,中小樓宇企業應聘請法律顧問一方面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提高企業員工的法律素質和法制意識,另一方面開展法律人才培訓工作,提高依法經營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中小樓宇企業法律自身風險防范制度
一方面,可以構建中小樓宇企業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的系統法律風險防范機制。[1]中小樓宇企業可以聘請法律顧問參與企業項目的前期事務,以強調事前預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業還可以建立《合同管理辦法》和《授權管理辦法》等合同管理制度,規范合同管理的控制流程,強化合同簽訂和履行結算的審核與審批。此外,中小樓宇企業還可以外聘律師建立專職法務部門體系,及時辨別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并進行評估,提高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能力。
(二)中小樓宇企業法律風險的外部管理機制治理模式和相關建議
調查研究顯示,中小樓宇企業對改變其法律風險戰略原有管理模式時主要的障礙認知排名第一的是法律和相關政策的變換,占37.1%,企業本身的資金狀況和企業領導層的認知排第二和第三位,分別占30.5%和23.5%。從中可見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變化對中小樓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對中小樓宇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和監管治理。
1.行業類型分化中的中小樓宇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管理與服務模式
政府可以根據不同行業類型的中小樓宇企業制定針對性的法律風險防控管理與服務模式。根據調研,我們發現中小樓宇企業在政府行政部門對樓宇企業和經濟的法律政策的了解問題上,有53.7%的企業僅僅知道和本企業相關的政策;有30.8%的企業了解并相對關注和本企業相關的政策;還有6.5%的企業對相關政策了解很少。這說明了中小樓宇企業對和企業有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還是比較關注的。例如調查中計算機、軟件研發等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按照選擇比例依次順序為財務稅收管理法,工商管理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規劃制度;保險、銀行、證券、擔保等資本密集樓宇企業專注的政策依次順序為財務稅收管理法,工商管理制度,國土資源制度,建設規劃制度。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關注的政策各有不同,但是對稅收管理法律風險和工商管理法律風險關注度普遍最高。杭州市內計算機、軟件研發等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較多,寧波市外貿企業較多,政府針對這些中小樓宇企業要進行不同的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管理與服務。政府還應主動多次開展中小樓宇企業普遍關注的稅收管理法和工商管理制度相關的法律講座和法律培訓,進行樓宇普法。
2.建立行政管理和企業自治的雙重中小樓宇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
地方政府功能的轉型,即由傳統的“劃槳”變為“掌舵”,在中小樓宇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問題上同樣有體現。[2]多數的中小樓宇企業認為政府對樓宇企業相關法律風險還是應該進行管理的,只有極少數企業認為政府最好不要管。認為政府應該提供相關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的服務的企業也明顯要比認為政府沒必要提供相應服務的企業多。這說明,政府可以依據不同的情況來分別設立兩種樓宇企業法律防控模式,即行政管理和企業自治模式。前者是以政府管理為主,行政性和控制力相對較強,對于法律風險防控的效率能在短期內有所體現。后者的特征是政府管理行為與企業的市場行為相對分離。在這個模式之下,政府負責制定和宣傳與樓宇企業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而中小樓宇企業則按照市場規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規自助得進行法律風險防控。例如在調查中杭州市由于互聯網性質的企業分布普遍,中小樓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在一個自由的外部環境下進行的,政府應減少干預,更傾向于選擇企業自治的樓宇企業法律防控模式。
3.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樓宇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服務平臺
我們發現在類似于“律師進樓宇”、“樓宇普法”等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的問題上,大多數企業認為這些公共法律服務活動有很大幫助或者一些幫助,小部分企業認為幫助很少。在公共法律服務活動形式的選擇上,有66.9%的企業選擇網絡法律信息平臺;43.4%的企業選擇法律熱線的形式;36.1%的企業選擇法律咨詢形式;9%的企業選擇網絡法律論壇形式;還有5%的企業則選擇法律文本與書籍的形式。這說明,網絡平臺形式以及法律熱線和專項法律講座形式的法律風險防控公共服務比較受到中小型樓宇企業的歡迎。
綜上,中小型樓宇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一方面要從企業內部提高法律素質和法律風險防控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相應的規范和引導。政府還應該適當調整在樓宇企業法律風險防控中的角色定位,根據不同的企業類型建立相應的企業法律防控模式。
[1]姜曉杰:淺析中小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法制與經濟2014年4期,第27頁
[2]姚先國,項永丹:從樓宇經濟到樓宇社區:政府服務模式創新和發展戰略選擇,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版,第63頁
胡瓷紅,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治研究。
本文為2015年浙江省社科聯《浙江省中小樓宇企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6N48M)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