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嬌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網絡人格權保護
李天嬌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在網絡環境下,人們似乎是不受約束的,可以自由的發表各種言論、上傳照片、傳播文字,在網絡這種缺乏拘束的空間內,人們有意或是無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事情時常發生。雖然我國現在已經越來越重視網絡人格權侵權的問題,但是在理論、立法和實務中仍沒有對網路人格權的保護提出具體而又規范的措施,網絡人格權保護制度亟需建立起來。
網絡 人格權 保護制度
1.沒有指定專門的法律
目前,我國在對隱私權的理論研究方面和立法實踐方面都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至今沒有一部專門規定保護隱私權或是個人信息的法律,甚至對隱私權的界定都是很模糊的。司法實踐中,通常都是按照名譽權的相關法律規定辦理涉及隱私的案件的,但是隱私權與名譽權是兩個獨立的人格權,二者不能混淆,二者的相關法律也不應相互“借用”,這不僅不利于當事人權益的保護,也不利于審判工作的進行。
2.隱私權的內容模糊不清
在法理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手機、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但是中國還沒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隱私權的內容,甚至對隱私權的定義也很模糊。目前,我國法學界比較主流的觀點也是司法實踐采用的觀點是:隱私是一種不愿意為他人所知悉的個人信息,未經允許擅自刺探、公布或者知悉他人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肖像、住址、電話號碼等等是對隱私權的侵犯。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僅僅依靠主體意愿認定隱私的范圍、認定是否構成隱私權侵權行為,而不對個人信息加以區分,混淆了公布個人信息和個人信息后續使用到的行為,擴大了隱私權的保護范圍。此種觀點認為,個人信息應根據是否與主體的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分為與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和與人格尊嚴沒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兩類。如裸照、生理缺陷、性生活等個人信息應屬于第一類,而入姓名、電話號碼、住址等個人信息應屬于第二類。
兩種觀點對比來看,似乎第二種觀點的似乎更加合理,但是我國沒有對隱私權進行直接的法律規定,所以涉及到隱私權的審判活動都具有很大爭議。
3.隱私權、名譽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
所謂言論自由,是一個憲法性權利,是指公民自由地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自由地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權利。對于與公共利益有直接關系的人物和事件,公民具有絕對的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如果是涉及到個人私事或是個人行為,公民對此的言論自由的權利應控制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限度之內;所謂知情權即公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以及社會上當前發生的與普遍公民權利和利益沒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權利。知情權是監督公共權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護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對于涉及到社會大眾共同的利益的事件,如果隱私權和言論自由、名譽權與知情權相互沖突時,我們應當優先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與知情權。
1.明確規定隱私權,界定受保護的個人信息的范圍
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該盡快制定保護隱私權的法律,對隱私權及個人信息保護范圍以明確的規定,以便對個人的隱私權進行有力的保護。把隱私權與其他人格權區別出來,對其進行直接的法律規定,不但給了公民的隱私權強有力的保護,還解決了司法實踐上的混亂局面。
其次,在明確規定隱私權及內容的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引進“跟人資訊自決權”,以加強權利主體對私人信息的控制能力。所謂“個人資訊自決權”是指每個人基本上有權自行決定,是否將其個人資糧交付和供他人利用。也就是說,資訊自決權實際上是給網絡用戶自己一個是否公開,那些公開個人信息的權利,網絡用戶自己可以控制那些信息可以公開在網上,那些信息不對外顯示,。這樣不僅提高了網絡用戶的安全意識,同時規范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以達到保護隱私權的目的。再次,對于處理侵害隱私權的司法實務時,不應再適用名譽權的相關法律,司法救濟也應作出相應改變。
2.確立適當的管轄原則
網絡環境下發生的侵權案件,與被告住所地、侵權行為地相比,原告的住所地是與案件的聯系更具有緊密性。侵權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可以預見到其行為會涉及到受害人的住所地,原告通常就是受害人。而且根據現有的網絡技術水平,確定被告的住所地非常困難,而原告住所地相對容易。將原告住所地作為訴訟管轄地解決了判斷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地的困難,有利于審判活動的繼續進行。另外,由于原告是侵權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案件的審判結果關系到原告的切身利益,將原告住所地作為管轄地可以便利原告訴訟,使得其獲得及時的司法救濟,更好的維護其合法權益。但是僅僅適用這一個管轄權原則,是明顯不夠的。
3.加強行業自律
通過參考對比其他國家關于網絡人格權保護問題的理論,筆者認為,加強網絡服務經營者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自己的約束是解決網絡人格權保護問題最具有直接效果的措施。對此。首先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加強自身的管理和網上監控機制。其次,網絡用戶要樹立和加強防范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1]劉德良.論個人信息的財產保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26-28
[2]周麗.網絡空間的名譽權侵權探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1:256-257
[4]屆茂輝、凌立志.網絡侵權行為法[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105
李天嬌(1992-),女,內蒙古赤峰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