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舵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淺析中國傳統戲曲在當今時代的傳播功用
——以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營銷為例
王舵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當下,藝術市場競爭激烈,電影、話劇、音樂劇、喜劇等優秀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爭先搶占市場。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傳統戲曲藝術想要異軍突起,就必須改變舊的營銷方式,不能再坐等愛好戲曲的老票友走進戲院,而是要主動出擊,盡可能多的將觀眾帶進劇院。只有當觀眾群體龐大了,戲曲本身所要傳達的“美”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它所蘊含的價值才可以完完全全的發揮出來。
戲曲 青春版《牡丹亭》 傳播 戲曲營銷
(一)靈活運用多種宣傳造勢手段
戲曲營銷的最終目的是將觀眾帶進劇場,獲得更多的門票收入,來保障接下來排演工作的順利進行。在確保戲曲作品本身高質量的前提之下,盡可能廣的散布演出信息,通過報紙、電視、平面海報、短信、互聯網廣告、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多種途徑,讓潛在的觀眾群能夠接觸到戲曲演出的相關信息,并及時為這些有意向購票的觀眾提供多種方式的訂票服務,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夠在戲曲藝術如此低迷的態勢之下,大獲全勝,甚至形成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與它到位的宣傳,造勢活動是分不開的。營銷團隊為了打開低迷的戲曲市場,便針對不同的顧客群體,制定了相應的宣傳策略,以調動各個年齡層次、觀戲水平觀眾的審美需求,既要把宣傳范圍擴大,又要把宣傳效果做好,讓老票友、新票友、甚至是從來沒有看過戲曲的朋友,都能產生潛在的觀看欲。
(二)消除與現代觀眾群體的隔閡
好的作品,好的宣傳可以催生出龐大的潛在觀眾群,讓原本并沒有看戲打算的人,產生第一步的興趣,然而這離他們實際走進劇場還有一段距離。作品好,宣傳到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一部很棒的藝術作品,但同時還有很多因素制約著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比如演出的時間、票價、交通是否方便、是否適合自己觀看等等。青春版《牡丹亭》在宣傳造勢的過程中,始終致力于消除與觀眾之間的隔閡。針對受眾群體最廣的青年學生,他們著重強調這是“青春版”的改編之作,無論是在演員選擇還是主題的把握上,都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強調“青春化”,且多為公益演出,票價低,不用擔心負不起門票;而針對專業素養較高的老戲迷,他們則重點強調,這是由昆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指導,親自教授的,質量上肯定有保障。這些細小的營銷環節,才最終讓青春版《牡丹亭》一問世便好評如潮,成為傳統戲曲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跡。
(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系列講話中提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1]由此可見,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當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乃至綜合國力的增強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舞蹈、服飾、繪畫、書法、武術、雜技等藝術之所長。另外,由于地區不同,語言差異,民族風俗習慣差異,導致戲曲的劇種也大不相同,有京劇、川劇、藏劇、傣劇等,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所以,在欣賞戲曲作品的時候,我們不單單能夠看故事,也可以欣賞優美的唱詞、曼妙的身段、精致的妝發、高超的雜耍,領略其中所彰顯的地域特色、民俗風貌。
傳統戲曲除了能展現豐富多樣的藝術種類、民俗風貌、地域特色之外,還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價值觀念。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情節將諸如善良、吃苦耐勞、孝順、忠貞等傳統美德,這些優秀的品質、高尚的情操,正是新世紀下,國家所倡導的,人民所需要的。因此,戲曲在當下的傳播,正是對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傳統價值觀念的傳播,便于在群眾之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二)以戲曲為媒介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輸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新奇大膽的西方藝術、西方文化一進國門,便迅速展開猛烈的攻勢,很快便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與外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總是處于劣勢,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弘揚,亟需扭轉這種尷尬局面。
戲曲與中醫、中餐、漢字等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點,內容豐富,樣式多變。基本上只要欣賞一出完整的劇目,便可以領略到包括音樂、舞蹈、書法在內的多種民族藝術樣式。那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戲反映了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風土人情,透過這些地域性的戲曲,能夠向人們展示中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民族風貌。因此,可以說戲曲是最能夠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豐富文化內容的藝術之一,外國觀眾可以通過觀賞戲曲,了解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貌、審美趣味等。
另外,以戲曲為媒介進行文化輸出,可以幫助海外華人找到民族歸屬感。盡管他們身在海外,接受著西方文化的熏陶,可是骨子里他們仍然是炎黃子孫,仍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傳統戲曲包羅萬象,里面囊括了傳統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文學,雜技等方方面面,演出和欣賞戲曲,可以讓海外華人最全面的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更利于將自己與祖國,與同胞的心緊密聯系在一起。
[1]習近平.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14-07-09.
王舵,男,漢族,河北邯鄲,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藝術學理論專業,藝術美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