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牛艷秋
遼寧省海城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處
遼寧水土流失治理現狀與困境的對策研究
李晶晶 牛艷秋
遼寧省海城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處
當前,遼寧水土流失的現狀不容樂觀,面對嚴峻的水土流失現狀,我國政府應該制定出具體的政策和相關的管理措施來解決因為水土流失而導致的環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給我國社會環境已經造成了很嚴重的危害,所以生態修復刻不容緩,注重生態修復中的水土流失問題,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穩定。
水土流失 現狀治理策略
一個地區水土流失容易還是困難,是否會發生水土流失情況也叫做這個地區的生態敏感性。由于土地坡度不同,所以對水土的影響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坡地陡度增加,相應的徑流量和沖刷量也會增大,所以坡地的陡度決定這片土地上的沖刷量和水流的搬運能力,土地的坡度不僅影響水土的沖刷量決定土地的抗侵蝕能力,侵蝕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受侵蝕的土地會由平面像溝壑,崩塌方向發展,這也是到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遼寧省在我國的東北,在地里上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屬于中緯度,氣候是溫帶季風氣候,在戰略上,遼寧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由于工業的建設,也是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遼寧省有三個區域被列入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其中撫順市的撫順縣、清原縣、新賓縣,本溪市的桓仁縣,丹東市的寬甸縣列入長白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總面積為1.95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3.25%;沈陽市的康平縣、法庫縣,鐵嶺市的銀州區、清河區、鐵嶺縣、西豐縣、昌圖縣、調兵山市、開原市列入東北漫川漫崗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總面積為1.74 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1.82%;朝陽市的雙塔區、龍城區、朝陽縣、建平縣、喀左縣、北票市、凌源市,葫蘆島的建昌縣,阜新市的市轄區、彰武縣、阜新縣,錦州市的義縣列入西遼河大凌河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區總面積為4.19 km2,占全省總面積的28.46%。遼寧省劃分“兩區”的標準,是在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的基礎,所以在治理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方案應該基于水土特點,以及相應的科學基礎,并結合全省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確定。
最近幾年遼寧省的許多地區,特別是東北部地區很多面積的水土流失缺乏連續處理和及時處理,沒有治理的效果,這也是由于遼寧省的地貌特征所造成的,因為遼寧東北部地區的山高,土層不厚,不能和遼寧西部地區一樣修建大面積的坡面治理工作,坡度陡不適用這樣的治理方案,所以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的效果遼寧東北部沒有西部所得到的成果大。在遼寧還有很多等待修復的耕地,以及很多的采礦坑,很多的專家都為環境感到擔憂。但政府相關部門在向上級申報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時,卻沒有詳細的計劃,以及明確的目標,很多的項目申請都是迫于壓力,各級地區的申報項目也沒有合理可言,上級部門在探討計劃時因為倉促,也沒有詳細的進行核實,以及實地的調查,了解申報項目與實際情況的關系就撥款給下級,所以下級地區的申報沒有調整的時間,因為各級上報計劃時使等額上報制,所以給政府調查增加了難度,造成了上報就批準的情況,審批部門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對申報項目的操作性差。這就導致了很多地方政府有無治理水土流失的條件以及計劃都要求上級撥款,其落款的去向不明,這也是腐敗的由來,上級政府曾多次要求整合資金,治理資金的去向,抱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地區政府也改變策略在申報水土流失保護項目時,把一些河道清理,修井等項目加在水土流失項目上,以求撥款。
(一)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
開展水土保護工作,應該從政府出發,制定完善的政策,并充分調動各級地方政府協調宣傳,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應該利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進行水土流失的防護,在力度上應加大投入,在手段上推動各級政府頒布禁止放牧,從根本上禁止對土地的違規開墾,使大面積封育能進行下去。現階段生態修復工程實行的時間比較短,在技術方面還不算太成熟,在實際應用的技術上海處于探索階段,缺少科學的合理的,基礎資料,在不同的土地應有相應的基本資料供參考,這樣才能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再者,水土流失修復也是一項長久的過程,需要在前期進行好統一規劃,使其協調發展。開展修復工作首先應根據不同的土地狀況策劃不同的方案,使計劃能良好的實行下去,第二步應考慮生態與人民的利益,使經濟,生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應該考慮生態工作的復雜性,這項工作所涉及的部門比較多,有林業,牧業,農業等多個部門,需要這些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合作。
(二)推進水土保護工程項目
全面開展并組織國家重點水土工程的檢測評估工作,加速對示范工程的建設,應該推動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的建設,加大資金的投入,在建設過程當中也應該隨時的總結經驗,加快建設的腳步,也要隨時作好工程的驗收工作。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原名全國八片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該工程從1983年開始實施,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大規模集中連片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重點生態工程,由水利部與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工程實施20年來,中央累計投入財政資金7.5億元,綜合治理小流域2362條,初步治理水土流失4.2萬平方公里,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深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歡迎。治理區內山河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0%以上,減沙率達40%以上,進入江河的泥沙顯著減少;所以應該加速建設此工程,應該綜合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們國家國情的工程建設道路。
水土流失工程是一項長久的工作,我們國家應該基于國情按照我國特色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經濟社會,為我國水土流失做出貢獻,切實推動水土流失的現狀,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1]索安寧.黃土高原景觀格局與水土流失關系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15
[2]焦菊英.黃土高原侵蝕產沙強度的時空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16
[3]侯明聞.地貌水土流失探究與時間變化的相關性[J].生態理性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