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捷 河海大學商學院
淺談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
李思捷 河海大學商學院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選擇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會計政策或交易安排,而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有不同的特點,本文主要通過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來從看盈余管理的動機,同時也給政府和投資者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國有企業 盈余管理
關于盈余管理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被普遍認可的是Healy和Wahlen于1999年對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釋:當管理者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建經濟交易時,運用判斷改變財務報告,從而誤導一些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根本經濟收益的理解,或者影響根據報告中會計數據形成的契約結果。
私有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因是單純的財物動因,而鑒于國有企業的固有特點和主要問題,國有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往往與企業經營者的政治目標(如升遷和政治榮譽等)或利益目標(如剩余控制權和職務消費等)直接相關。
1.“改制”為企業經營者創造盈余管理條件。通過改制后的公司盈利并不是靠企業真正的市場化模式實現,而是通過不公平的關聯交易調整其盈余,上市公司利用“一股獨大”這種股權結構的關系,公司經營者就很容易掌握較大的控制權使公司經營者處于缺乏有效監督的“內部人控制”狀態,由于“內部人控制”造成的更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對內部人監督的困難,公司經營者就很容易在公司業績欠佳時,為了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粉飾會計報表、虛增資產少計費用等會計信息的造假活動。
2.管理者的政治目的是盈余管理重要的誘因, 市場化的薪酬制度難以展開,薪酬激勵目標難以明確。在國企中,很多高管并不是市場選拔出來的,而是直接由政府委派,具有行政指導作用,這種“干部”兼高管的身份使得與業績掛鉤的薪酬激勵可能不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國有企業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是社會責任指標(保障民生、促進就業、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市場指標(利潤最大化)的不唯一性,使得高管薪酬激勵制度難以展開,而且考核指標簡單;
3.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國有企業盈余管理中的委托人是國資委,而受托人是國有企業的高管,政府作為國有企業的資產所有者、投資者和收益者的地位仍然存在,而國有企業作為政府職能延伸的特有功能在相當程度上存在,國有企業享有國家特殊的資源,承擔著一些社會責任,這樣就出現了政府部門“為國企解困”而讓一些效益不好、但與地方利益關系密切的企業優先上市的現象。
4.高管的變更會影響國有企業盈余管理的手段;國有企業的高管因循行政任命方式,受政治利益驅動,維護上市公司形象的動機更強烈(Jian and Wong,2010),因此會持續的進行的正向的盈余管理。在新官上任時,高管會偏向于在初期進行負向的盈余管理,俗稱“大洗澡”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政績,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實證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Aship Ali and Weining Zhang(2012)、Hermalin and Weisbach(2003)等。而且有研究表明,新任高管進行負向盈余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把當期的收益儲備起來,以挪到后期占為己用,為自己將來對公司業績提升做出貢獻提前做好準備。
5.在職消費的增加會觸發國有企業進行相應的盈余管理;在職消費(Rajan和wulf)是一種私有收益,是對貨幣性薪酬的補償。國有企業在職消費金額巨大,但被模糊列示的現象較普遍, 因其權力和職務之便獲取的伴隨利益。國有企業機構龐雜、冗官冗員等內部治理機制的不健全,國有企業高管在履職時享有的超額度待遇,是在職消費極為值得關注的方面,
一般而言,國有企業經營者在任期之初會努力突出成本、降低盈余以爭取更多的政府支持,而在任期之末往往通過各種手段突出自己的經營績效。相比較之下,自然壟斷和行政性壟斷的國有企業更有可能習慣于虛增成本以爭取財政補貼或產品價格上調;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更有可能習慣虛增收入和利潤以利于經營者的榮譽和政治地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出于提升股票價格、順應監管規則和再融資的需要,也有虛增收入和利潤的動因。
1.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國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在當前的制度條件下,建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傳統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及所有者缺位等問題,促使上市公司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還能夠減少政府職能部門對國有企業的干預,加強對公司管理層的約束激勵,對于有效控制內部人控制現象,減少國有企業( 特別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減緩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2.健全會計準則,減少盈余管理的余地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認為盈余管理產生的兩個條件,一個是“契約摩擦”,一個是“溝通摩擦 ”,會計準則不是盈余管理的“因”,雖然企業會計準則不是導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畢竟是盈余管理樂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會計準則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彈性如何,對企業管理當局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廣度、深度和頻度無疑是有影響的。
[1]鄧春華.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3
[2]陳琳瑋.我國國有企業盈余管理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張澤南.管理層權力、高管薪酬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兼論政府限薪令的治理效果[D].西南財經大學.2014
[4]謝柳芳、朱榮、何苦.退市制度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基于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分析[J]. 審計研究. 2013(01)。
[5]袁知柱、寶烏云塔娜、王書光.股權價值高估、投資者保護與企業應計及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選擇[J]. 南開管理評論. 2014(05)
[6]包陽.國有企業高管變更、繼任來源與盈余管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7]吳慶芳.高管報酬激勵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1.
[8]蔣夢琪.國有企業在職消費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 ——基于信息披露質量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