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問題及建議
王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內部控制建設已成為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發布,首次拉開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序幕,從先行試點到全面鋪開,實施情況究竟如何?本文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現狀出發,剖析存在的問題,針對實施問題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問題 建議
一直以來,行政事業單位承擔著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責,其內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使行政事業單位廉潔高效的健康運行,加強內部控制就變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層出不窮的貪腐案件,把問題的癥結和解決途徑歸因到了內部控制。內部控制薄弱的現狀倒逼了制度的跟進。2012年11月,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首次出臺了有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規范性文件,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規范》的發布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明確了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可控內容,提出了詳盡的控制方法,針對長期以來各單位標準不一、雜亂無章、漏洞頻發、隱患諸多的內部管理機制和各項制度安排,有效進行了全面整合,高度統一。
雖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在《內控規范》的指導下以點帶面的逐步展開,并初見成效,但目前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系統理論尚未形成,詳盡的具體指導性文件尚未制定,大部分事業單位還在觀望當中。與此同時,內部控制建設逐漸暴露出一些新老問題,諸如:內控意識薄弱、組織機構不健全、相關制度缺失、內部監督尚未形成等等,影響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提速。要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針對其內部控制的進一步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1.重視程度不夠
內部控制既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一項重要管理活動,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是行政事業單位治理的基石。由于長期以來,行政事業單位的收入來源主要為財政資金,資金保障充足,沒有經營壓力和績效評價,缺乏外部與內部的約束機制,所以很多單位和個人認為內部控制是企業做的事,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持觀望態度,接受起來比較被動。另外,領導層過于重視政績,重結果、輕過程,重業務、輕管理,忽視內部管理,缺乏對內部控制的基本認知,有些單位雖然制定了內控制度,只用于應付工作和檢查,并未真正奏效。還有一些黨政干部認為,自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定到整治四風,從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體制內管理越來越嚴格,反腐形勢越來越嚴峻,而且又有嚴格的黨紀國法約束,無需再制定條條框框,對內控建設缺乏重視。
2.內控環境不佳
內部控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搭建一整套完備的內控環境才能正常運行。良好的內控環境應包括組織架構、制度建設、人員配置等基礎性建設。在組織架構方面,由于審批難度和編制限制,增設獨立的內控部門可能性不大,往往把內控工作下放到財務部門或紀檢監察部門,內控工作缺乏獨立性,執行效果也大打折扣;制度建設方面,缺乏對原有制度的重新整合,很多單位沒有嚴格按照《規范》分門別類的健全相應制度,即便有了制度,也沒有完全體現《規范》要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沒有認真執行的制度相當于一紙空文,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人員管理上未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培訓、考核評價、崗位輪換等機制,缺乏專業人才,不相容崗位未能分離,
3.實施效果不均衡
按照《規范》將內部控制從業務層面劃分為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合同管理六大類別,而在實施內控的過程中,調查發現,各業務層面的控制效果差異顯著,例如:預算管理缺乏科學性,盡管已經做到預算編審、執行的合法合規,但在預算的績效管理上存在漏洞,預算約束軟化;收支業務作為財務常規業務一直監管嚴格,雖然不乏瑕疵,但整體控制較好;政府采購基本上能按需求、按標準、按流程實施,但一直被詬病的質次價高問題還大量存在,且非內部控制能夠獨立解決;資產管理情況良好,能夠建立臺賬,并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系統報備,依規購置和報廢,但也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建設項目的問題最大最多,在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大多集中在建設項目,是經濟犯罪的重點領域,存在資金浪費嚴重,貪腐問題高發的問題,內部控制難度較大;合同管理幾乎涉及各類經濟活動,但財務和法務人員參與較少,合同訂立、執行缺乏審核監督。
4.缺乏內部監督
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離不開嚴格的內部監督,以及時查漏補缺。目前,未廣泛開展以內部控制為主體的審計,內部審計機構不健全、審計專業人員缺失,內部控制與內部監督不能有效分離。有些單位雖然成立了內審部門,但并未實現制度化、規范化,難以發揮實質性監督作用。
1.積極宣傳培訓
目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的概念、內容、流程等方面并不熟悉,認識較為模糊,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進而對《規范》執行的動力不足,甚至有所抵觸。因此加強宣傳尤為重要,特別要自上而下由“一把手”來推動宣傳,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研討,邀請內部控制工作主管部門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專題培訓。如缺乏專業人員,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借助社會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專業咨詢公司)的力量,制訂詳細的內控工作實施方案。營造“人人學內控,人人講內控”的良好氛圍,使上至“一把手” 下到具體工作人員充分認識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控規范的重要意義,并將內部控制建設作為和業務工作并舉的重要工作來抓。
2.強化責任分工
將《規范》及指導性文件和單位實際相結合,建立領導責任制,逐級簽訂責任書,讓內控責任層層傳導。明確各單位負責人要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完善、有效運行和監督管理承擔主要責任,成立負責人直接參與的內部控制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單位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全面參與。各業務主管部門要發揮帶頭作用,作為本部門內控實施的組織者,要積極開展工作,組織業務骨干,梳理部門業務流程,瞄準薄弱環節,不留空白死角,重點梳理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資產管理、政府采購、建設項目、合同管理等業務。依據各項業務流程,評估特定風險,找出風險點,并確定風險等級,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和防控措施。最后制訂出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規范手冊》。上述工作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自始至終所有部門和人員都要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全力配合。
3.引入信息化系統
如果說組織領導、機制建設、制度完善及人事管理是內部控制的軟性措施,那么信息化建設則是硬性手段,如果全面推行可以其強制力保障內部控制的高效運作,最大限度的減少人為因素,降低內部控制的管理成本,一切交由信息系統處理完成。信息系統支撐內部控制的實施從兩個方面起作用,一是固化流程,將每種業務操作按內控制度流程化的嵌入到信息系統,確保了制度的執行力。二是實時控制,由于所有門類、所有環節都存入信息系統,可以實時反映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所有操作有據可查,便于監管。
4.加強內部監督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保障機制,可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和監督,目前來看,大多單位的內審機構并未設置或獨立設置,或合并在財會部門,或合并在紀檢監察部門,審計職能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應當因地制宜的組建內審機構或人員,定期培訓審計人員,每年對經濟活動進行內部審計。建立起內控評價機制,確定評價范圍、程序、標準、時間,組建內控評價工作組,出具評價報告,作為內部控制工作的整改依據。從而可以防范經濟活動風險,及時彌補內部管理的漏洞,有利于持續完善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使內部控制在單位內部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并入考核機制
內部控制不只關乎一個單位的內部管理,應當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和管控下進行。各級政府的財政、審計部門應當指導各單位完成此項工作,并把內部控制建設納入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單獨作為一項考核內容,分級設立相關指標,并占用一定比例分值,例如:是否成立“一把手”負責的內部控制領導小組,是否健全各類內控制度。每年對各單位內部控制情況進行全面性監督檢查,定期開展各項專項檢查、抽查,保障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運行。
[1]劉永澤,唐大鵬.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13(1)
[2]張慶龍,馬雯.中國首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施情況白皮書(二)[J].會計之友,2015(14)
王淼(1987.6-),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