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莉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
侯愛莉
人民幣國際化是已經引起普遍關注的課題,“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來的貿易與經濟發展戰略。人民幣國際化取決于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貿易實力,因此可以說“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機遇,使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平臺向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推進。但是如果使人民幣最終能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成為關鍵貨幣,則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帶一路” 人民幣國際化 機遇 挑戰 改善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涉及國內18個省市,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新疆、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云南、西藏13省(直轄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5省(直轄市)。“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通過陸上與海上兩個通道,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是20世紀末本世紀初經濟學界開始關注的話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幣作為中國經濟的金融符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有了交易、計價結算和儲備的需求,自然也就開始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越來越熱烈。目前大部分學者一致認為人民幣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鄭木清(1995)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要經過三步走的戰略設想:部分周邊地區和國家;亞洲地區;全球范圍。黃益平(2009)認為應該從內外兩方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內主要是匯率等金融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對外則是積極參與國際大小事務,加強與周邊區域及亞洲國家的合作。但也有對人民幣國際化持謹慎觀點的聲音,陳建奇、張岸元(2014)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理論研究尚不完備,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存在“從價值尺度、到流通支付手段、最后到儲備手段”,或者先周邊化、再區域化、最后國際化的順序值得商榷,而且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可持續性存疑,應該審慎推進。
而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4年12月,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和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報告(2016),人民幣有可能在兩年之內超越日元,成為第四大國際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目標基本實現。
“一帶一路”是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國家提出和實施的一系列經濟復蘇的政策和戰略之一。經濟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貿易的繁榮,“一帶一路”戰略旨在促進區域內雙邊和多邊貿易的極大便利與發展,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加強將會帶來雙邊和多邊經濟的極大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產生采用何種貨幣進行貿易計價和結算的情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44億人口、21萬億美元的GDP規模,分別占到了全球人口的63%和經濟總量的29%。人民幣作為該區域內最堅挺的貨幣和最大經濟體的貨幣,具有成為該區域內關鍵貨幣的天然優勢。也可以說,“一帶一路”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提供了有利的機遇和一個有力的平臺。
1.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就是人民幣從國內的使用到國際的使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帶來雙邊和多邊貿易量的大幅度增加和金融交易的頻繁。自從“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和實施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貿易投資建設都取得積極進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超過了1萬億美元,占到了中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有一半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那么全球貿易中人民幣計價結算的份額將會提升到7.05%,這樣無疑會大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水平。這就要求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運行良好,只有這樣才能為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提供便利,為跨境貿易和跨境金融交易掃清障礙。如果跨境支付障礙和麻煩重重,即使有一些利益的驅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不會太順利。便利的跨境支付,會減少人們對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抵觸感,使區域內其他國家人們更加愿意接受人民幣,也才會有使用人民幣的動力。
另外,跨境電子商務中人民幣計價結算對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更加開放,海外購物逐漸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如阿里巴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已經有比較高的滲透率,國內提供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平臺如銀聯、支付寶、財付通等,這些互聯網企業和平臺也在嘗試從現在的美元標價逐漸轉向美元人民幣的雙標價,這些都將使人民幣逐步成為跨境電子商務中的重要支付貨幣,從而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水平。
2.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使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和建設中可能成為關鍵貨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基建投資支出不足,人均公路、鐵路里程均遠遠低于我國。而我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和教訓,建筑業和制造業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正好可以實現該區域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接。尤其是,中國有較高的軌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較高的儲蓄率,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軌道交通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所以,在援助或投資這些國家的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有條件提高人民幣的使用程度和范圍。但是,對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業務的開展,要循序漸進,始于與中國沒有糾紛的傳統友好國家的合作與對接,在有了這樣成功合作的案例和經驗基礎上,逐步推進與區域內其他國家進行合作,這樣更容易為其他國家所接受,也使合作過程更加順利,更易成功。
要想借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還要從許多方面來改進國內的經濟貿易結構、進出口結構、金融體制結構、金融監管水平等。
1.人民幣國際化水平首先是由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貿易實力決定的。因此,中國首先需要提高制造業的水平,能夠制造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不被擊敗,能夠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者的認可,他們才會愿意購買中國的產品。當這些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認可度高到一定程度,要求使用人民幣結算也就順理成章。同時,要刺激國內消費水平,擴大國內消費市場,使中國市場成為沿線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出口市場,占有這些國家銷售市場的相當份額,這樣中國才會具有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的話語權。
2.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沿線國家、企業、人民對人民幣的需求會增加。這有可能引起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加大。這對我國的金融機構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比如推出能夠對沖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和防范因匯率波動而造成損失的保險產品。這樣做一方面開拓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一方面為人民幣國際化降低了匯率風險這個障礙,免除了沿線國家、企業和個人使用和儲備人民幣的后顧之憂。同時,沿線國家對人民幣需求的增加也會帶來資本流動性的波動加大。這將對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帶來挑戰,需要通過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對資本的流動方向和規模進行實時準確的監測,并能夠對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采取適當的應急措施;需要設立有效的監管手段和法律規范來預防和制止投機和洗錢行為。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波及范圍廣、涉及層次深,牽動方方面面的利益。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正好能夠與“一帶一路”在某種程度上相契合,因此可以借助“一帶一路”的平臺,提升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和影響力。總之,“一帶一路”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機遇。至于人民幣是否能就此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成為沿線國家區域內的關鍵貨幣,目前還不能定論。要想使人民幣成為該區域內的關鍵貨幣,還需要多方面努力。
[1]陳建奇,張岸元. 2014. 人民幣國際化研究文獻綜述. 經濟研究參考,(6):10-13.
[2]黃益平. 2009. 國際貨幣體系變遷與人民幣國際化. 國際經濟評論,(5-6):20-25.
[3]鄭木清. 1995. 論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6-26.
[4]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2016.“一帶一路”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