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曦,孫太欣,楊濤,杜麗麗
近年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腦卒中具有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18~45歲的青年人罹患腦卒中,發病率占總腦卒中患者的10%左右[1]。腦卒中是一種行為相關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青年腦卒中發病和復發的主要原因。有研究顯示,83.0%的青年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腦卒中風險可降低80%。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方式宣教及心理指導,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從而改善青年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減少卒中并發癥。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神經內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病程為1周內,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分為0~11分,且患者意識清楚,無失語及嚴重智力障礙,能夠讀寫,對量表的內容能夠正確理解?;颊唠S機分為2組各30例。①觀察組:男23例,女7例;年齡(35.27±6.64)歲;病程(43.45±7.93)h。②對照組:男24例,女6例;年齡(35.03±6.65)歲;病程(42.34±7.73)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給予腦卒中常規藥物、護理及??谱o理治療,未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常規健康宣教,包括戒煙、限酒、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等,由患者家屬進行監督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康復訓練包括功能訓練和作業治療,每周5次,療程3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指導治療。住院期間每天與患者進行不少于30min的單獨面對面交流,出院后每周進行2次面對面交流。整個治療過程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周內,此期間患者在神經內科住院治療,重點加強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包括健康講座,發放健康教育資料,播放已康復患者勵志錄像等,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青年腦卒中疾病的宣傳資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及目前的治療方法,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整體認識。第二階段為2周~1個月,主要針對患者初期焦慮抑郁情緒的調控,此期間在康復科行康復訓練。講明負性情緒對腦血管病的發展及治療的重要影響,消除抑郁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增強康復的信心。為患者提供案例分析,說明不合邏輯的認知會延緩疾病康復,甚至導致病情加重。幫助患者領悟到不良認知所帶來的后果,并找出自身的認知偏差,主動用理性認知代替非理性認知。第三階段為1~3個月,主要引導患者消除各種不正常的心理情緒和障礙,加強肢體功能鍛煉。此期間患者已出院,回歸家庭,但仍繼續每周5次于康復科進行康復訓練治療。重視對患者殘障肢體功能位保護的宣傳與示范,倡導其早期積極的功能鍛煉。囑患者家屬監督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改善,規律作息,戒煙、限酒,加強運動及功能鍛煉。
1.3 評定標準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NIHSS[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 BI)評定。抑郁程度: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項版本,總分<7分為無抑郁;≥7分為輕度抑郁,≥17分為中度抑郁(≤24分),>24分為重度抑郁[4]。

治療后,2組NIHSS、HAMD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BI明顯提高(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NIHSS、BI及HAMD評分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1。
治療前2組腦卒中后抑郁各13例(43.3%),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觀察組抑郁5例(16.7%);對照組12例(40.0%),觀察組抑郁患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BI及HAMD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國內報道的青年腦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3.44%,35~45歲年齡段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男性為(18~42)/10萬,女性為(23~95)/10萬[5],故青年腦卒中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青年卒中發病率不斷增多的主要原因。其中,頻繁飲酒、吸煙、運動量少、高熱量飲食、夜生活過度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可能導致卒中病人越來越年輕化。吸煙、嗜酒可增加患者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風險,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從而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國內外均有研究顯示吸煙、嗜酒嚴重影響青年腦卒中患者的預后[6-7]。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進行戒煙、限酒、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識的宣教及行為改變的監督、指導,使患者深刻認識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弊端,并真正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通過行為方式的改變,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卒中后抑郁是青年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患者的危害大,可顯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8-10]。尤其是青年腦卒中患者面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社會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變,對突發的生理功能引起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喪失難于接受,更容易產生悲觀、消極、恐懼、抑郁、焦慮的心理。因此,對青年腦卒中偏癱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強調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預,有利于病情恢復。劉燕等[2]研究指出,青年腦卒中患者的健康行為水平與自我效能、BI和社會支持有關。健康干預要注重評估和增加自我效能,發揮潛能,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健康促進,大力宣傳正確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維護的意義。本研究也顯示,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及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觀察組較對照組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抑郁評分均有明顯改善。本研究也提示,青年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不僅要重視藥物的治療,更要注重生活方式及心理的干預及治療,尤其心理干預,應貫穿患者康復治療的全過程,使患者建立康復治療的信心,不斷激勵患者改善不良情緒,積極進行康復鍛煉,使患者身心同治,從而能真正改善患者的情緒及功能恢復。同時,該研究存在不足之處,該研究入組的患者為急性腦卒中患者,未對腦梗塞與腦出血患者進行區分比較。腦出血與腦梗塞具有不同的發病機制,康復鍛煉的時機也不同,二者在早期康復鍛煉及心理輔導方面應區分對待。
[1] Zhang WW, Zhang Z, Bi Q. A nation-wide multicentrical related factor investigation in 2359 cases young stroke[J].Chin J Clin Rehabil,2003,7(19):2694-2695.
[2] 劉燕,金奕,趙岳.青年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2012,47(1):58-61.
[3] Brott T,Adams HP Jr,Olinger CP,et al.Measurement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clinical examination scale[J].Stroke,1989,20(7):864-870.
[4]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特刊):225-227.
[5] 劉曉晗,甲婷.心理干預對青年青年腦卒中偏癱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 10(21):12-13.
[6] 千艷麗.64例青年腦梗死患者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10):1429-1430.
[7] 楊迪.青年腦卒中患者常規治療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31):26-29.
[8] Nordstr?m P, Nordstr?m A, Eriksson M, et al. Risk factors in late adolescence for young-onset dementia in me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JAMA Intern Med, 2013,173(17):1612-1618.
[9] Vataja R,Leppavuori A,Pohjasvaara T,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revisited[J].Neuropsy Clin Neurosci,2004,16(2): 156-162.
[10]鄭婷,王春雪.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研究現狀[J].中國卒中雜志,2008,3(9): 67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