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來勇,湯群珍
中醫傷科學教學適應基層人才需求的探析
鄒來勇,湯群珍
(江西中醫藥高等??茖W校,江西 撫州 344000)
從精簡教學任務、突出重點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情景再現教學,重視實踐操作、角色扮演練習方面探討中醫傷科學教學如何適應基層衛生人才需求。
中醫傷科學;基層人才;動手能力
中醫傷科學是中醫院校各專業的臨床課程,是闡述中醫傷科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在中醫臨床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課時有限、專業性強,許多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使中醫傷科學教學適應中醫藥衛生教育需求,特別是適應農村及社區基層衛生人才需要,使其與臨床有機結合,是擺在廣大衛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中醫傷科學是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及針灸推拿等專業的專業課程,主要介紹傷科學基礎、骨折、脫位、筋傷、內傷和骨病等內容。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不是專業主要課程,中醫傷科學課時安排較少,教學任務重。若要詳細介紹該課程全部內容,往往顧此失彼,效果較差。因此,精簡教學任務,突出重點內容就顯得非常有必要?;A類知識以動診、量診、特殊檢查、復位手法、理筋手法及固定手法為重點,為骨折、脫位及筋傷等專業知識學習打下扎實基礎;骨折、脫位章節重點講解臨床常見、容易操作及治療安全有效的骨折疾病,如鎖骨骨折、栳骨下端骨折、指骨骨折、肩關節脫位及小兒栳骨頭半脫位等,使學生在臨床上能學以致用;筋傷章節則重點講解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及踝關節扭傷等常見病和多發病,使學生掌握一定理筋技能;骨病章節重點講述骨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等老年性疾病。將一些難掌握的內容壓縮精減,使學生有充分時間學習有效、能用及可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傳統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說教式講授理論知識,以課堂講授為主,而正骨手法、固定方法、理筋手法等內容難以用語言闡釋清楚,教師即使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似懂非懂。學生對骨折、脫位及筋傷等疾病缺乏直觀認識,看不到實際動手操作過程,不易理解和掌握,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這種教學方法不適應臨床需要,教學效果不理想。
情景再現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案例分析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如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是中醫骨傷臨床診治的特色,通過多媒體錄像播放,慢鏡頭分解,能直觀、清晰地了解每個細節,使學生更容易掌握;講述肩關節周圍炎內容時,可先播放一段患者進入診室講述病情、醫生診斷疾病的情景錄像,然后提出該如何進行體征檢查及輔助檢查,給出初步診斷,并說明需要和哪些疾病進行鑒別,最后如何治療和調護。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診斷問題解決后,教師現場進行示范操作或播放相關錄像,使學生對該病治療方法有更好的掌握,也為實訓課打下堅實基礎。
中醫傷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尤為重要。實踐操作是學生較感興趣的部分,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抓住這點,通過實踐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骨折、脫位及筋傷的診治,要做到《醫宗金鑒·手法總論》中所說的“一旦臨癥,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以手摸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開展角色扮演練習,在實踐課上模擬患者就診情景。學生4人一組,1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家屬,1人扮演醫生,1人扮演助手。參照醫生常規診斷及治療模式進行教學,實訓教師及實驗員巡回指導,并就重點進行講解和操作示范,使學生掌握詢問病史和查體技巧,提高操作能力。
總之,目前農村仍然缺醫少藥,由于勞動強度大等原因,中醫傷科疾患往往在農村較為多見,如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而農村中醫傷科醫生相對缺乏。故需要培養能夠診治傷科常見病、多發病,分辨危重病并及時轉診的中醫骨傷科醫生,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重視基礎、突出重點,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G420
B
1671-1246(2016)17-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