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陳少華,李韻,王安琪,吳立紅
高職校師德師風分層次考核初探
許萍,陳少華,李韻,王安琪,吳立紅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28)
高職校教師師德標準固然可以統一尺度,但教師成長是一個過程,不同時期不同層級教師應有不同的個性特質。因此,制訂師德考核標準時在強調一致性與先進性的同時不應忽視廣泛性與層次性。
師德師風;分層次考核;高職校
以往我們在制訂師德考核標準時未曾切實體現層次性,而是一味追求師德先進性的目標,更多的是一種與現實存有距離的理想化的口號和定性的格言,所頒布的師德規范在內容上隨意性較大,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師德規范和規則泛化現象,從而影響到師德規范整體功能的發揮。眼下重要的是,在師德評價標準上,合理確定師德閾限,注重先進性與層次性的結合,并根據大多數教師應當和可能達到的實際水平,建立內容合理、系統分層、細化可操作的師德規范,以對教師整體與個體提出不同層次的職業道德要求。
1.1 師德的3個不同層次
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提到“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徐特立先生也曾講到“教師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經師是教學問的,人師是教行為的。經師易得,而人師難求。”[1]教師師德境界應分為3個層次:經師、人師和國師[2]。經師,教己教人。教好書,做好經師,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快樂和興趣。人師,育己育人。先育己后育人,為人師表,身正為范。國師,通過“傳道、授業、解惑”來塑造有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的人才。國師是為師的最高境界,雖然很少有人能成為國師,但這應是教師追求的終極目標。從另一個角度看,教師師德體現在教育境界上有職業生存、專業發展、事業追求之分[3]。處于職業生存之境的教師,把教育工作僅僅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一般只需能夠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定的各項義務即可;處于專業發展之境的教師,把教育工作當成既能教書育人又能持續提高自己專業素養的專門職業,要求教師具有從教必備的專業精神、專業觀念、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潛質;處于事業追求之境的教師,把教書育人當作一生的事業追求,要求教師具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強烈的成就動機、高度的責任心和進取心,以及樂業奉獻、甘于獻身的精神等。
1.2 不同工作性質的教師應有不同的考核標準
高職學校行政管理人員雖然不進入課堂直接面對學生,但作為教育工作者,育人是其本應承擔的職責。目前我校實行“全員育人”制度,形成校級領導與年級掛鉤、科室與班級掛鉤、科室人員與學生掛鉤的三級網絡,所以對行政教育工作者也有師德要求。但其承擔的工作性質與教師有所差異,師德考核標準也有所側重。教師的考核側重于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行政管理作為高職校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行政管理隊伍是現代化高職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學校工作高效運轉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重要內容。首先,應強化行政管理人員政治思想素質培養,明確自身的定位。政治思想素質是行政管理人員應具備的思想意識、道德行為、政治態度和法紀素養等基本品質。其次,要引導行政管理人員立足大局、胸懷廣闊,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再次,要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強調服務為先,以人為本。所以,行政管理人員的考核應側重于政治思想、工作作風、服務態度、履職情況、安全與環境等方面。
1.3 不同職稱的教師應有不同的考核要求
傳統的理想化的師德評價標準,更多地強調一致性與先進性,忽視了廣泛性與層次性。每個教師的生存狀態和發展階段是有差異的,或屬職業謀生,或屬專業發展,或屬事業追求。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從業態度:或盡職、或敬業、或樂業,可以說每個教師選擇了什么樣的“道”,也就表現出什么樣的“德”。因此,在制訂師德考核標準時應將師德規范劃分為3個層次:(1)師德理想,它是對教師專業行為的最高要求,集中體現著師德建設的性質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體現著教育專業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雖大多數教師難以企及,卻能給教師整體樹立一個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師德理想主要發揮導向和激勵功能。(2)師德原則,它是對教師的中級要求,是指導教師的行為準則。在一般情況下,原則所表明的是教育界認為應當而且能夠達到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允許根據情況變通處理,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師德原則主要發揮指導功能。(3)師德規則,它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是教師個人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師德規范的核心部分,規定得更明確、更具體、更有約束力,也更具有操作性。師德規則主要發揮約束功能。不同職稱的教師,應要求其在遵守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基礎上,引領個人的從教行為與群體的道德修養逐漸向更高層次邁進。目前,高職校教師有正高級(教授)、副高級(副教授)、中級(講師)、初級(助理講師)技術職務之分,我校對不同職級、崗位職責教師設立不同的師德考核標準,實行分層次考核。
首先,師德評價主體分層次。教職工師德評價由學生、學生家長、教師個人、同行及學校逐級測評,最后將各層次評分按一定比例匯總確定本年度最終考核成績。其中學生評價占10%,家長評價占10%,教師自評占20%,教師互評占20%,學校考核小組考評占40%。其次,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采用不同量表分別進行考核。教師考核指標主要有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行政管理人員考核指標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作風、服務態度、履職情況、安全與環境等。再次,不同職稱教師考核標準有所不同。初級職稱教師主要以師德規則來進行考核,以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發揮約束功能;中級及副高級職稱教師在師德規則基礎上進一步以師德原則來進行考量,目的在于指導教師的行為準則;正高級職稱教師則在上述基本師德要求之上以教師專業行為的最高要求(即師德理想)來衡量。當然,師德理想也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
學校就師德考核方案討論稿在教職工中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并根據提交上來的合理化建議對方案進一步修改完善,經教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實施。
近兩年來,實施師德分層次考核后,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尊師重教氛圍濃厚,學校領導關心教職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教師關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一例關于教職工師德師風問題的投訴。學校多位教師先后被評為省級“巾幗示范標兵”和省、市優秀教師,兩個學科組先后被評為省級“巾幗示范崗”,學校近兩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被中國教育協會、中國教育發展促進會授予“全國最具社會滿意度示范校”,被授予“江蘇省紅十字示范學校”“無錫市平安示范校園”等榮譽稱號。榮獲中國南丁格爾志愿服務總隊頒發的“先進護理志愿服務分隊”獎。校“紅十字”志愿服務隊“愛‘救’在身邊”項目榮獲共青團無錫市委員會、無錫市青年志愿者協會頒發的無錫市青少年成長課堂“十佳精品項目”等。
科學進行師德分層,對教師提出不同層次的師德要求,不僅有利于發展師德建設理論,而且有助于豐富師德建設內涵。師德建設應以人為本,以師為本,有意識地理性地重構師德價值取向,將師德規范進行明確有效的分層,這樣教師才能體會到師德規范不僅是為了社會、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同樣也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1]楊曉東,屈智湘.教育濟當代,理論爍古今[N].中國文化報,2013-09-04.
[2]紀慶鑫.師德內涵的三個層次與兩個平衡[J].珠江論叢,2015(2):139-148.
[3]王毓殉.師德分層:師德建設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12):12-15.
G451.6
A
1671-1246(2016)19-0017-02
江蘇省衛生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立項課題(重點項目)“構建高職校師德師風全方位考評體系的研究”(JCK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