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100020)
?
核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體會與思考
楊敏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100020)
摘要:我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正經歷著重要的變革,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緊密銜接,對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在培養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科實際,嘗試臨床和科研并重、以臨床訓練為主、在臨床工作中訓練科研等能力方法,對研究生進行全面培養,著力培養臨床和科研能力綜合發展的核醫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核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
近年來,我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正經歷著重要的變革,其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緊密銜接,對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1~3]。新的培養體制突顯了專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科研能力考核則有所弱化;這個轉變有利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的提升,為我國醫療改革和醫療衛生保障提供人才儲備,但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卻有減弱的可能。如何適應上述變革,兼顧臨床和科研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導師和培養單位共同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核醫學是現代醫學影像學的重要分支,是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和融合影像學的代表學科。近年來,核醫學面臨著學科快速發展和人才不足的雙重挑戰,如何在新的研究生培養體制下造就高質量后備人才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此,筆者結合我院研究生培養工作實際,談談核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體會與思考。
我國自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以來,一直嘗試對醫學研究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培養[1]。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研究生被分為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兩種類型,前者注重臨床技能培訓,后者注重科研能力培養[2]。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范化的考核體系,各培養單位的培養和考核方法不盡相同[3,4]。一般來說,科研是主要考核內容,對科研內容和論文都有嚴格要求;臨床技能培訓和考核則被放在次要位置??茖W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區別更多體現在科研內容而不是臨床技能上,結果導致多數研究生在畢業時臨床技能不足,不能很快適應臨床工作需要[3]。
針對上述問題,加之我國衛生體制改革亟須培養大量高素質、同質化臨床醫生,國家衛計委等部門于2013年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并于2014年在全國正式實施[1]。在新的培養體制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銜接,都要在3年的培養周期內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在此基礎上,專業學位研究生還要開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并通過答辯,才能獲得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新的培養體制對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臨床培訓內容增加
傳統的核醫學顯像設備(SPECT和PET)顯著區別于CT、磁共振和超聲,核醫學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對其他影像知識的需求相對較少。相應的,核醫學研究生的大部分培訓在本科室內完成,其他影像及臨床科室的輪轉時間很短。但近十幾年,越來越多的核醫學顯像設備與CT、核磁在硬件上融合在一起,PET/CT、SPECT/CT和PET/MRI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臨床[5],甚至目前影像設備廠商已經幾乎不再單獨生產PET,不掌握CT和磁共振知識將無法勝任核醫學的日常工作。鑒于此,對于將要從事核醫學臨床工作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任務顯著增加。與其他影像專業相比,核醫學研究生臨床培訓內容增加更為明顯,同時其他學科學習內容也明顯增加,其他影像和臨床科室的輪轉時間延長,一般要占整個培養周期的1/3~1/2。
1.2科研時間減少
這是所有專業學位研究生所面臨的共性問題。當前培養體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臨床工作,對于科研工作的內容和深度、科研產出沒有硬性指標加以衡量。以我院為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完成個案報道和綜述即可進行畢業答辯,對于論文的發表數量、級別不作嚴格要求。上述培養體制的不利影響包括:(1)很多專業學位研究生、甚至是部分導師輕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因此這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同年資本科生沒有明顯差別。(2)導師有科研課題需要研究生做相應的工作,但由于擔心影響學生的臨床培養、畢業和就業,而不敢放手給研究生;或者將任務交給研究生而研究生不愿意做,使得研究生和導師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和矛盾。(3)研究生科研水平的下降將對我國醫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提高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醫務人員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發展離不開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醫學發展也要建立在規范的科研工作和不斷的科技創新基礎之上;同時,醫院的臨床工作、專業聲譽、在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更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來推動[6]。
為了應對上述沖擊,我們在核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結合學科實際,嘗試臨床與科研并重、以臨床訓練為主、在臨床工作中訓練科研等方法,對研究生進行全面培養。
2.1臨床技能培訓
2.1.1做好思想工作,幫助學生轉變觀念我國核醫學學科規模小,臨床產出少,在多數醫院尚屬于弱勢學科。受此影響,很多研究生對于核醫學迅猛發展帶來的智力、體力、心理等層面的挑戰缺乏準備。因此,我們從研究生面試即開始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包括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思想交流、高年級學長的“傳、幫、帶”、組織學生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等,通過多種手段培養研究生對專業的熱愛,并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2.1.2結合專業特點,制訂完備的培養計劃核醫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核物理、放射化學、藥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研究生要在有限的培養時間內學習眾多繁雜的知識。課程設置上我們堅持以下原則:(1)按照院校安排,將理論課學習盡量安排在周末。(2)以臨床醫學為主,主要時間用于ECT 和PET/CT顯像,利用少量時間學習放射性藥物標記、注射、放射防護等內容。(3)核物理、放射化學等內容主要依靠理論授課。
在臨床實踐中,首先應增加放射科輪轉時間,基本與核醫學學科輪轉時間相當,重點在于解剖和CT等知識的學習;其次在輪轉過程中采用報告書寫、集體讀片、病例討論等方式,反復鍛煉、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本科室的弱項及未開展項目,則將學生送到兄弟單位進行專項培訓[7]。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被大量重復性工作所累,我們精心設置分病種的實踐項目;同時每年選派研究生參加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學習班,增加對專業前沿領域的了解。
2.2科研能力培養
在新的培養體制下,雖然科研能力培養被放在次要位置,但切不可偏廢。我們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
2.2.1選取臨床研究課題,臨床與科研工作同時推進我們按照由淺及深、量體裁衣原則,逐步鍛煉學生科研能力。首先,我們要求研究生對疑難和少見影像病例進行總結,撰寫個案報道。其次,在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積累后,鼓勵研究生開展回顧性研究,內容緊密結合本院特點和專業優勢,如指導研究生對肺部疾病的PET/CT顯像、肺栓塞的肺灌注/通氣SPECT顯像等進行大組病例總結,在此過程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資料歸納整理能力、統計方法應用能力、論文書寫能力。另外,一些前瞻性課題也會讓研究生參與,進行圖像采集和分析、資料整理和臨床隨訪等工作,這些工作會讓研究生對規范開展科研工作有了實質性的接觸和掌握,同時也是對臨床實踐能力的促進。在此基礎上,我們讓有興趣、有精力的研究生在業余時間里接觸基礎性研究工作,主要側重于基礎研究方法的學習。通過上述規范化培養,我們近期畢業的研究生均有研究論文發表,科研能力得到了驗證,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2.2.2重視科研思維鍛煉和培養科研思維培養是研究生未來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基礎。如果研究生只是按照導師的部署機械工作,即使在讀期間能夠完成一些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自主性科研思維,將來仍無法獨立開展科研工作。鍛煉科研思維的方法包括師生間的觀點交流、文獻閱讀和交流(Journal club)、科研材料分析、參加學術會議和學習班等[3,7],其中師生間的一對一交流是啟發研究生獨立思考的最有效途徑。
2.2.3科研工作與臨床考核相結合目前常用的臨床考核形式包括試卷、臨床操作等。我們嘗試在上述考核方式的基礎上,讓研究生在各階段學習完成后做相關領域的綜述性報告,包括該領域的核醫學顯像價值、不足、新技術等。這樣既鞏固了研究生所學,也鍛煉了其歸納、總結能力,促使研究生對本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未來進行思考,科研能力培養得以強化。
總之,新的專業研究生培養體制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次重要變革。核醫學作為一門快速發展中的學科,如何緊跟變革,培養能夠適應分子影像學、融合影像學、精準醫學的??迫瞬?,是研究生、導師、培養單位及相關政策制定部門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開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評估,也需要向行業內外的專家進行更多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J].中國教育,1998,17 (5):3-4.
[2]初乃惠,聶文娟.首都醫科大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比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62-164.
[3]楊立,楊小利,羅曉麗,等.我國臨床醫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反思[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2):261-262.
[4]李然,張偉國,熊坤林,等.淺談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以醫學影像學為例[J].重慶醫學,2014,48(7):887-889.
[5]段小藝,徐貴平,強永乾,等.“大影像”學科發展對醫學影像專業研究生培養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4):618-620.
[6]魏永祥.學院型醫院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初步探討[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5,28(6):253-255.
[7]范占明,李宇.影像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5,12(6):124-125.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