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鎮生,李才,田作春,吳挺洲,許有忠,朱勇德
(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心胸外科1、急診科2,海南 三亞 572000)
35例肺隔離癥的外科診治分析
鄧鎮生1,李才1,田作春1,吳挺洲1,許有忠1,朱勇德2
(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心胸外科1、急診科2,海南 三亞 572000)
目的 探討肺隔離癥的臨床特點和診療方法,以助于降低誤診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13年6月經手術證實的35例肺隔離癥患者臨床資料。結果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8~62歲,平均32歲。術前胸部增強CT檢查26例,CTA確診11例,手術探查及病理確診9例。術前誤診23例,誤診率為68.6%。病變位于左下肺葉24例,右下肺葉10例,左上肺葉1例;葉內型28例,葉外型7例。術中確診合并下肺靜脈瘺1例、肺結核3例、支擴3例、肺癌1例、真菌性肺膿腫1例。隔離肺組織血管來源于胸主動脈24例,橫膈動脈4例,腹主動脈4例,肋間動脈1例,無血管供應4例。平均手術時間135.5 min,平均失血量384.6 mL,術中大出血3例。術后胸腔引流平均置放4.4 d,術后住院時間平均8.6 d。術后出現并發癥3例,術后均順利出院,無圍術期死亡。結論手術切除隔離肺組織是肺隔離癥的最佳治療手段,胸部CTA影像檢查有助于鑒別肺囊腫、支氣管擴張癥和肺隔離癥,以幫助降低誤診率,指導外科醫生手術方案的選擇。
肺隔離癥;誤診;治療;胸腔鏡
肺隔離癥(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是一種先天性支氣管發育異常的疾病,即一部分無功能肺組織與正常肺組織分隔,由體循環的大動脈分支為分隔肺組織供血[1]。由于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及影像學形態,肺隔離癥容易被誤診為肺囊腫、支擴或肺炎,甚至肺癌,導致較高的手術風險和醫療意外或醫療事故[2]。目前手術切除隔離肺組織是最佳治療手段,近年胸腔鏡微創技術也開始應用于肺隔離患者[3]。現回顧性分析我院35例肺隔離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臨床特點、診斷情況和治療效果,旨在進一步提高臨床診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0年6月至2013年6月入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35例肺隔離癥患者。回顧性分析35例肺隔離癥患者的臨床特點、影像學特點、術前診斷的準確性、手術方式、術中所見和術后隨訪情況。35例患者男性21例(60%),女性14例(40%);年齡8~62歲,平均32歲。患者平均病程為8.4年。23例患者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65.7%),其中5例合并發熱,12例合并胸痛,2例合并發熱和胸痛;5例患者主要以咯血癥狀就診(40%),均合并胸痛,其中2例合并發熱;7例患者無癥狀,做胸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
1.2 術前影像學及診斷情況 術前均行胸部影像學檢查(胸部X線、普通胸部CT、增強胸部CT和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線檢查和普通CT檢查,26例行增強胸部CT檢查,其中11例因高度懷疑肺隔離癥而行CT血管成像檢查。18例表現為實質性占位,直徑2.3~7.4 cm,其中10例可疑肺癌,4例可疑為肺囊腫,1例發現左后縱膈腫塊合并有左側源于膈肌的腎上腺瘤,可疑異位嗜鉻細胞瘤,其余性質不明;4例表現為支氣管擴張伴感染;1例表現為肺部結核;11例確診為肺隔離癥。所有患者經術前影像學檢查的誤診率為68.6%。26例經增強CT檢查的病例中,11例確診為肺隔離癥,均系經CT血管成像檢查確診。12例患者行支纖鏡檢查均未見支氣管畸形、擴張或受壓,但病變部位支氣管均伴有慢性炎癥改變。
1.3 手術治療情況 所有患者采用氣管內雙腔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35例患者中25例行開胸探查術,10例行胸腔鏡探查術。35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35.5 min,平均失血量384.6 mL,術中大出血3例。開胸探查術常規作后外側切口,全胸腔鏡手術行3孔操作。術中均探查到隔離肺組織和異常血管來源而確診肺隔離癥。術中發現隔離肺組織位于左下肺葉24例(69%),其中葉內型20例(后基底段10例,內基底段4例,外基底段3例,背段3例),葉外型4例;右下肺葉10例,均為葉內型(29%,后內基底段6例,內基底段2例,背段1例,后基底段1例);左上肺葉1例,為葉外型(2%)。肺隔離組織血管來源于胸主動脈22例,橫膈動脈4例,腹主動脈4例,肋間動脈1例,來源于多支異常血管者4例。在游離血管過程中,1例因未發現第2支異常動脈造成損傷并出血,經及時處理未造成不良后果;3例在離斷下肺韌帶旁異常動脈(主動脈分支)時,因血管直徑較粗(約2 cm)及管壁質脆導致破裂,近端動脈縮回出現大出血,使用心耳鉗夾閉及3-0 prolene穿墊片單純間斷縫合近端血管后完成止血。35例患者中行左肺下葉切除術者18例,左下肺隔離肺(葉外型)切除術者4例,左下肺內基底段切除術者2例,右肺下葉切除術者10例,左上肺隔離肺(葉外型)切除術者1例。
1.4 術后隨訪情況 所有患者均于術后病理診斷證明為肺隔離癥表現,其中1例經術后病理確診為肺腺癌合并肺隔離癥,1例左下肺隔離癥(葉外型)和1例右下肺隔離癥(葉內型)術后病理均發現隔離肺組織合并慢性真菌性膿腫。患者術后平均胸腔引流管放置4.4 d,平均術后住院時間8.6 d,無圍術期死亡,術后均順利出院。平均隨訪5.5年(1~14年),1例死亡,死亡原因是該病人肺癌術后復發。1例左下肺隔離癥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術后一年半內因咯血入院兩次,復查胸部增強CT及纖支鏡提示出血來源于左上肺下舌段,原因可能與長期慢性感染相關,經止血、支氣管解痙藥物等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康復出院,隨訪至今病情無復發。
肺隔離癥為先天性肺組織發育畸形,該異常肺組織可能與支氣管相通,通常由異常體循環動脈分支供血。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咯血或胸痛等不同程度的肺部癥狀,也可以無癥狀,而CT平掃檢查時也往往僅表現出炎性改變、支氣管擴張和占位病變,容易被誤診為肺部感染、肺囊腫、支氣管擴張甚至肺癌等,國內有報道該疾病的初診誤診率高達79.2%[2]。增強CT可以顯現血管走行,進一步CT血管成像可以更明確地觀察異常血管確診[4]。我院診治的35例患者誤診率高達68.6%,可能與基層醫院醫務人員對肺隔離癥認識不足相關;而CT血管成像的確診率達到了100%,驗證了CT血管成像是術前確診肺隔離癥的金標準。CT血管成像不僅成功鑒別了肺炎、支擴、肺囊腫等疾病,而且為手術提供了異常血管直徑大小、數量、來源和位置。術前纖支鏡檢查活檢臨床意義不大,但可了解支氣管內膜血管有無異常變化,以排除支氣管擴張出血。
隔離肺組織切除或病變肺葉切除是根治肺隔離癥的唯一手段,也是診斷肺隔離癥的直接手段[5]。傳統后外側切口開胸手術能夠安全有效地清除病灶,但對于胸腔內有廣泛粘連和異常血管隱蔽的患者,容易造成手術切口和創傷過大,術后恢復較慢[6]。近年來胸腔鏡手術在一定程度取代了傳統開胸手術,一定程度降低了患者的創傷和痛苦,縮短住院時間。胸腔鏡在肺隔離癥手術中逐漸應用,Kestenholz等[7]和Shen等[8]分別報道了14例和25例經VATS治療肺隔離癥的患者,有效解決了胸腔內粘連和異常滋養血管隱蔽等問題,且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較以往開胸手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和引流管置放平均時間甚至更少,所有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我院10例胸腔鏡肺隔離癥手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余25例開胸手術有3例發生大出血。無論開胸或者胸腔鏡手術,術者均應小心謹慎地處理直徑較大的體循環異常分支動脈,確保結扎動脈時避免血管破裂的危險;無論術前確診或高度懷疑肺隔離癥是否同時合并腫瘤,當肺功能儲備較差時,應在完整切除隔離肺組織和腫瘤的同時盡可能保留殘余肺功能組織。
經過外科手術治療后大多數肺隔離癥患者預后較好,但圍術期尤其是術后需要合理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感染的發生[9]。同時應囑患者按時到醫院進行復查,以確定手術后肺組織和功能的恢復情況,避免遠期并發癥的發生。我院治療的35例患者均予以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尤其是合并真菌細菌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預后良好。因肺隔離癥發病率較少,我們僅對以上35例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本研究組會繼續對以上病例進行長期隨訪,進一步觀察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1]Clements BS,Warner JO.Pulmonary sequestration and related congenitalbronchopulmonary-vascularmalformations: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natomical and embryological considerations[J].Thorax 1987,42(6):401-408.
[2]陳亮,孟自力,洪永青.肺隔離癥24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 2012,28(24):4198-4199.
[3]Gonzalez D,Garcia J,Fieira E,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1,12(1):77-79.
[4]張俊勇.放射CT對肺段隔離癥的診斷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8(12):76-77.
[5]鮑軍,武百強,潘琦,等.33例肺隔離癥的臨床診治經驗[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4):552-553.
[6]梁小碧,李渝芬,曾少穎,等.肺隔離癥3種手術方式結果的比較分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5,21(2):187-190.
[7]Kestenholz PB,Schneiter D,Hillinger S,et al.Thoracoscopic treatment of pulmonary sequestration[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6, 29(5):815-818.
[8]Shen JF,Zhang XX,Li SB,et al.Complet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J].J Thorac Dis 2013,5 (1):31-35.
[9]陸劍冰.肺隔離癥患者手術治療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0):219-220.
R563
B
1003—6350(2016)10—166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0.040
2015-11-22)
朱勇德。E-mail:dzhsheng@mail2.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