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健,范 穎,顏 祈,燕 燕(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847)
?
研究生科學道德培養方法初探
盧健,范穎,顏祈,燕燕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847)
摘要:從科學道德的含義入手,總結研究生存在的主要科學道德問題,指出可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系列講座、組織主題辯論會、發揮導師的模范作用來教育引導研究生,為研究生營造良好的科學道德環境,同時應制訂規范、建立誠信檔案、改革考評制度、成立監督機構來科學監管,方能使研究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自律,從而更好地完成科學任務,成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關鍵詞:科學道德;研究生;培養方法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已經成為一項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而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并非單純地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思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術,還要注重對研究生科學道德的培養。
“道德”一詞源于《道德經》,“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科學道德是道德在科學技術活動中的表現,主要指科研活動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應具備的道德素質,既表現為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時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體表現為指導科技工作者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或規范。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認為,科學道德是對人生的理解和對科學的理解相結合的產物。
科學道德問題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規范、行為準則、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風氣、治學原則等方面出現的失范現象,反映了現代科研體制在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其主要表現為科技工作者對科研活動的客觀規律尊重不夠,過分看重短期目標,急功近利;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嚴重缺失,缺乏批判質疑的精神,團隊協作意識不強;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官本位”、學術霸權問題突出;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動中,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科研倫理底線受到挑戰;公民科學素質不高,對科研活動的監督能力不強。這些問題都助長了學風浮躁和不端行為的發生。科學道德問題會誤導科學研究的方向,導致科技資源低效使用,甚至引發腐敗行為。
要從根本上杜絕科學道德問題的出現,必須從基礎教育入手,這就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行為,牢牢恪守科學道德和優良學風的基本規范。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常見的科學道德問題主要有以下8種類型:(1)捏造數據或結果,破壞原始數據的完整性;(2)篡改實驗記錄和圖片,篡改他人作品的內容;(3)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抄襲他人作品等;(4)成果、學術論文一稿多投;(5)購買或由他人代寫學術論文;(6)發表學術論文時未經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署名,或未經項目負責人同意標注資助基金項目;(7)虛開或篡改發表文章接收函,虛開實驗經費發票;(8)偽造導師或專家推薦信及其他評定意見,偽造導師、領導或專家簽名。其中又以(1)、(2)、(3)最為多見。
3.1教育引導,營造氛圍
目前,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發現,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認為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缺乏了解,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沒有系統地了解和學習過科研道德知識。由此可見,加強科學道德教育勢在必行。研究生培養單位應發揮學校、導師和研究生組織的作用,努力營造境界高尚、底蘊深厚、激勵創新的大學文化氛圍。
3.1.1開設研究生科學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將研究生科學道德培養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中,明確科學道德培養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強化研究生對科學道德培養的重視程度。開設研究生科學道德教育相關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相關科學道德各級文件的解讀、古今中外科學道德典范、科學道德問題事件分析及學術論文科學性探討等。
3.1.2舉辦“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的系列講座圍繞“科學道德”這一主題,從科學精神及其內涵、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學術不端問題、科研倫理、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楷模等方面著手,聘請國內資深專家定期舉辦講座,大力宣傳科技界治學典范和道德楷模,進行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案例警示教育。講座結束后,就講座內容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并要求研究生上交書面交流心得。
3.1.3組織開展與科學道德問題相關的主題辯論會要求正反兩方研究生全面收集資料,突出良好的科學道德修養對研究生成長的重要影響及科學道德問題在研究生科研過程中的危害,從正反兩方面引導研究生嚴格自律,并加強科學道德修養。
3.1.4充分發揮導師的模范作用導師在研究生求學過程中扮演了諸多角色,導師的學術思想、治學態度及人格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研究生。這就要求導師嚴謹求實、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誠信和創新的科研環境。
3.2完善制度,科學監管
對研究生開展科學道德教育通常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尚未引起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足夠重視,多未形成成文的管理制度與監督體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科學道德管理規范與監督制度是研究生由被動接受教育變成主動自律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科協先后頒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學術科學道德規范》《科技期刊道德規范》《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等文件,使研究生科學道德培養有據可依、有綱可循。
3.2.1制訂《研究生學術道德標準和學術規范》制訂和完善科研行為規范,將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納入研究生培養環節,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學術道德、學術倫理和學術規范教育,加強導師師德教育,懲治學術不端行為。
3.2.2編寫《科學道德宣講讀本》《科學道德宣講讀本》以當前科技工作者普遍關心的科學道德建設熱點和難點問題為主要內容,作為研究生的學習資料,可以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科學道德觀,同時有助于指導研究生遵守科研活動中的科研規范。
3.2.3建立研究生誠信檔案建立研究生誠信檔案,完善記錄機制,內容包括研究生本人承諾書、研究生基本情況、品行說明、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經濟狀況、信用記錄等。基于誠信檔案,對研究生誠信狀況按級別進行科學分類,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標準,成立相應的研究生誠信評估部門,構建誠信測評體系。
3.2.4改革考評制度,做到獎懲分明改革現行的考核評價、評估與獎勵制度,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將科學道德評價納入考評范圍,并予以量化,加大權重,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加大防范和查處不端行為的力度,明確獎懲辦法,對違背科學道德規范的不良行為視具體情況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行政處分、取消資格等處罰。
3.2.5成立監督機構,加大監管力度成立專門的科學道德監督機構或學生組織,制訂監督條例與辦法,重視師師、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加強監督檢查,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監督手段,增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威懾力。對查證屬實的不端行為給予應有的處罰,使違規者付出必要的代價。
教育和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科學合理的道德規范和約束機制,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精神,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務,成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2-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