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劍
(江漢大學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貼近生活講藥理——乙醇
葉少劍
(江漢大學醫學院,湖北武漢430056)
生活中有些日常用品中包含著藥理學知識,比如大家熟悉的乙醇。在藥理學教學中讓學生理解記憶乙醇的藥代學和藥效學知識,也就記住了許多藥理學基本概念。本文介紹的在藥理學總論和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學中穿插引入乙醇相關知識,從而增強藥理學教學效果的具體方法,也是向大眾普及藥理學知識的有效手段。
藥理學;日常生活;乙醇
藥理學教學中我們經常借用臨床案例來使呆板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教師應該認識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有些物品也包含著藥理學知識,有助于藥理學教學。由于學生熟悉這些物品,學習時不會感到陌生,因此理解和記憶效果也較好。乙醇就是這樣一種物質。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將酒(乙醇)與藥理學學習聯系起來,還具有科普效果。
學習藥理學總論中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時,均可安排穿插與乙醇相關的內容。藥代動力學教學中,可以與乙醇聯系起來的內容有藥物的消除、藥酶的個體差異、藥酶的誘導和抑制、藥物消除動力學模式等。大家都知道,個體間酒量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人喝少量酒便面紅耳赤,而有的人則酒量很大,不會輕易醉酒。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肝臟參與代謝酒的酶中的乙醛脫氫酶具有顯著的遺傳性。該酶豐富,則此人肝臟代謝乙醇能力強,能喝酒;此酶天生少的人則不勝酒力。讓我們先來看看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乙醇首先轉變成乙醛,再由乙醛轉變成乙酸,最后由乙酸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醛轉變為乙酸的過程就由乙醛脫氫酶催化,當這個環節速度過慢時,乙醛會因來不及代謝而堆積在體內,引起醉酒反應。所以,乙醛脫氫酶是乙醇代謝的限速酶。一個人肝臟內的乙醛脫氫酶數量多、活性高,代謝酒的能力就強,喝進身體的酒能夠及時得到代謝消除,就不會輕易出現醉酒現象;反之,若此酶含量少、活性低則容易喝醉。另外,乙醛脫氫酶還可以被誘導或抑制。反復多次飲酒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表現為酒量增加;而有些頭孢類及甲硝唑等藥物可以抑制該酶活性,導致乙醇代謝障礙,表現為酒量大大降低,出現急性醉酒。隨著臨床上頭孢類藥物應用的增加,由其引起的急性乙醇中毒發生率越來越高,民眾對于服用頭孢類藥物后不能飲酒的事實有比較廣泛的認識,有趣的是“用了頭孢”也成為酒桌上常見的有效“擋酒牌”。戒酒硫正是利用這個作用機制讓嗜酒者飽受“中毒”(醉酒)之苦,進而放棄喝酒的。
藥物的消除有多條途徑。喝酒后呼出的氣體中會有酒味,表明肺也是乙醇這種揮發性物質消除的途徑之一。呼氣中的乙醇濃度可以間接反映血中乙醇濃度,因此,利用吹氣法查酒駕成為一種簡單有效的初步篩選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介紹通過肺同樣可以吸收揮發性藥物,比如目前常用的吸入性全麻。
藥物的消除動力學方式有一級消除動力學和零級消除動力學兩種。一般情況下,藥物消除過程中如果有限速因素存在,則大多表現為零級消除動力學模式。在乙醇代謝過程中,乙醛脫氫酶就是這樣一個限速酶,所以乙醇主要為零級消除。這意味著機體對于體內的乙醇基本上是動用了所有的限速酶同時工作,以最大速度消除的。因此,單位時間內代謝的乙醇量是機體最大努力的結果,是基本固定的,并不能隨著飲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消除量。當單位時間內進入血液的乙醇量顯著高于消除量時,血液中乙醇濃度就會逐步增高,表現出中樞先興奮后抑制的乙醇中毒癥狀,即醉酒現象。嚴重的醉酒會導致死亡。所以,一旦飲酒者出現醉酒癥狀特別是中樞抑制表現時,千萬不能繼續喝下去,這意味著飲入酒量已經大大超過了機體的消除能力,再喝的話血中乙醇濃度會急劇升高發生危險。
在藥效學學習中,有關乙醇的相關介紹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學習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學之前,如果做一次小調查,問學生乙醇是中樞興奮劑還是抑制劑,會有70%以上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中樞興奮劑,因為生活中他們看見喝多了酒的人經常表現為興奮、多語和多動。但是,也正是這樣的問題讓少部分學生反向思考,猜測說是中樞抑制劑,但卻無法解釋為什么喝多了的人會興奮。教師此時應及時介紹中樞神經元從功能上可分為興奮性和抑制性兩大類,正常情況下后者(抑制性神經元)對前者(興奮性神經元)的功能起著調控抑制作用。抑制性神經元對乙醇抑制作用的敏感性比興奮性神經元高,導致血液中乙醇濃度較低時,抑制性神經元先被乙醇抑制,興奮性神經元失去了抑制性神經元的抑制作用,飲酒者出現興奮、多語等表現。隨著飲酒量的進一步增加,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到足以抑制興奮性神經元時,飲酒者就會由興奮轉為抑制狀態,出現嗜睡等中樞神經抑制表現。
介紹中樞抑制藥物的相互作用時,筆者通常會提到“卓別林之死”。1977年,身體健康的著名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88歲。圣誕前夜,他在瑞士的住所設宴與親友歡聚。席間,卓別林談笑風生,開懷暢飲。酒后,家人及親友都入睡了,而卓別林久久睡不著,就服用了幾片安眠藥,昏昏沉沉地睡了。深夜,家人發現卓別林“一睡不醒”。卓別林的遺體運回美國后,美國政府調集大量專家查其死因,都沒有結果。后來,紐約著名生物化學家利伯等對卓別林的死因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并進行大量實驗,揭示卓別林是死于酒后服用鎮靜催眠藥,因兩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協同性抑制增強,導致呼吸抑制。這個案例提示大家,對于酒后興奮使用中樞抑制劑是十分危險的做法。
另外,乙醇作為醫療衛生工作中的消毒劑在人群中的知曉率很高,常用濃度為75%。70%的乙醇便可對生物中的蛋白質成分產生凝固變性作用,進入細菌或微生物內部破壞其蛋白功能,起到微生物殺滅作用。濃度超過75%,乙醇可以迅速使細胞外膜變性,通透性降低,進入細菌內部的乙醇反而減少,滅菌作用減弱。因此,用于消毒的乙醇濃度不能超過75%。由此引出一系列問題,市場上有些飲用酒的度數也高達70度,直接飲用的話會對胃腸黏膜造成什么影響呢?就餐飲用高度酒真的對胃腸有“消毒”作用嗎?高度酒對胃腸黏膜到底是損傷還是保護呢?以此引發學生思考。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質介紹藥理學知識,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乙醇,不僅能加深學生印象、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普通民眾的藥理學知識普及也有不錯的效果。通過乙醇的藥理點滴引入陌生的藥理學概念,可以消除學生對藥理學的神秘感和恐懼感。
G421
B
1671-1246(2016)03-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