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平(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原因及對策
羅永平
(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有基于與同年齡段其他人群相同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共性原因,也有基于中職學校這一特定環境的特殊原因。本文在對這一特殊群體犯罪現狀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誘使其犯罪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應對策略。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
中職學校學生主要是年齡在15~17歲的未成年人,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辨識和社會認知能力較差,大多數法制意識較淡薄,加之中職教育重職業技能輕道德法律教育等原因,使這一群體存在很大的犯罪隱患。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他們極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探尋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并提出有效應對策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隨著中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急劇攀升。2013年我國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在校生人數為19 229 842人[1],占全國同年齡段總人數的近1/3。與此同時,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日益凸顯。《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全市法院共判處未成年罪犯1 053人,占判處罪犯總人數的3.6%;在上述未成年罪犯中,在校生比例達21.6%,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約占67%。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一個公眾話題,成為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2]。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來看,有兩方面基本原因。一是基于該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而產生的共性原因;二是基于中職學生所處的生活氛圍和教育環境而產生的特殊原因。
2.1共性原因
從年齡結構和發育程度來講,中職學校未成年人與同年齡段其他人群一樣,均處在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青春期。該年齡段青少年身體逐漸發育成熟但心智發展相對滯后,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不同步的矛盾在一定時段內持續存在。一是身高、體重、胸圍、肌肉、骨骼增長迅速(且急劇靠近或超過成人),各器官及其功能較前變化明顯,而心智尚處于從懵懂狀態向成熟懂事過渡階段,心理社會適應性和調試能力極不穩定,認知能力和思維模式尚顯稚嫩;二是追求自由、擺脫各種羈絆的獨立精神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與之相適應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儲備明顯不足;三是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而性心理、性道德和法制觀念顯著缺失。因此,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急需良好的誘導,以培養心智,規范行為,疏解緊張心理,緩沖各類矛盾和沖突。否則,極易發生心理異常、人格異常,最終演變為各類犯罪行為的誘因。
2.2特殊原因
2.2.1中職學校教育管理方面原因 首先,中職學校過分偏重職業技能教育而忽視法律素養和道德觀念培養。中職學校一般學制3年,出于職業技能訓練的需要和特殊培養目標的要求,必須安排大量時間用于實習,實際在校學習時間有限。在校教育多以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為主,有助于約束和規范學生行為的法律課大多沒有單獨開設,有助于其心智良好發育和完美人格養成的德育課也同樣被淡化或忽視,以致學生無法及時得到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的滋養,部分學生幾近“法盲”,這是中職學校在校生犯罪時有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學生管理工作漏洞。客觀而言,部分中職學校在生源不足、無序競爭的情形下,出于自身生存考慮,一再降低招生門檻。許多學生本身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差,甚至有相當比例學生在入校前就沾染了諸多不良習氣,這給中職學校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同時,部分中職學校還存在硬件較差、校舍建設不合格、管理設施不完善和管理人員配備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客觀上放縱了本身自控能力偏弱而又脫離家庭管理的中職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其逐漸出現逃課、打架斗毆、包夜上網、賣淫、吸毒等行為,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2.2.2網絡環境原因 網絡因其體系的開放性、內容的動態性、制約的松散性等特征而深受未成年人關注。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3],18歲以下未成年網民占到其中的1/5。而網絡在便利人們娛樂、生活的同時,不良網絡文化也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誘因。主要表現為:(1)受網絡暴力游戲的影響而實施的故意傷害、搶劫、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犯罪;(2)受到色情信息誘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實施的強奸、猥褻等犯罪。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型自媒體不良文化影響,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呈上升趨勢。據了解,這部分人群使用貼吧、論壇、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體較為普遍,而負面影響業已顯現。由于中職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而學校不可能對其課余時間使用移動終端上網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個別學生在利用微信、QQ、陌陌等軟件交友的同時,擇機進行詐騙、強奸、搶劫、招嫖賣淫、吸毒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或編造虛假信息、侮辱誹謗他人、煽動社會矛盾、制造群體事件。上述違法犯罪行為在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預防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為關鍵的是施教機構的良好教育與有效管理。
3.1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前提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與其身心發展不成熟有直接關系,應改變以往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狀況,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首先,針對中職學校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校學生大多處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極易扭曲的人生發展危險期,其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對積極健康心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中職學校在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道德素養的同時,尤須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和生理衛生教育。具體可采取開設心理輔導課程、開展心理講座和進行心理咨詢等方式提高學生心理成熟程度,借以化解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成熟相對滯后的矛盾,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并能在處于應急狀態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針對中職學校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上升趨勢,應適時進行性健康、性道德教育。中職學校未成年人逐漸進入性機能成熟期,但其性心理、性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相對滯后。中職學校應針對這一特點,適時進行系統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幫助其抵制不良性文化,從而扼制性犯罪的發生。
最后,針對中職學校某些特定群體予以特殊心理輔導。主要指對來自問題家庭、已染指社會不良習氣等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關注和個性化心理輔導。
3.2加強法制教育是基礎
中職學校未成年人法律知識缺乏是這一群體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進行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是預防其犯罪的基礎。
首先,中職學校應配備專業法律教師,針對學生特點組織教學。有些中職學校沒有專職法律教師,法制教育或由其他教師代勞,或聘請駐地派出所警員,導致法制教學不系統、不全面、不專業,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其次,增加中職學校法制課程課時量,加強法律基礎知識學習。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是培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關鍵。應改變以前中職學校教學計劃中法律課程內容安排過于簡單、課時不足的做法,可將民法、刑法、婚姻法、勞動法等法律學習作為中職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是學生走入社會應有的法律儲備。
最后,改變法制教育方法,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將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學習作為法制教育的重點;二是講解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盜竊、尋釁滋事、強奸、猥褻、賣淫、侮辱他人、吸毒販毒等中職學校未成年人容易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使其對違法犯罪的后果有充分認識,對法律的威懾力有充分體會;三是改變法制教育照本宣科、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采用案例討論、法律知識競賽、播放庭審視頻、“請警官到課堂”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另外,還要充分利用身邊發生的具體違法犯罪案例以及學生熟悉的文藝、體育明星違法犯罪案例,恰當進行宣傳教育。
3.3加強學生管理是關鍵
中職學生既未成年又離開家庭到學校學習、生活,這就使中職學校的管理責任更為重大,任務更為艱巨。
首先,完善硬件設施。中職學校在改善日常教學所需的教室、機房、圖書閱覽室、實訓基地等設施的同時,應完善學生住宿設施,確保男、女生宿舍的有效隔離;增加監控設施投入,確保各重要區域的監控全覆蓋,以便管理人員能及時發現學生違紀違法行為,適時進行有效干預。
其次,注重課余時段管理。從一定角度看,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重點在課余時間,尤其在夜間。為此,學校應配備足夠的管理人員,特別防范部分學生夜間離校、包夜上網行為的出現。
再次,堅持精細化管理理念。精細化管理要求將學生管理落實到每一個環節,覆蓋到每一個區域,延續到每一個時段,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具體包括:制定完善包括對學生嚴格的考核、處罰在內的各項制度,使其有效作用于學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學生管理無死角、無盲區;確保包括課余時間在內的每一時段有專人監管;確保各項檢查、監督(尤其針對特殊學生的監督)制度的落實。
最后,中職學校應與所在地公安、工商、文化、社區等機構建立良好溝通、協調機制,及時提供引誘學生違法犯罪的社會閑散人員信息,配合相關部門查處打擊違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服務、煙酒甚至毒品的經營場所,確保校園周邊良好的治安環境。
[1]《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張銀環.中職學校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及預防教育的對策[J].法制博覽, 2013(5):283.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
G40-058
A
1671-1246(2016)01-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