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芬(桐鄉(xiāng)市衛(wèi)生學校,浙江 桐鄉(xiāng) 314500)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腹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運用
楊建芬
(桐鄉(xiāng)市衛(wèi)生學校,浙江 桐鄉(xiāng) 314500)
本文在分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腹部外科疾病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典型病例,介紹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腹部外科疾病護理教學中的實踐過程:課前先學資源準備→學生課前先學→師生課堂互動,并闡述各環(huán)節(jié)的做法。最后,提出對該模式下“學”與“教”觀念性轉變的看法。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腹部外科;護理教學
當今,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2012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預測了未來5年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核心趨勢,其中包括“富有挑戰(zhàn)性的主動學習將成為課堂教學新的重點”[1]。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讓學習的控制權逐漸從教師、管理者手中轉移到學習者手中,動搖了誕生于大工業(yè)時代、以標準化和批量培養(yǎng)人才的現行教育體系。
翻轉課堂,是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上聽講知識、課后完成作業(yè)的學習形態(tài)而言的[2]。它的基本特點是“先學后教”,課前學生學習教師準備好的學習材料(教學微視頻等),完成相應作業(yè);課堂上,則通過教師的幫助、同學的互動實現知識內化,包括釋疑解惑、系統(tǒng)梳理、知識運用、技能提升、鞏固拓展等。
腹部外科疾病是外科臨床的常見病,主要包括急性腹膜炎與腹部損傷、胃腸疾病、肝膽胰疾病等。腹部外科疾病相互聯(lián)系緊密,有的互為因果,有的臨床表現與診治護理措施相似。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按章節(jié)逐一講授腹部外科疾病,學生被動學習,因個體差異大而收獲不同。不少學生難以建構起腹部外科疾病護理的知識體系,難以實現以點帶面、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的教學目標。
急性腹膜炎在腹部外科疾病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對其知識的把握,可在學習其他腹部外科疾病中起到引領、貫穿、融會的作用。為此,筆者從急性腹膜炎教學入手,制作微視頻、導學案,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主體還給學生,把教學內容化繁雜為系統(tǒng),優(yōu)化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實現腹部外科疾病護理知識學習目標。
中專護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智能手機擁有率高,能熟練上網、操作QQ與微信平臺,這為翻轉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打下基礎。
3.1教師準備課前先學內容
3.1.1設計教學目標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不能是教師或教育工作者[2]。
急性腹膜炎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目標:學生能說出急性腹膜炎的常見病因,能描述急性腹膜炎的臨床表現,能列舉手術前后的護理措施。
能力目標:學生能評估病人的身體與心理狀況,能制訂手術前后的護理計劃,能實施護理措施。
情感目標:在病情觀察中學生表現出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在身心整體護理中學生體現出關愛、耐心、負責的職業(yè)態(tài)度。
3.1.2制作微視頻與導學案 設計典型病例。課前設計“急性腹膜炎”典型病例,作為教學微視頻制作及學習的主線:張先生,45歲,有消化性潰瘍病史5年。今中餐后突感上腹部持續(xù)性刀割樣劇痛,疼痛很快波及全腹,伴惡心嘔吐,急送入院就診。體格檢查:體溫38.6℃,脈搏102次/分鐘,呼吸22次/分鐘,血壓105/75 mmHg,神志清,急性痛苦病容,鞏膜無黃染,腹平坦,腹式呼吸消失,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上腹尤明顯,肝濁音界縮小,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消失。
制作微視頻。(1)設計腳本。微視頻教學內容不是書本內容的簡單重復,要找到學生學習的難點、重點。按上述典型病例護理工作流程,在腳本設計中充分考慮評估病因、病情、手術前后護理措施等重、難知識點。(2)錄制視頻。采用混合合成的視頻制作方式:病因、臨床表現等知識點的講解,采用PPT錄屏式+講解錄音;護理評估、手術前后護理,采用拍攝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制作;胃腸減壓護理,可從網上下載相關視頻。運用Camtasia studio軟件,將上述素材編輯在一起,去除噪音、冗余信息、不當信息、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因素等。制成后的微視頻時長7 min。
設計導學案。為了讓學生課前先學路徑有所指,學習之中有所思,學習之后有所悟,學習效果有所驗,教師課前設計導學案,以配合對微視頻的學習。急性腹膜炎的導學案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習路徑、學習任務,建議學生提出學習疑惑和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其中學習任務主要有:列舉病因、說出主要癥狀與體征、提出手術前后護理措施、探究腹腔穿刺的臨床意義。
3.2學生完成課前學習
3.2.1發(fā)布學習任務和內容 一般在課前1天布置學習任務,通過班級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教學微視頻,發(fā)放導學案,提出學習路徑和要求,指導學生自學。
3.2.2學生課前學習 學生利用自修課、課余或其他時間,結合書本和微視頻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查找課外學習資源、相互交流討論,達到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并完成微信平臺和導學案上布置的作業(yè)。
3.2.3課前學習效果反饋 課前,教師瀏覽微信平臺學生留言,收取導學案作業(yè),詢問學習進度和困難,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這一及時反饋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評價滯后的狀況,能夠在課堂上及時、有針對性地采取補救的教學措施。學生課前學習之后,反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難以把握不同原因所致腹膜炎的臨床表現,給病情觀察、病情判斷、護理措施擬定等帶來困難。這些信息為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提供了重要依據。
3.3師生課堂互動
3.3.1釋疑鞏固 課前學習,主要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但對還沒有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消除疑惑、理解鞏固,這也是課堂上教師的首要任務。
根據學生的課前反饋,在急性腹膜炎學習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著重分析、比較不同原因所致腹膜炎的病理變化,由此得出臨床表現異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病情觀察、護理措施等方面的學習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3.3.2梳理內化 微視頻主要呈現的是重、難點,是碎片化的零散知識點,不少學生難以建構起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知識,系統(tǒng)整理,全面掌握疾病護理知識。
在急性腹膜炎課堂教學中,以課前設計的典型病例為題材,以護理工作流程為主線,系統(tǒng)梳理了入院后的評估病情、提出護理問題、確定護理目標、擬訂護理計劃、實施手術前后護理措施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知識結構與脈絡,建成流程圖、知識樹,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
3.3.3拓展提升 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課堂上,教師需要準備相關的問題或疾病案例,讓學生舉一反三,活學活用,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在急性腹膜炎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視、觸、叩、聽”腹部檢查技能實踐,出院宣教的角色體驗,“護考鏈接”實戰(zhàn)演練,呈現了因膀胱破裂所致腹膜炎的病例,供學生討論、實踐,完成模擬的護理任務。
3.3.4新知探究 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究推理可以激發(fā)思維,樹立自信,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有關聯(lián)性的學習內容和問題,一則滿足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二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急性腹膜炎課堂教學中,教師拋出“肝癌結節(jié)破裂”病例,讓學生思考其與“胃腸破裂”病例的區(qū)別,引導學生從肝臟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等角度去思考,收到了良好效果,也為肝脾等腹腔實質性臟器損傷的學習打下基礎。
3.4在腹部外科其他疾病的護理教學中實踐翻轉課堂
在急性腹膜炎翻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急性闌尾炎為例介紹腹部外科其他疾病護理知識。
急性闌尾炎是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常見原因,不同病理類型的闌尾炎會導致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腹膜炎,從而引發(fā)不同的臨床表現和預后。鑒于此,筆者著重在急性闌尾炎的病理變化上做文章,通過3 min的微視頻,比較了急性單純性、化膿性、壞疽性闌尾炎的病理變化,從中引申出不同的臨床表現、并發(fā)癥和治療護理措施。
由于學生已經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了急性腹膜炎的知識體系,故很容易將急性闌尾炎的碎片化知識點建構入該病護理的知識體系中。而護理評估方法、手術前后護理措施等學習目標,均已在急性腹膜炎的學習中達成,此時可直接進入案例分析與實踐運用環(huán)節(jié)。
4.1翻轉課堂,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
課前學習,由學生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和方法,順應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先學后教”,課前的主動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更容易成為課堂上的主體。由于學生是“有備而來”,在課堂互動與討論中,能夠積極參與,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4.2翻轉課堂,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實踐和體驗
按照外科護理教學大綱,急性腹膜炎的學時數僅占腹部外科疾病學時數的8%,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其后92%學時的腹部外科疾病教學變得輕松、生動,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實踐、拓展和提升,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護理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
4.3翻轉課堂,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的巨大變革,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翻轉課堂背后所折射出的“學生中心”教育理念。教師要及時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教學內容的呈現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成者。教師不僅要把握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面對生成性、開放性的課堂,更要具備過硬的課堂駕馭能力、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活動組織能力、科學探究意識、情感引領策略、團隊合作態(tài)度、思辨創(chuàng)新取向等。
[1]2012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R].北京開放大學,譯.2012.
[2]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G424.1
B
1671-1246(2016)01-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