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睿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1418)
規則制約下對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的影響
——以上海市陽光體育大聯賽有氧舞蹈比賽為例
□ 鄧睿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體育部上海201418)
有氧舞蹈(AEROBIC DANCE)是在配合音樂的基礎上,通過有氧健美操的運動鍛煉形式,有節奏地進行舞動的有氧運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健美操競賽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須以社會大眾的需求為導向。在2013年有氧舞蹈項目正式成為世界健美操錦標賽的正式比賽項目。上海市充分發揮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作為陽光體育運動重要載體的作用,將有氧舞蹈項目作為新興的健美操競賽項。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錄像分析法和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跟蹤研究近三年來上海市陽光體育大聯賽有氧舞蹈比賽的技術,編排和規則。深入探討規則對有氧舞蹈藝術編排的影響與展望,以便為高校有氧舞蹈比賽的發展提供有用的參考價值。
規則有氧舞蹈藝術編排影響
為進一步提升陽光體育運動實效性,上海市充分發揮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作為陽光體育運動重要載體的作用,對體育競賽的傳統模式進行了改革,將有氧舞蹈項目作為新興的健美操競賽項目進行了創新,即將有氧舞蹈項目擴充為三十六人,從而讓盡可能多的人同時參與進來。這對有氧舞蹈比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則的變化對集體有氧舞蹈的藝術編排有了很大影響并引導發展趨勢,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本文以上海市近三屆陽光體育大聯賽普通高校組有氧舞蹈比賽前三名隊伍的成套隊形變化與調動(流動隊形)、空間與層次變化、成套元素運用方面、成套整體風格為研究對象。
本文運動文獻資料法、錄像分析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3.1、規則制約下對成套隊形變化與調動(流動隊形)方面的影響
3.1.1、規則制約下對成套隊形變化的影響
成套隊形變化是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中規定成套隊形變化次數不得少于6次,如少于6次,每少1次則相應的給予減1分,除此以外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未對成套隊形變化的時間長度以及間隔時間給予明確規定。由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隊形的變化包括36名運動員各自位置改變或由一種隊形圖案變為另一隊形圖案,故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中,如僅追求成套隊形變化次數地編排,而忽略成套隊形變化的時間長度以及間隔時間地設計,則會直接影響評委裁判對其有氧舞蹈藝術表現的評分以及觀眾對其隊形變化的運動美觀賞。
因此,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下,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隊形的變化應展現出隊形變化銜接的流暢性、隊形變化圖案的原創性以及隊形變化方式的復雜性并籍此給評委裁判以變幻莫測、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增添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的觀賞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過多的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隊形變化會加重36名運動員完成成套動作的難度,影響36名運動員動作一致性的完成,導致完成一致性的失分。
3.1.2、規則制約下對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的影響
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比賽中,當成套動作完成期間,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是藝術評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移動路線在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中作用最為明顯。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規定成套動作須有向前、后、側(左、右)、斜線與弧線五個方向的移動路線移動,否則將予以相應的扣分。基于這一規則的規定,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的藝術編排中需要充分利用比賽場地平面區域,重視36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方向與移動路線,在展現向前、后、側(左、右)、斜線與弧線五個方向以及移動距離長短相對均衡的基礎上,盡量編排設計出不重復的移動路線和不重復的移動軌跡,以此通過獨特、流暢、快速以及新穎的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方式,給予評委裁判與觀眾視覺上的直觀刺激效果。
3.2、規則制約下對成套空間與層次變化方面的影響
3.2.1、規則制約下對比賽場地平面區域使用的影響
為了充分達成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成套動作的觀賞性與藝術表現價值,規則規定36名運動員需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比賽場地平面區域,尤其是平面區域的四個角落均需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切忌站立于狹窄的比賽場地平面區域進行有氧舞蹈的表演,否則將會予以扣分。這意味著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下,36名運動員須充分展示出對整個比賽場地平面區域的使用,尤其是對比賽場地平面區域空間中位置與角落位置使用的均衡性。而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空間與層次變化的藝術編排中,編排創設出合理有效、均衡流暢的移動路線,并注重36名運動員完成隊形變化的簡潔流暢,而非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影響下,盲目地追求場地平面區域使用的均衡性,致使成套隊形變化與調動(流動隊形)產生相似或相同路線或隊形的感知效果。
3.2.2、規則制約下對空間轉換與運用的影響
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成套動作的創新編排過程中合理、充分、均衡地利用比賽場地的三個層次空間,亦是評判有氧舞蹈項目藝術編排特點及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依據之一。從三十六人有氧舞蹈的規則看,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須表現出地面(A)、站立(B)與騰空(C)三個空間的有效轉換與運用。這意味著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下,36名運動員須均衡地使用地面(A)、站立(B)與騰空(C)三個空間,且使用的頻率與次序應合理,而創新編排三十六人有氧舞蹈的過程中,應力求在均衡使用比賽場地平面區域空間中位置與角落位置的基礎上,增添成套動作移動路線的均衡性與多樣性,并強化36名運動員身體“點”與“面”變化的巧妙性與豐富性。
3.3、規則制約下對成套元素運用方面的影響
3.3.1、規則制約下對操化動作組合的影響
操化動作組合的復雜多樣性則是充分展示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運動員專項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亦是表現運動員掌握三十六人有氧舞蹈基本技術與技能,以及身體協調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樣也是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裁判評分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主要從操化動作的復雜多樣性、均衡創新性與強度幾方面入手評定其操化動作組合,并規則中明確規定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操化動作須通過上肢動作與下肢動作產生的手臂動作形式與基本步伐的改變,體現操化形式的復雜多樣性,其中,上肢動作產生的手臂動作形式主要體現在角度與高度、節奏變化、動作速度與幅度、單側動作與雙側動作(即不對稱性動作、對稱性動作);下肢動作產生的基本步伐主要體現在節奏變化、移動路線以及不同方向、速度、高度、幅度與強度等,但其操化動作組合不能出現相同或相近的操化動作。可見,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下,操化動作組合主要在于手臂動作與腿部動作多樣化與均衡性地組合,并通過上下肢動作的均衡性以及同步協調,以此展現出36名運動員的身體協調能力。當然為了展現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操化動作的強度,創新編排三十六人有氧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要從36名運動員身體“點”與“面”的變換入手,呈現出36運動員體能的優勢。
3.3.2、規則制約下對托舉與配合動作的影響
托舉與配合動作的編排與創新可凸顯有氧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并通過巧妙靈巧的托舉、默契完美的配合促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以及成套動作合理成套元素運用方面的達成。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規定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中至少編排一次托舉與配合動作,而在2013年之前的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中未對托舉與配合動作次數予以明確的規定。由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托舉與配合動作的完成需要配合與信任,并需要36名運動員中的底座運動員托起的尖子隊友改變身體姿勢或成套動作,以此展示出自身柔韌與平衡的身體素質與身體控制能力,表現出36名運動員間默契與協作關系,因此,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托舉與配合的過程中,規則規定托舉的高度限制在兩個人高度的范圍內,允許出現違例托舉動作出現,但禁止拋接動作的出現,即禁止出現底座運動員失去與被托起尖子隊友接觸的拋接動作或被托起尖子隊友手倒立并向前或向上的推進動作。這一規則使得三十六人有氧舞蹈36名運動員提供了各自特長的發揮空間。因此,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下,托舉與配合動作的藝術編排應在融合36名隊員間默契配合度、成套動作間銜接度的基礎上,凸顯出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托舉與配合動作的技巧性與觀賞性。
3.3.3、規則制約下對過渡與連接動作的影響
完美的過渡與連接動作藝術編排不僅可有效促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中的“過渡與連接美”展示出來,而且亦可促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中操化動作的復雜與難度、托舉與配合動作的流暢與自然有機結合。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未明確規定過渡與連接動作的次數、用時時間、出現時機與動作違例等,但由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中操化動作組合以及托舉與配合動作等均需通過過渡動作、連接動作組合構成,故過渡與連接動作依然受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影響。而受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制約的影響,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的過程中應重視地面動作、站立動作與騰空動作間連接與轉換的過渡;操化動作組合以及托舉與配合動作間流暢銜接的連接,通過藝術編排過渡與連接動作,避免不必要的停頓,同時避免疲乏、猶豫或完成困難的出現,使得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間的銜接更為平滑、連貫,緊湊感與藝術性更為突出。
3.4、規則制約下對音樂選擇方面的影響
完美的音樂選擇與創編可帶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與運動激情,并可有效激發創編者與36名運動員的藝術靈感與藝術表現力。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中規定任何適合三十六人有氧舞蹈的音樂均可采用,但需突出音樂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尤其是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的第二風格中,應使用舞蹈風格特點為主的第二風格,且拍數至少應達到32拍。而音樂的運用,即樂感應與成套動作完美統一,第二種風格須應被完美詮釋,在旋律主題下,音樂自如協調的配合成套動作,且音樂的理念應與成套動作風格和諧一致。基于上述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影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應完美體現音樂地藝術編排,剪輯不同音樂間節奏、節拍、重拍和樂段以及時間與成套動作的設計保持一致,以突出創編者的藝術編排意念,有利于烘托出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項目自身的特點以及表演的藝術效果。
3.5、規則制約下對成套整體風格方面的影響
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整體風格表現的愈明顯,則隨之所展示出來的有氧舞蹈藝術魅力則愈強。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未明確規定成套整體風格的要求,但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整體風格主要是通過配合選擇操化動作的創設與編排,以及選擇音樂的使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故成套整體風格依然受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的制約影響。基于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規則制約的影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必須有效規避單調動作、陳舊動作、盲目拷貝舞蹈動作等缺乏創新性的動作,充分結合所選擇的音樂,盡量展示出原創性、獨特性、新穎性和豐富性的動作。因此,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的過程中,應在注重36名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素質與身體活動能力的基礎上,創新編排出主題思想獨創、動作力度適中、成套隊形獨特、動作的選擇配合運用巧妙、流暢的成套整體風格。當然,在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的過程中,既要借鑒健身健美操徒手類集體項目、舞蹈等項目的動作形式與內容,又要注意避免三十六人有氧舞蹈過于舞蹈化。這需要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中借鑒的相關項目動作形式與內容的基礎上,予以創新、改編,使其成為特色性的三十六人有氧舞蹈動作,最終促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整體風格的鮮明、統一。
4.1、基于規則的制約影響,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中應展示成套隊形變化的流暢性、圖案的原創性以及方式的復雜性;凸顯成套隊形調動(流動隊形)的獨特、流暢、快速以及新穎;力求均衡合理地使用場地平面區域以及地面、站立與騰空三個空間;達成操化動作的復雜多樣性、均衡創新性;實現技巧性與觀賞性并存的托舉與配合動作;促使音樂保持相對的完整性,剪輯不同音樂間節奏、節拍、重拍和樂段以及時間與成套動作的設計保持一致;形成特色鮮明、統一的成套整體風格。
4.2、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愈加注重過渡隊形與有效隊形變化的合理性,且有效隊形地變化愈加迅捷,但其變化速度已趨于穩定。音樂風格主要采用典型的有氧舞蹈音樂為主,且與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主題相吻合。曲目的首尾無變化以及節奏速度快慢不適中是造成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動作運動負荷量與運動負荷強度較低的主要原因。成套風格追求的是積極向上,而過于舞蹈化與缺乏創新性是三十六人有氧舞蹈成套風格中所應注意的問題。
4.3、三十六人有氧舞蹈藝術編排在上海市高校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項目中隊形與空間的藝術編排將更具復雜多樣性,受規則的制約影響,項目藝術性創編水平將逐步提高,且突出有氧舞蹈音樂的特色將成為項目藝術編排的關鍵,而三十六人有氧舞蹈的推廣與普及將促進項目藝術編排。
[1]Frederic P Miller, Agnes F Vandome, John McBrewster.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Gymnastique[M]. Alphascript Publishing,2010:32.
[2]李芳,譚吉升.新周期(2013-2016)健美操競賽中有氧舞蹈的發展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6):82-85.
[3]國際體操聯合會健美操技術委員會,中國健美操協會.2011-2012普及性健美操競賽評分規則[EB/OL].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4gXTf-7Ktn425lhHVB06pxH9vcrHO-iZSyOHcQoN1BlvCn6LyKuMU1XAF YLPuiU8JbZ6-ePChYC7Dk3wgoZA78ep8UpwDvwlrnS_qSoQn-O/2014-7-28.
[4]張大為,姚毓武.有氧舞蹈[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6(2):30.
[5]姚毓武,張大為.有氧舞蹈(連載二)[J].體育教學與科研,1987 (2):60-61.
[6]李粲,徐亞琳.我國健身健美操技術動作領域的嶄新藝術——“有氧舞蹈”訓練方法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1):53-55.
[7]岳文雨,章鶯,鄭立新.有氧舞蹈BODYJAM的運動負荷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10(12):79-81.
[8]周建社,陶成武.健美操競賽發展新動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8):126-129.
[9]李芳,譚吉升.新周期(2013-2016)健美操競賽中有氧舞蹈的發展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6):82-85.
[10]李濤.影響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有氧舞蹈決賽成績的因素分析[J].四川體育科技,2013(4):113-115.
[11]趙奎芝.高校競技健美操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2]李芳菲,趙靜曉,凌晨,刁在箴,王郁平.健美操有氧舞蹈項目成套動作編排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2(5):79-81.
[13]鄭紫亞,馬凌波,張中印.2011年世界大運會有氧舞蹈前三名成套動作對比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3,35(5):52-55.
[14]杜嘯.第26屆世界大運會有氧舞蹈項目成套動作技術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