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富
【摘 要】本文針對近幾年來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如何開展有效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策略;農村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課堂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新課程要繼續深入推進,必須抓住課堂,把好課堂教學質量關。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一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全體小學生都能夠順利升入初中導致學生數學成績參差不齊,有不少學生形成“學數學即痛苦”的厭學情緒;二是農村初中優秀的小學畢業流失日益嚴重,后進面大,尖子生少;三是獨生子女的增加,不少學生對學習沒有目標,被動學習,紀律性較差,在學習態度上畏難情緒較為嚴重,作業應付或抄襲;四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家庭教育缺失。這些問題困擾著每一個農村初中數學老師,面對這種情況,下面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民主氛圍,建立平等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如果在學校里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就能保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學習學好也是教師教好的前提。
在課堂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而不是唯師之言而行。課堂上,教師應該以老師和學生的雙重身份進入課堂,應該以合作者的身份,去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氣氛和環境。教師應成為一個觀賞者,一個欣賞者,一個評價者。學生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對某個題目的見解,也許是錯誤的,教師也應該是鼓掌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徹底的放開手腳,敞開心扉,大膽地進行,才能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才能達到師生間情感的共鳴。
課堂上,我們要調整自己視線投向,讓“問題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師親切的目光,敞開心扉,實現心靈互動,魏書生說過:“學生反復100次,教師要做101次轉化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句話道出了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對老師十分喜歡甚至崇拜時,就會實現師生心靈互動,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增強課堂語言,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對待學生,語言都應親切,富有情感。應該注意的是,農村中學孩子樸實、不善于過多的語言表達。所以,數學教師不要對學生的錯誤作過多地批評、指責、甚至諷刺、挖苦;那樣,就會使學生失去自尊心和信心。多鼓勵,少批評;多指導,少責怪;多啟發,少包辦是行之有效地好方法。
語言應準確規范。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公理的敘述要準確,不應該使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因此,要做到如下兩條:一是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首先必須有個透徹的了解。例如,“對應角相等”與“角對應相等”,“切線”與“切線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徑垂直于弦”,“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這類語言就缺乏準確性。二是必須用科學的數學術語來授課,不能用自己生造的土話或方言來表達概念、性質、定理等。比如,把“線段的中點”講成“在線段中間的點”就不準確。數學教師要熟練數學科學語言的表達,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數學思維方法也是大有益處的。
三、選擇合適教法,促進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協作、互相交流、綜合概括,從而獲得知識的教學形式。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和思想情操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實踐。通過摸索我們發現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我們根據學生情況分組,各小組內的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組之間互相競爭,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講授《一次函數》時,引導學生根據圖形去探索圖象性質,再讓每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觀察、分析、總結一次函數的性質,然后,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到講臺上當小老師講課,匯報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我再對小老師們的講課和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之處。學生發現自己的講課獲得了老師和全班同學的肯定時,都變得越來越喜歡上講臺,爭著上講臺講課了,達到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性發展。
四、針對農村實際,做好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結構決定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數學教學要面對農村生活實際調整、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根據農村生產特點創設教學環節。
例:“池塘里有多少條魚”,有的教師將教學情境改為:王華是某校初三畢業生,他畢業時正遇上有一個漁塘要承包出來,王華的父母有意承包。經過初步了解,漁塘主稱塘中有約5萬條魚。王華的父親表示懷疑,回家找王華商量,結果王華經過周密計劃,找到了估計漁塘中魚的質量的方案,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你知道他是怎樣做的嗎?面對實際使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學生深切體會到了數學與農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信心,為學好數學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要認真分析當地農村學生的特點,善于運用數學語言魅力;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這樣,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大加強。
【參考文獻】
[1]羅振華.淺談農村初級中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新課程學習:中》,2015(02):146-147
[2]楊晶星.如何提高農村中學數學課堂高效教學.《中文信息》,2014